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窖...茅台...我的茅台...”昏暗的灯光下,75岁的李秀英突然放下筷子,眼神变得异常清澈,不再是往日那种混沌迷茫的样子。
“地窖...茅台...我的茅台...”昏暗的灯光下,75岁的李秀英突然放下筷子,眼神变得异常清澈,不再是往日那种混沌迷茫的样子。
“妈,你说什么茅台?”王明放下碗,惊讶地看着自己30年来一直患有痴呆症的母亲。
“爸爸...他藏了...很多茅台...在地窖里...”李秀英的声音断断续续,但语气笃定。
全家人面面相觑,王明的妻子张丽小声说:“又开始胡言乱语了。”
但王小雨却注意到,奶奶今天的眼神与往常不同,那目光中闪烁的,分明是久违的清明。
没人知道,这个普通的北京家庭,即将因一位痴呆老人的突然“清醒”,揭开一段尘封三十年的秘密。
而当专家打开那批茅台的第一瓶时,倒吸的那口凉气,将彻底改变王家的命运...
01
北京城西北角,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六层老楼,王明一家住在三楼。这天是周末,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饭。
王明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到母亲碗里,“妈,多吃点菜。”
李秀英机械地点点头,慢慢地将菜送入口中,动作迟缓,眼神空洞。
这是她痴呆症的常态,三十年来,家人已经习惯了她的沉默和偶尔的自言自语。
王明今年48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最近公司不景气,裁员传闻四起,他整日紧绷着脸,连和家人说话都少了。
妻子张丽是医院护士长,工作同样忙碌,照顾婆婆的重担大多落在双休日。
女儿王小雨刚大学毕业,正准备出国留学,申请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高昂的学费让这个普通家庭倍感压力。
“爸,我同学说现在申请贷款也不难,我可以边学边工作...”王小雨小心翼翼地提起留学费用的事。
王明放下筷子,强挤出一丝笑容:“不用担心,爸爸会想办法的。”
张丽在一旁叹了口气:“房子还有贷款,妈妈的医药费也不少...”
正当一家人陷入沉默之际,李秀英突然抬起头,眼神变得异常清醒,嘴里念叨着:“地窖...茅台...我的茅台...”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全家人的注意。
“妈,你说什么?什么茅台?”王明惊讶地问道。
“爸爸...他藏了...很多茅台...在地窖里...”李秀英的声音虽然断断续续,但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晰。
张丽轻声对丈夫说:“别理她,又在说胡话了。”她习惯了婆婆的胡言乱语,认为这不过是痴呆症的又一次发作。
王明点点头,继续吃饭,但王小雨却盯着奶奶看了许久。
她注意到奶奶的眼神不同了,不再是往日那种迷茫混沌的样子,而是有一种奇特的清明,好像一个迷失多年的人突然找到了归途。
“爸,奶奶今天好像不太一样。”王小雨小声说。
王明抬头看了母亲一眼,只见李秀英已经重新低下头,机械地吃着碗里的饭,刚才那一瞬间的清醒好像从未发生过。
“别多想,专心吃饭吧。”王明说,但他的心里已经泛起了一丝涟漪。
父亲王建国去世已经五年了,生前是一家国营企业的中层干部,为人低调务实。
他离开得很突然,一场突发性心梗,甚至没来得及交代什么。
而母亲的痴呆症在三十年前就已确诊,是典型的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年病情时好时坏,但从未有过明显的清醒时刻。
饭后,王小雨主动承担了收拾餐桌和照顾奶奶的工作。她扶着李秀英回到老人的房间,帮她躺下。
“奶奶,您刚才说的茅台是什么意思啊?”王小雨轻声问道,并不期待能得到回答。
令她惊讶的是,李秀英竟然转过头,直直地看着她,眼神比刚才更加清澈。
“小雨...地窖...爷爷的秘密...”老人的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
王小雨心跳加速:“奶奶,您真的记得?什么地窖?在哪里?”
李秀英缓缓抬起手,指向房间的一角:“老房子...钥匙...78...”说完这句话,她的眼神又恢复了往日的茫然,只是嘴角微微上扬,像是梦见了什么美好的事情。
王小雨站在原地,心中泛起涟漪。这是这么多年来,奶奶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与她对话。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让她确信,奶奶的记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被深深地锁在了某个角落,偶尔会有微弱的光透出来。
她决定认真对待奶奶的话,开始在房间里寻找线索。
王小雨开始在奶奶指的方向翻找,那里堆放着一些老旧的纸箱,都是爷爷生前的物品,父亲一直没舍得处理。
她小心地打开每一个箱子,里面有泛黄的相册、老式的收音机、一些过时的衣物...在最底层的一个纸箱里,她发现了一本褪色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建国日记”。
王小雨的心跳加速,她翻开日记,里面记录的是1990年到1993年期间的事情。爷爷的字迹工整有力,记录的大多是工作上的事和对家人的牵挂。
“1992年4月3日,今天单位发了奖金,我偷偷存起来,准备给明明(王明小名)攒大学费用。秀英一直担心孩子将来的学费问题,我得多想办法才行。”
“1992年6月18日,今天老赵介绍了一个发财的好路子,说是收藏茅台,十年后翻十倍。我本来不信这些,但看到最近物价飞涨,钱放在银行贬值厉害,思来想去,决定试一试。”
“1992年8月22日,托老林的关系,终于买到了一批茅台,全是75年的特供酒,花了我大半积蓄啊!秀英知道肯定会骂死我,先瞒着她,等将来升值了再告诉她。”
“1992年10月5日,把酒藏在了78号地窖,那是我和秀英的结婚日期,她应该能记住。钥匙先放在老地方,希望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了明明的未来,值了!”
