摘要:周末,男友出海钓鱼去了。这个宁波男生似乎天生对大海有亲近感,而上海姑娘困困讨厌鱼腥味,宁愿独自呆在家中看电影或工作,享受着没有男朋友黏着的午后。
“结婚吗?”男友偶尔提过几次,困困的回答都是:“一边玩儿去。”
周末,男友出海钓鱼去了。这个宁波男生似乎天生对大海有亲近感,而上海姑娘困困讨厌鱼腥味,宁愿独自呆在家中看电影或工作,享受着没有男朋友黏着的午后。
两人的恋爱已经持续了五个年头,同居也两年了。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会一直共同生活下去。
困困今年三十多岁,打定了主意:和男友长期同居,但不结婚。
毕竟,自由是她人生重要事物排序里的第一位。
随着亲密关系的多元化,不少年轻人像困困这样选择了同居而非步入婚姻。
据百合佳缘与“后浪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年轻情侣同居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六成的同居青年表示同居后感情更好”,其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掌握同居主动权。
法律也在为同居情侣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根据最新修订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劳务报酬和受赠遗产是个人财产;而共同出资买的房产、车辆及商铺则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婚姻涉及双方家庭的维护、子女养育等诸多复杂因素,显得过于沉重。
只同居、不领证,成为他们稳定又不失轻盈的亲密关系新选择。
困困和男友明仔是实打实的 “青梅竹马”,困困比明仔大两岁,两家是邻居,他们看着彼此长大,也熟知对方每段恋情。
有一天,明仔终于忍不住提议:“要不咱俩试试?”
这一试,五年就过去了。疫情时,明仔申请到东京办公室外派机会,两人得以一起生活。
那时困困独自在家很久,面对东京这座超级大城市,无聊和厌倦如影随形。
考虑到明仔不懂日语,困困在英语友好的港区买了套 80 平米公寓,明仔家则出钱买了家具家电。
他俩清楚彼此经济状况,会互相帮衬,还常互送礼物、定期旅行。双方父母也都认识,明仔亲昵地喊困困 “老婆”,这同居生活和婚姻一样安稳。
可困困却不想领结婚证,对领证、办婚礼,把恋爱变成婚姻,她丝毫没兴趣。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像困困这样的年轻人,分享着自己谈了多年恋爱,却明确表示只愿 “同居,不结婚”。
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显示,越来越多年轻人对 “结婚的必要性” 产生怀疑,对婚姻充满担忧。
年轻一代在考量婚姻与其他人生选项时,更在意付出的成本和潜在风险。
所以,一部分人选择 “相伴式同居” 来替代结婚。
Samaria 也是权衡利弊后,决定不领证。她 27 岁,经济独立,热爱旅行,享受自由的生活。
Samaria 在社交平台写分手倒计时日记,按计划,9 个月后她就和男友分手。
她早就打定主意不结婚,可男友观念传统,觉得结婚是迟早的事。
两人在社交软件结识,因为同行,便约着见面聊聊,之后就在一起了。
刚开始,这段感情超甜蜜。Samaria 是杭州某电商公司管理层,男友刚毕业,24 岁,1 米 8 的个子,有肌肉,内双眼睛笑起来特灿烂。
Samaria 很快心动,接着约会、恋爱、同居,这也是她首次和异性同居。
起初,男孩常陪她出差,还主动揽下一大半家务,闲暇时两人就窝一起看投影。
Samaria 有干眼症,男友每晚都帮她滴眼药水。
但日子一长,两人对未来规划的分歧越来越大。
Samaria 对婚姻持怀疑态度,明确以后不结婚也不生小孩。
可男友打算回北方某省会城市,接手父母生意,在那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同居一年后,男友带 Samaria 回老家,指望家庭氛围能改变她的想法,他觉得 Samaria 恐婚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Samaria 童年确实不安,她见过爷爷酒后打奶奶,还看到父亲打母亲耳光,但这不是她不信任婚姻的唯一原因。
