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钱学森,那可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绝对是头号功臣。不过,今天咱不光聊钱学森,还得说说他的女儿钱永真。她的人生路跟父亲完全不一样,定居美国,搞起了音乐教育。2015年,她还特意回到父亲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参加了一场纪念钱学森
说起钱学森,那可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绝对是头号功臣。不过,今天咱不光聊钱学森,还得说说他的女儿钱永真。她的人生路跟父亲完全不一样,定居美国,搞起了音乐教育。2015年,她还特意回到父亲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参加了一场纪念钱学森的展览。这事儿挺有意思,既有家族传承的味道,也有个人选择的影子。
钱学森这人,生下来就带着一股聪明劲儿。1911年12月11日,他出生在上海,家里条件不错,祖籍浙江杭州。父亲钱家治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当过大官,母亲章兰娟是个数学好手。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钱学森从小就得好好读书。
1929年,钱学森考进国立交通大学(就是现在的上海交大),学的是机械工程。1934年毕业后,他靠着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先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学航空工程,待了一年后转到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拜在了空气动力学大牛冯·卡门门下。1939年,他拿下航空学和数学双博士学位,直接留校当老师。那时候,他跟冯·卡门一块儿搞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这玩意儿在高速空气动力学里至今都是经典。二战爆发后,钱学森没闲着。他加入了加州理工的“自杀小队”,专门研究火箭技术,后来还帮着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JPL)。1945年,他被美国军方派去德国,研究纳粹的火箭技术,回来后名声更大了,成了加州理工和MIT的双料教授。
1947年,钱学森跟蒋英结了婚。蒋英是军事家蒋百里的闺女,音乐天赋极高,还拿过国际声乐比赛冠军。俩人婚后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钱永刚,女儿就是钱永真,都在美国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心里那股爱国劲儿蹭蹭往上涨,铁了心要回国。可美国政府不乐意了,愣是以“共产主义同情者”为名把他软禁了五年,搞得他没法自由活动。直到1955年,中美谈判有了结果,他才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中国。
回国后,钱学森一头扎进国防科技。他牵头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现在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带着团队搞导弹和航天技术。1960年,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试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这几件大事,哪一件离得开钱学森的功劳?可以说,他把中国从航天零基础带进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除了搞科研,钱学森还特别重视教育。他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推广系统工程和工程控制论,带出了一堆科技人才。后来,他还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一直在为中国科技出力。2009年10月31日,他在北京市去世,享年98岁。去世那天,全国上下都在悼念这位航天英雄。
钱永真,1950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是钱学森和蒋英的小女儿。1955年,她才5岁,就跟着爸妈回了中国,从此在北京长大。她妈蒋英是个音乐家,对她的影响特别大。小时候,蒋英就给她定了音乐计划,钢琴、声乐啥都学,钱永真也真挺有天赋,家里老能听见她弹琴唱歌。
不过,70年代那会儿,社会环境不太稳定,钱永真的学业受了影响。她没读完高中,后来当了工农兵学员,进了北京医学院学医。可她对医学压根没啥兴趣,毕业后转行搞音乐教育,在音乐学院教课,带了不少好学生。
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钱永真也动了心思。她想去美国深造,既是为了学音乐,也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妈的音乐成就给了她不少启发。到了美国后,她认识了丈夫沈德奋,俩人结了婚,决定留在那儿。钱学森和蒋英刚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最后还是支持她。钱学森还跟蒋英说过:“世界挺大,让她出去闯闯也好。”蒋英有个四姨在美国,也能帮忙照顾,这让老两口放心不少。
定居美国后,钱永真没放下音乐。她教声乐和钢琴,特别喜欢把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结合起来。她办过不少音乐会,学生们既能唱《茉莉花》,也能弹贝多芬,挺有意思。她在美国的生活不算高调,但她在音乐教育这块做得挺扎实,也算延续了家族的文化基因。
钱永真跟家里联系一直没断。90年代,她常从美国给钱学森寄维生素C、E还有复合维生素B,帮他保持身体健康。2009年钱学森去世后,她跟哥哥钱永刚一块儿整理父亲的遗物,把手稿和资料都保存得特别好。
这些年,她也没少回国。2019年,她跟钱永刚去了四川简阳中学,参加“钱学森班”的毕业典礼,鼓励学生们学科技报国家。2024年10月12日,她还回了上海交大,参加纪念蒋英诞辰105周年的音乐会,缅怀她妈,也聊了聊艺术传承的事儿。
钱永真的选择跟她爸完全不一样。钱学森一辈子献给了科技和国家,她却挑了音乐和个人兴趣,走上了另一条路。不过,她也没完全跟家族传统脱节,用自己的方式在海外传播文化,也挺有意义。
2015年10月2日,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办了一场大展,叫“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这次展览是为了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也是他在美国母校的第一次专题展。主办方有上海交大、加州理工学院、上海交大美洲校友总会,还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承办的是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分了四个部分:“成才之道”“科学报国”“培育英才”“风范永存”。内容特别丰富,有老照片、文献、图表,还有实物,讲了钱学森从学生到科学家的整个人生。展品里最抢眼的是他的荣誉证书和奖章,比如1991年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证书、1999年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还有加州理工1979年给的“杰出校友奖”奖章。这些东西看着就让人肃然起敬。还有他的手稿,写满了火箭推进系统的计算公式,虽然纸都黄了,但字迹还很清楚。
钱永真特意从马里兰州赶过来参加开幕式。她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这次回加州理工,既是缅怀父亲,也是见证他的成就被认可。开幕式上,加州理工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致辞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这里。”这话挺打动人。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也讲了话,说钱学森的经历证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展览还放了些视频,是钱学森以前的同事和学生回忆他的事儿。他们提到钱学森教书特别注重创新,常跟学生说犯错没啥,关键是敢想敢试。这话听着挺实在,对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启发。
钱永真这次不只是个观众,她还是钱学森中美经历的活见证。她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这展览有两个意义:一是回顾历史,二是激励年轻人,尤其是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让他们想想怎么报效祖国。她这话说得挺有分量,既有对父亲的敬意,也有对未来的期望。
展览办得很成功,来的不光有加州理工的师生,还有当地华人社区的人和中国留学生。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重新认识钱学森,也能从他身上学点东西。这场展不光是纪念个人,也是给中外科技交流点了个赞。
钱学森和钱永真的故事,挺像一部大片。钱学森用一辈子建起了中国航天的大厦,钱永真却在美国的音乐教室里找到自己的舞台。俩人走的路完全不一样,但你细想想,他们身上都有股劲儿——钱学森是为国争光,钱永真是用文化连通世界。
钱学森那代人,赶上了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才华全献给了祖国。钱永真这代人,碰上了改革开放,世界变大了,她选了条更自由的路。这不就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吗?一个是集体使命的代表,一个是个人选择的写照。
2015年的展览,把这父女俩的故事连了起来。钱学森的成就摆在那儿,钱永真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家族的精神。这让我想到,家国情怀这东西,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地做点贡献,也挺好。你说呢?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个人梦想和国家责任,到底咋平衡?钱家这两代人,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