02
王小雨激动得手都在颤抖。爷爷的日记证实了奶奶所说的茅台确实存在!而且是1975年的特供茅台!虽然她对酒的价值没什么概念,但直觉告诉她,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她继续往后翻,却发现日记到1993年戛然而止,后面的页面全都空白。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93年2月:
“秀英最近总是忘事,甚至忘了自己做了什么饭。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我的天啊!才43岁啊!医生说这病会慢慢恶化,让我们做好长期照顾的准备。茅台的事先不告诉她了,免得她担心,等她病好了再说吧...”
王小雨合上日记,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原来奶奶的病情早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而爷爷一直默默承受着,还想着为家庭的未来做打算。
她擦干眼泪,继续在箱子里翻找,希望能发现爷爷提到的钥匙,但一无所获。
晚上,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父母,拿出日记给他们看。
王明看完日记,神情复杂:“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安于现状的人,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远见。”
“问题是,这个地窖在哪里?钥匙又在哪里?”张丽问道。
“日记里说是78号地窖,可我们家哪来的地窖?”王明困惑地说。
“爷爷提到78是他和奶奶的结婚日期,说奶奶应该能记住。”王小雨说,“也许奶奶真的记得,只是被病情锁在了记忆深处。”
王明摇摇头:“你奶奶已经记不清今天吃了什么饭,怎么可能记得三十年前的事?”
“可她今天确实提到了茅台和地窖!”王小雨坚持道,“爸,我们应该相信奶奶,也许她的记忆正在慢慢恢复。”
王明叹了口气:“好吧,我们明天再好好看看房子,也许能找到线索。”
第二天是周日,王明一反常态地没有加班,而是专心致志地检查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这套房子是父母在80年代分到的,面积不大,但在北京已经算是不错的住所了。
他们检查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地板下、墙壁后、柜子底...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痕迹。
“会不会是另一处房产?”张丽猜测道,“也许你父亲还有其他房子?”
王明摇头:“不可能,父亲一辈子清清白白,就这一套房子。”
正当一家人泄气之际,王小雨发现了一个细节:“爸,厨房的地砖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确实,厨房靠近墙角的一小块地砖颜色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而且接缝处有轻微的凸起。
王明蹲下身子,仔细检查那块地砖,发现可以用指甲抠起一个小小的缝隙。
他用力一掀,那块地砖竟然整个抬了起来,下面露出一个生锈的铁环。
“真的有暗格!”全家人都惊呆了。
王明拉起铁环,用力一拉,地板上出现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开口,下面是一架木质梯子,通向地下。
“真的有地窖!”王小雨激动地叫道。
王明拿来手电筒,照向地下,只见梯子下面是一个不大的空间,约两米深,面积大概四五平方米,里面放着几个木箱。
“需要钥匙打开那个门锁。”王明指着地窖入口处的一把老式挂锁说。
大家又开始找钥匙,但翻遍了家里每一个角落,都没有发现。
“奶奶刚才说什么来着?老房子...钥匙...78...”王小雨回忆道,“会不会是老房子?”
“什么老房子?”王明疑惑地问。
“爷爷奶奶结婚时住的地方!就是你小时候住的那个四合院!”王小雨恍然大悟。
王明恍然大悟:“对啊!我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在西城的一处四合院里,直到我十岁才搬到这里。那里现在还在吗?”
“应该还在吧,不是说现在那些老房子都被保护起来了吗?”张丽说。
“那我们去看看!”王小雨迫不及待地说。
03
当天下午,王明一家三口来到了西城区的一条老胡同。这里的四合院大多保存完好,只是许多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住户。
王明记忆中的那个四合院已经变成了一家小型民宿,门口挂着“怀旧四合院”的牌子。
他们向管理员解释来意,说是想看看童年的老房子。管理员是个热情的中年人,痛快地让他们进去参观。
“我家以前住在东厢房。”王明带着妻子女儿来到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前。
屋内的陈设已经完全变了样,但空间布局还是王明记忆中的模样。他们在房间里仔细寻找,希望能发现钥匙的线索。
“爸,这是什么?”王小雨指着一处墙壁上的一个小小凹槽,其中嵌着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78”。
王明走近一看,惊讶地发现铜牌可以旋转,背面露出一个小小的钥匙孔。他用力一转,只听“咔嚓”一声,铜牌弹了出来,后面赫然是一个小暗格,里面放着一把小钥匙!