她不信永恒的爱情,也看到不少女性在婚姻里迷失自我。
在男友家聚餐时,Samaria 更坚定不结婚的想法,她不爱社交,不想和长辈打交道,更不想二人世界卷入两家人的复杂关系。
不久后,男友主动长谈,两人发现彼此观念难改。
最后商定,2025 年 11 月分手,并记录这段特殊的倒计时 “分手日记”。
“这种关系,比传统爱情多了些不一样。”Samaria 说,“女性不再愿为男人的事业和家庭理想妥协,也愿承担后果。”
期间,要是男友遇到想共度一生的人,Samaria 表示能接受他随时离开。
在“中国青年研究”发布的《未婚同居,为何成了年轻人的现实选择?》一文中指出,“相爱了”,仍是许多青年选择“相伴式同居”的直接原因。
独自生活在城市中的男女,难免感到孤独与不安,“相伴式同居”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帮助他们应对城市化流动带来的漂泊感。
不受结婚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关系束缚,同居关系的维系纯粹仰赖爱情本身。
而情侣们如何在日常相处中磨合、经营感情,也随之成为更大的考验。
大力既是制造业从业者,又兼职塔罗师。和男友同居快一年,才琢磨出相处窍门。
他俩相恋九年,第三年开始同居,真正的磨合也拉开帷幕。
生活习惯的不同,成了同居初期矛盾的导火索。
大力是夜猫子,熬夜对他来说稀松平常,可男友从小作息规律,还是个晨型人,对大力的习惯简直要抓狂。
一方忍不住唠叨,另一方偏赌气不改,就因为几点睡觉这事,两人能激烈争吵。
吵归吵,他们并不想因此分手。
毕竟,哪有百分百契合的恋人。
两人一起经历过异地、异国恋,虽然有吵架的辛酸,但快乐更多。
为解决性格差异带来的问题,他们开始探寻新相处方式。
大力借鉴工作中的会议机制,提议每周开一次家庭会议。
会上,两人停止指责抱怨,心平气和讨论怎么解决矛盾,交流时不用否定句,寻找双方都满意的办法。
这方法很快奏效。就说作息问题,他俩商量出的办法是:
工作日,大力跟着男友作息,12 点前睡觉;休息日,男友不再唠叨,凌晨两三点时就提醒一句:“我在卧室等你。”
双方各让一步,不用强行改变习惯,大部分摩擦就解决了。
靠着定期家庭会议,他们慢慢找回了恋爱初期的快乐。
大力在社交平台分享和男友日常,帖子下面很快就有了数百条评论。
有人羡慕她甜甜的爱情,也有同居多年不打算结婚的人感同身受,还有网友忍不住为她担忧:“不结婚,这关系没法律保护咋办?”
盈开律师事务所的杨又又(化名)律师解答,没登记结婚只同居,法律后果比较清楚:
财务、债务各管各,相互之间没有法定继承权。
但要是有孩子,不管是不是婚生的,孩子都和婚生子女一样,享有继承权等合法权益。
杨律师还说,今年 2 月新的婚姻法解释生效后,法律更倾向保护实际出资人权益。
处理不好区分的共同财产时,按照民法典规定,按出资比例分配。
杨又又是经验丰富的离婚律师,见过太多婚姻破裂后的混乱局面。
她觉得,婚姻保障因人而异,“对为家庭付出多、经济弱势的一方,婚姻保护很关键。”
但对经济独立、不想当弱势方的情侣,婚姻保障似乎没那么必
她建议,情侣在同居前可以考虑签“同居协议”,尽可能预设将来会出现的情形,若分手,也应及时签订解除同居关系的协议,以降低潜在纠纷的风险。
大力经济独立,与男友在生活支出上职责分明,男友负责水电物业费,也负责大部分外出约会的费用,她负责家里物资的选购采买。
共同账户则用于年度旅行基金。
她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并对婚姻附带的责任保持警惕态度。
她不愿意面对“过年回谁家”这样琐碎又充满拉扯的问题,抗拒融入一个新的家庭,去扮演“孝顺儿媳”的角色。
最重要的是,她不愿承担生育带来的身体损伤,以及女性难以避免的无形成本。
选择不遵循社会期望的道路,每一个停滞的环节都会伴随巨大的社会压力。
对于身在宁波、远离亲戚和原生家庭的大力而言,这些压力构不成实质干扰。
唯一让她困扰的是,这份压力最终转移到了她父母身上,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
