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福见三明|“人类非遗” 春节里的大田板灯龙

B站影视 2024-12-19 16:24 2

摘要: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市区共同推动,福建省有关地市和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了申报工作。据悉,福建省目前有漳州木版年画、灯彩(泉州花灯)等9个与“春节”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市区共同推动,福建省有关地市和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了申报工作。据悉,福建省目前有漳州木版年画、灯彩(泉州花灯)等9个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舞(大田板灯龙)在列。消息传到大田,城乡一派欢腾,人们互相祝贺。

龙迎至开阔处“穿龙”,数百节龙板穿行,把迎龙活动推向高潮。(林建伟 摄)

文化悠久世代流传

龙舞,也称“舞龙”“舞龙灯”等,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常见的造型有布龙、草龙、板凳龙等。大田人称“舞龙”为“迎龙”,其中,稻草龙叫“香线龙”,板凳龙叫“板灯龙”。

大田板灯龙的由来,起初是作为祭祖或者祈雨的一种仪式。

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的大田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农耕时代缺田少水。民间传说,大田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干旱,人们祈求天降甘霖,但是无法如愿。后来,东海神龙为解救生灵,不顾违反天规,跃出水面为当地降下甘露。神龙因此遭罪,被剁成段丢向人间。人们感念龙恩,将龙体一节节捡回来,放置在木板上,连接在一起,并且不分昼夜地奔走,希望神龙复活。当时正好是元宵节,迎板灯龙的习俗便世代流传,大家带着新春的喜气往自家来送福。

“元夕传柑宴,春游满路灯。太平驰宝钥,多稼验丰登。”“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1685年,大田知县叶振甲写诗歌咏当时县城元宵节夜晚迎板灯龙的盛况。叶振甲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到任,康熙三十年升任工部主事,任内写下了《咏元宵绝句》10首。

大田迎板灯龙的习俗源自唐朝,发展于明清,兴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大田县志》还记载道:“元月自初一至二十日。每夜,家各燃灯,儿童歌吹,街巷有竹马、龙灯、诸戏,或延羽士建醮以祈福。”

2007年,大田板灯龙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家“竞制兰膏影”

板灯龙用篾条、木板、纸张等材料扎制成,分为龙珠、龙头、龙段、龙尾等部分。

春节里,民间家家户户“竞制兰膏影”。龙头、龙尾由各村宗亲理事会制作,每年翻新一次。用竹篾扎出支架,把五颜六色的油纸剪、画成鳞片裱上,里面点上蜡烛,防风、防雨且透亮;大龙珠和龙的眼珠,多用发光装置的灯泡。兰膏就是可以点灯的油脂。

“糊好后的龙头高过一个成年男子的头顶,分量重,气势威猛。”大田一中退休教师、县政协文史研究员范立洋介绍,灯板底下套上齐肩高的木棍或者架子,数人一起抬着移动。

龙尾的灯板较长,尾鳍和龙鳞一应俱全。龙段由村民手工自制,在长板条上安装2到3盏开口方形灯罩,上书吉祥语“添丁进财”“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好词,灯罩里插上点着的红蜡烛“龙烛”。有些龙段扎成一波三折的柱状体,贴上剪纸,插了桃枝或绢花。灯板两头凿有圆孔,套着便于托举的木柄,许多节拴在一起串成长龙。

“板灯龙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融进体育、舞蹈于一炉,韵味无穷,深受人们喜爱。”范立洋称,如今大田人制作板灯龙已经成为产业,城关有许多专门做龙灯的手艺人,把糊好的龙灯按节卖,特别畅销。一些年幼的学生也参与了板灯龙制作,用塑料薄膜糊龙灯,不点蜡烛改用电灯替代,这些创意更加精美,并且减轻重量,减少了火源安全隐患。

造型各异活动空前

玉田村范家的板灯龙被尊为“大龙”,据称范姓先祖有功朝廷,皇帝赐给迎板灯龙时,每节可点三盏灯。武陵乡多个村的板灯龙有龙背和龙脊,清光绪年间,百束村武举人林宜春参加殿试探花及第,因为身份高贵,朝廷特许……

“我们村的龙是水龙,龙头造型为圆形。”文江镇温厝村村民张树学介绍,该村与明清时期的大田县花桥巡检司隔壁,每年正月初十是村里的城隍公生日,当晚迎龙巡游到花桥村。

三声响铳,三声击鼓,大田民间春节迎龙活动开始。板灯龙从祖祠出发,出发前摆“龙头供”祭奠龙头。

龙队前面是狮舞队,后面是锣鼓队、鼓号队、彩旗队、彩灯牌坊,长龙在龙珠引导下作腾、伏、挪、摇等动作,穿行在乡间或街巷。灯龙所到之处,人们燃香放炮,唢呐和锣鼓声不绝于耳,爆竹与响铳雷动夜空。

“要留龙的人家,事先在厅堂祈桌上摆好供品,龙入厅堂拜过房子后主人请‘龙头酒’,并给扛龙头的人敬茶、分红包。”张树学说,长龙在欢呼声中此起彼伏。当几条龙迎至开阔处相聚,开始“穿龙”,数百节龙板穿行,配以爆竹、音乐,大有呼风唤雨和翻江倒海之势,直至把迎龙活动推向高潮。

迎龙路上灯盏烧毁了,被视作喜事,灯谐音“丁”,“出丁”预示可得贵子。上年家里有添丁、建房的族人捐赠粳米,制成龙粿集中分发。

龙迎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放在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参加迎龙的人回到家,家人鸣炮迎接龙灯,给迎龙者煮米粉和红蛋吃,预兆好运。至此,整个迎龙活动才结束。

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今年2月24日晚8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等多渠道播出,大田板灯龙视频节目亮相晚会。”大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涂智靖说,此次央视元宵晚会大田迎板灯龙活动视频由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上送,受到晚会节目组的特别鸣谢。

涂智靖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县城的大田一中求学。当时,大田城区的面积不大,玉田和红星两个村城中村在各自区划范围内活动,路线互不重叠。但东街口和县政府可共同活动。

沿街的商铺多数办了供筵,龙头逐个叩拜送福,队伍带走吃食。店铺接龙放鞭炮,楼上的住户也跟着放鞭炮,鞭炮在半空中在头顶上炸开,人们跟着龙头挤在人堆里防不胜防,既害怕又快乐。

“一点都不夸张,真的是万人空巷。”1995年春节,涂智靖在上京的一家水泥厂上班,元宵节为了到县城看迎龙,和一群同事骑着摩托车早早赶到城关,然后把车停放在大南门头,以免进城后出不来。

近年来,大田板灯龙频繁在各级媒体平台展示,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

“大田板灯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迎龙活动武陵村独占鳌头。”武陵乡百束村绿龙堂理事会成员林光舍告诉记者,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民间传统迎板灯龙民俗活动已经停止多年,为了不让青年人忘记传统文化,同时考虑到迎板灯龙时扛灯板需要有力气的年轻人,当地长者们商议决定,赶在大家返程打工前举行。

2024年春节,大田县许多乡村迎板灯龙活动提前到正月初二夜晚开始。初四晚上,广平村迎龙;初五晚上,桃溪村、红君村、奇韬村迎龙;初六晚上,百束村迎龙……全县约40个村迎板灯龙活动,其中建设镇建丰村板灯龙1300多节总长1800多米。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