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尹然之所以成为一名图书编辑来自于家传,爸爸是一名编辑,这让从小学画的她向往有一张办公桌的生活。她没有把那张办公桌放在其他场景,比如家里,比如图书馆,单单觉得它应该是在一栋特别老旧的楼里。也许是当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对她产生的影响,把自己埋在书纸堆里就是她向往的


尹然
尹然之所以成为一名图书编辑来自于家传,爸爸是一名编辑,这让从小学画的她向往有一张办公桌的生活。她没有把那张办公桌放在其他场景,比如家里,比如图书馆,单单觉得它应该是在一栋特别老旧的楼里。也许是当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对她产生的影响,把自己埋在书纸堆里就是她向往的生活。
她第一个工作在荣宝斋,老先生们带着她看画、看书,那时候她每天都去古籍书店,也总是会在那里边找到一些比较艰涩的小书。
“艺术对我而言,就是这个事物它很自然地潜入我的生命,与我发生关系,滋养我、打击我、成就我。艺术类图书更是这个链条上的必然一环,命中注定吸引我。”

问及尹然最想为什么人出书,她说,某个时刻遇上某个人物,职业惯性,很自然就会为其勾画出版脚本。她擅长发现对象的闪光,可以脑补成书的模样。
她目前在做的板块就是围绕人做出版,各个行业的人物,他们身上已经熠熠生辉的部分,她特别想用纸本书这个形式把它背后的逻辑和艺术的部分呈现出来。虽然很多人不是做艺术的,但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画面感,将文字和图像通过结构、设计,把一个事情讲述清楚、有趣,这便是编辑的价值。
尹然坦言,她想给模特刘雯出书,其身上有“充满能量的善良”的气质,无论是经历还是外形,都是特别可爱的人。
“我觉得我作为女性出版人,自然就带有一些女性的属性,更关注女性的议题。传统给女性套上了非常多的约束,也导致女性能够自省,这让女性做事情有边界感,能退能进,不是一路高歌,而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我身边很多女性都这样,非常宝贵。”尹然说。

“我还想为我自己出书。编辑工作做了近三十年,一直为人做嫁衣,可以说把自己无私地燃烧出去了,很多时候要付出十二分的精力投入编辑,我想找机会把这个精神用在自己身上试试,也加上工作了这么久,不管是人生还是专业,也积攒了不少话。当然,我不是人物,是人。”
Q-北京青年周刊A-尹然 Q 作为女性出版人,你怎样看当下女性身上的特质?A 在生理上,女性本身就比男性要坚韧!我感觉女性“要好”,越来越多的女性起飞,责任感、存在感远超以往。从我自己,体会深刻,越来越忽略自身性别,干活不喊累,对话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自洽,这可能就是女性的韧劲,能面对困难,不行的时候后退也不自责。天生的女性气质,非常丰富,可以在艺术创作中捕捉到很多常人忽略的细节,确实就会让艺术变得更生动。
Q 你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某本书或某位文化人物对你产生过关键影响?A 出版人汪家明先生。首先当年我把喜欢的一些外版内容拿给他看,他很认可,同时他是一个对书极度热爱的人。他支持有想法的年轻人大胆前行,这也是源于他懂书,让他拥有开阔的心胸去包容。他曾说,应该允许年轻编辑试错,很多事情不去做不会出错,但是想做好做出意思,需要付出,一本好内容值得一做再做。
Q 如果让你推荐一本你的作品,你会选择哪一本,为什么?A 最近做的书《二十城记》。建筑师马岩松的半自传读本,图文并茂,很多人看到比较喜欢。他将自己的成长和建筑作品与城市结合着讲述,娓娓道来之中,让普通读者领略了建筑艺术和城市文化,轻松有料。设计也很好看。 Q 如何筛选具有文化价值的选题?在商业与艺术性之间如何平衡?A 一本书要怎么做,做给谁看,这里面就会牵扯商业。会有一些经验模板,学术要通俗,大众的要专业等等。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做到平衡的,但现在反而会希望一个内容做成它该有的样子,不必硬往另一边靠,有时候做纯了,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Q 近年来,你观察到文化艺术类图书的市场和读者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A 文化艺术类的内容已经不专属于美术社,各类型出版社仿佛一下子都能和艺术搭上话,艺术人文类的内容愈来愈丰富。读者也对艺术不陌生了,文艺青年比比皆是。不仅绘画各个流派、名作都能分清,文化艺术类还延伸至各个领域,一系列的影视IP、科幻IP、军事IP、文化IP联动图书市场。媒体直播带货常常也是专挑艺术类内容,因为码洋高,佣金丰富。再一个就是艺术类内容比较容易开发文创周边,设计互动体验。读者更倾向于兼具知识性、互动性和收藏价值的图书产品。 Q 许多文化艺术内容偏小众,你如何通过出版让它们触达更广泛的读者?A 这俩在文化传播中属于既要又要,缺一不可。从人的特性上说,深度阅读带来深度的满足感,碎片化消费也是获取信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后者让很多人既成为碎片化消费的获益者,也成为被消耗者。此时,任何说教都是想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作为编辑,出版方,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更多有价值,并富有强吸引力的“深度阅读”产品和阅读场景,直面冲突。A 希望自己做的书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我自己目前也是买书有限,除了部分书是直奔目标下的单,更多的购买的原因是,它们出现,入了我的眼。我觉得这样类型的图书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它们和那些经典内容一样,价值不可小觑。有时候反而它们的存在更加可贵,拓宽了我的视阈,势必会间接影响我面对其他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我追求的出版的价值,那个影响是润物细无声,是百转千折,是“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Q 你最近在读哪一本书?A 我会同时读很多本书,微信读书里的内容会根据现实场景以听书方式阅读。上下班路上我喜欢听纪实性的内容;睡前、醒后听科普;休闲歇息,不听书,直接捧读纸书或电子书,这个时候要文学性强的,眼睛直接看到词汇和语句。我还喜欢读书,直接朗诵,手捧一本书边读边分析,这个时候我家猫是我最好的听众,尤其是我点评时候,它最认真,貌似我俩的互动。让·热内的《贾科梅蒂的画室》,很小的一本书,但是写得很精彩。毕加索说这本书是他读过的最好的艺术评论。一个厉害的文本,可以既是艺术评论,同时也是小说,但我看它们最终其实是作者的自传。 Q 你所欣赏的艺术家和作家都是谁?A 我非常喜欢的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他的作品多是装置,他是视觉艺术家,但他的每件作品给我震撼的同时,也会让我产生共鸣,感觉他想要呈现的、表达的也是我一个编辑的终极追求。比如他最近的作品探讨“存在感”:“我是否真正存在,我的存在又是否有意义?”“为什么你的存在感越来越弱”“积极参与到周边,负起责任,存在才有意义”“艺术就是你的想法和感受”,这些发问与我希望做的那种让你一眼下去就会沦陷的艺术书如出一辙。再有就是,他模样也好看,我总结他的作品和人是一种“充满能量的善良”。
文 张娜
编辑 韩哈哈
图片提供 受访者
张雨霏 蝶变之后
新刊
「 2025年5月1日 池恒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