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12)| 从废弃矿区到产业沃土 ——邵阳市东南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范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20:22 1

摘要: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

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修复的“湖湘经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故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开展第三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遴选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即日起,“湖南自然资源”推出【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专栏,专题推介系列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邵东市与邵阳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南,南岭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处,矿产资源丰富,煤和石膏储量居全省前列。历史上,由于矿山无序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2022年,两地通过湘桂岩溶地沅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因地制宜开展“矿山治理+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筑基、产业赋能、民生为本”的新路径,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邵东市邵阳县生态区位图

项目区探索“规划共商、工程共建、成果共享”治理模式,修复土地495公顷,植被覆盖率增加至76%,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立足资源优势,邵东市发展“生态修复+中药材种植”,建成120亩玉竹基地,年产值189万元;邵阳县推广“生态修复+油茶产业”,种植1140亩油茶林,年产值780万元以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推动种植产业化,促进1200余人就业增收,5万居民直接受益。

邵东市和邵阳县坚持“示范工程要形成示范”,在生态修复项目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对不同类别矿点的修复治理和管护运营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举措。邵东市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原则,修复盘活废弃矿山用地,采用“土地平整+植被恢复+药材种植”综合技术链,依托廉桥中药材市场投资建设科技园,围绕邵东中药材品牌建设,以种植尾参(玉竹)为核心打造地理标志产品,集中连片种植形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区和现代农业示范。邵阳县作为中国油茶之都,推出“生态修复+油茶种植”模式,打造多个与油茶产业相关的示范项目及产业集群。两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和“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采取规模种植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药材和油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验收后移交当地农户,吸引周边农户参与并扩大种植规模,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请横屏观看

邵阳县塘坪油茶高标准示范基地

围绕“生态修复+特色种植”核心,采用系统性技术集成方案,针对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及边坡安全隐患等问题,采取“地貌重塑+土壤改良+安全防护”三位一体修复策略,实现废弃矿山土地功能再生。按“随坡就势,小平大不平”原则,实行削坡填坑、阶梯化改造,将地表坡度控制在15°以内,重塑自然地形。利用客土覆盖裸露和贫瘠地块,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修建排水沟、挡土墙,降低水土流失,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同步完善田间道路、灌溉设施、防护围栏等配套工程,保障后期种植需求。推广绿色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建立“前三年专业管护、后期移交农户”长效机制,施工单位负责前三年日常管护,委托当地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或土地承包户跟踪落实耕种,三年后全部移交镇村,确保修复成果持续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邵东市修复图斑前后对比图

推动标准化种植,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成效。对贫瘠土质开展地块翻挖、水系疏通,精选1—2年生健壮根茎尾参作种,采用“双排并栽”或“单排单向法”,利用其发达根系固土保水、改善土壤结构。选取1年以上、地径大于2cm、株高不小于150cm且带土球的高产高油率品种,按“梅花形”布局,清理坑中石砾,回填并培肥种植土,确保成活率达95%以上。组建专家团队全程指导监督,严控种苗质量与种植标准,定期开展土壤检测及病虫害防控。重点聚焦选种、布局、种植等方面,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实现“种得下、管得好、销得出”。

▲邵东市修复图斑修复后种植尾参(玉竹)

▲邵阳县修复图斑种植的油茶树

生态筑基,荒山复绿焕新颜。通过系统化修复措施,共计修复耕地63.3公顷、园地83.8公顷,林草地291.9公顷,占矿山修复总面积的88.6%,修复受损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明显改善,区域生态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地形重塑、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措施,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增加至76%,植物涵养水源的能力显著增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本遏制,昔日矿山“疮疤”如今蝶变为立体生态屏障,形成“山顶茶树戴帽、山间中药缠腰”的生态格局。

▲邵阳县修复图斑前后对比图

产业赋能,点绿成金开新局。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以油茶产业和生态旅游为两翼,形成“修复-培育-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邵东市创新“订单农业+生态修复”模式,新建成120亩玉竹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产尾参(玉竹)300吨,年产值达189万元,成功打造“南国药都”地理标志产品新亮点。邵阳县建成1140亩高产油茶林,栽种油茶苗19万棵,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预计丰产期年产茶油55吨,带动周边形成茶油精炼、化妆品研发等衍生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780万元,助力“中国油茶之都”特色县域经济建设。荒山变青山、“疮疤”变“药田”,两地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玉竹成品

民生为本,共建共享促振兴。项目实施构建完善“三共”治理机制,实现群众全流程参与:规划共商——召开村民议事会,采纳群众意见建议;工程共建——组建农民施工队,累计培训乡土技术员;成果共享——建立收益二次分配制度,部分产业经营利润反哺村集体。通过修复挖损和退化土地,5万群众直接受益,人居环境满意度提升15个百分点,解决就业上千人,实现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项目实施传播绿色理念,让人民群众实现从“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变,探索出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案例推荐单位: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文稿:厅生态修复处 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编辑:胡自轩

一审:周昌琪

二审:寇世超

三审:王 宁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