但她也能预见到,即便结婚,父母会继续催促她生孩子、再生二胎。
因此,大力认为,不领证只面对一种压力,而一旦迈入婚姻,随之而来的压力将源源不断。
面对父母的催婚,她早已炼就“百炼成钢”的心态。
困困不领证,只因她不愿为另一半牺牲自己。
12 岁时,困困父亲被派往海外,母亲为支持父亲,辞掉前景不错的工作一同前往。
母亲虽没说后悔,可困困不信。
她记得母亲在国内工作时,自信又有主见,现在却从职业女性变成家庭主妇,光彩不再。
困困觉得,母亲的 “不后悔”,更像受伤后的自我安慰。
“绝不牺牲自我”,这是困困坚守的人生底线。
其实一开始,她不排斥结婚,对历任男友的求婚也认真考虑过。
但每段感情里,对方都希望她让步,一次次失望后,她对婚姻彻底没了兴趣。
直到 2020 年底,明仔向她表白,情况才慢慢有了变化。
二十来岁的漂亮姑娘鱼仔,她怕的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婚姻。
她和男友恋爱七年,既是同事、朋友,也是恋人,几乎整天都腻在一起。
从一开始,她就跟男友坦白自己对婚姻的恐惧。
这恐惧,源自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鱼仔家在湖南的楼房里,采光不好,屋里昏暗。父母时常争吵,她只能躲在别的房间,假装看书。
从小到大,她几乎没见过一桩美满的婚姻。
在她眼里,婚姻不是通往幸福的路,反倒像是破坏幸福的 “定时炸弹”。
鱼仔的男友理解并尊重她的担忧,从未催促她步入婚姻。
最近,两人共同购置了一套新房,一起参与装修,生活支出实行AA制。
不久前,男友带鱼仔来到新装修的房子看夜景。
一推开门,迎接她的是满屋子的气球和鲜花,男友掏出一枚特别设计的戒指——
既可以叠戴,也可以分开佩戴。男友说,希望她可以永远做自己。
男友有些紧张,甚至没来得及问出那句“你愿意嫁给我吗?
”鱼仔有些发懵,却仍伸出手,接过了这枚象征婚姻承诺的戒指。
经过漫长的相处,鱼仔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了。
男友曾带她回家,她见到了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饭桌上的一幕尤其令她感动:男友的姑父突然将餐桌上的花送给姑母,逗得全家大笑。
这样自然流露的亲昵,让鱼仔开始相信,幸福的家庭是可能存在于现实里的。
在半期待、半忐忑的情绪中,她决定给婚姻一个机会。
Samaria 的 “分手日记”,在倒计时第 263 天突然结束。
那天,她瞧见男友和前女友一起吃晚餐,还结伴看电影。
虽说男友称只是朋友间的正常往来,但 Samaria 把忠诚看得极重,认定这就是出轨。
于是,她果断提了分手。很快,男友就有了新对象,从他俩同居的地方搬了出去。
对 Samaria 来讲,这就像经历了一回离婚,好在不用跑民政局,也不用纠结财产分割。
她只需清理掉对方生活留下的痕迹,就能重新开始。
困困依旧坚持不领证,理由简单而直接:觉得麻烦。
她目前生活在东京,在她看来,去申领结婚证、回国办理各种手续,仅仅为了满足外界期待,有些落入“形式主义”。
除非真正遇到健康紧急状况或需要处理共同财产等问题,否则她不打算为此耗费时间与精力。
和明仔恋爱后,困困不再像过去那样排斥婚姻,却也认为真正必要时才值得考虑。
男友倒是想结婚,出于对一段“天长地久关系”的憧憬。
但困困说服了他:
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不应依赖于合同或法律文书,而是建立在浓厚的情感基础上。
也许他们会这样相伴下去,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早已携手走过了大半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无数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每一次都坚定地留在了对方身旁。
困困相信,她与明仔之间的感情足以支撑他们厮守一生。
她想,这大概会是她此生的最后一场恋爱了。
来源:mm夫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