“找到了!”王明激动地拿起钥匙,只见钥匙上也刻着“78”两个数字。
回到家中,王明迫不及待地用钥匙打开了地窖的锁。锁虽然生锈,但钥匙转动几下后还是打开了。
他们小心地搬开地窖入口的盖板,王明先下去,接着是王小雨,张丽留在上面照看李秀英。
地窖里黑暗而干燥,手电筒的光线照在几个木箱上。王明打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六瓶酒,酒瓶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但依稀可以看出是茅台的字样。
王明小心地拿出一瓶,擦去灰尘,露出了“贵州茅台特供酒”的字样,生产日期赫然是1975年!
“爸,这...这是什么酒?值钱吗?”王小雨问道。
“我对酒不太懂,但如果真是75年的茅台特供酒,应该很珍贵。”王明说着,又打开了第二个箱子,里面同样是六瓶包装相同的茅台。第三个箱子也是如此。
一共三个箱子,十八瓶酒!
王明和王小雨小心翼翼地将酒瓶搬上地面,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擦去尘土后,每一瓶都保存完好,封口完整,酒液清澈。
“这么多75年的茅台,得值不少钱吧?”张丽惊讶地说。
王明拿出手机搜索了一下:“天哪,普通的七十年代茅台现在拍卖价可以到几十万一瓶,而特供茅台更是珍稀,可能要上百万!”
全家人都惊呆了。如果真是这样,这批酒的总价值可能高达上千万!
“我们得找专业人士鉴定一下,确认这些酒的真伪和价值。”王明冷静下来说。
“那我们该找谁呢?”张丽问道。
“我同学的父亲是做收藏的,他应该有门路。”王小雨说。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坐在沙发上的李秀英突然开口:“找...陈老师...”
所有人都吃惊地看向她。
“妈,您说什么?”王明问道。
“陈老师...酒厂的...专家...”李秀英断断续续地说,然后又陷入了沉默。
“奶奶又有记忆闪回了!”王小雨激动地说,“她在告诉我们该找谁!”
王明沉思片刻:“我记得父亲确实有个朋友姓陈,好像是在酒厂工作的。但具体是谁,我得回忆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王明请了假,专门用来寻找父亲口中的“陈老师”。
他翻遍了父亲留下的通讯录和各种文件,终于在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上找到了一个名字:陈国忠,后面注明“贵州茅台厂驻京办”。
“这人现在还在不在京办工作啊?都三十年了。”张丽有些担忧。
“试试看吧,实在不行就找其他专家。”王明说着,拨通了笔记本上的电话。
令人惊喜的是,电话竟然接通了,虽然不是陈国忠本人,但接电话的人告诉王明,陈国忠已经退休了,现在是北京某酒类收藏协会的顾问。
王明辗转联系上了陈国忠,对方听说是老友王建国的儿子,很是热情,答应第二天上门看看那批茅台。
04
第二天上午,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来到了王家。陈国忠今年已经78岁,但看上去只有六十出头,背挺得笔直,目光炯炯有神。
“王建国是我的老哥们,想不到他竟然有这样的收藏!”陈国忠看到茶几上摆放的茅台酒,眼睛一亮。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瓶,仔细端详瓶身、标签、封口,又透光查看酒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这批酒保存得相当好,没有渗漏,酒液澄清,颜色正。”陈国忠专业地评价道,“从外观上看,确实是七十年代中期的特供茅台。不过,要确定它的真伪和具体价值,我需要打开一瓶检查。”
“能打开啊?不是说开了就贬值了吗?”张丽有些担忧。
陈国忠笑了笑:“鉴定就是要开瓶的,不然光看外表,谁也不敢打包票。放心,有我这个老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价值不会有太大影响。”
在得到王明的同意后,陈国忠小心地拆开了一瓶酒的封口,用专业工具取出一小部分酒液,放在特制的杯子里。
他先闻了闻酒香,然后品了一小口,又用仪器测量了酒的度数和成分。
整个过程中,陈国忠的表情越来越凝重,最后甚至倒吸了一口凉气。
“陈老师,怎么了?”王明紧张地问道。
陈国忠放下酒杯,深吸一口气:“王明啊,你父亲真是好眼光!这批酒不是普通的75年茅台,而是当年的特供酒,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准备的限量版!全国存世量不超过200瓶,每瓶市值保守估计在300万以上!而且这批酒保存完好,算是奇迹了!”
王明一家人都惊呆了。十八瓶酒,每瓶300万,那就是5400万!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真...真有这么值钱?”王明结结巴巴地问道。
“保守估计!”陈国忠强调道,“如果拿去拍卖,遇到懂行的收藏家,价格还会更高。这种特供茅台不仅仅是酒,更是那个年代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张丽激动得手都在发抖:“那我们...我们可以卖掉它们吗?”
“当然可以,我可以帮你们联系拍卖行。”陈国忠说,“不过在此之前,我有个问题想问:王建国是怎么得到这批酒的?”
这个问题让王明一家人愣住了。父亲的日记中只提到是“托老林的关系”买到的,并没有详细说明来源。
“我们不太清楚,只知道是父亲在九十年代初买的。”王明如实回答。
陈国忠若有所思:“这种特供茅台当年是不对外销售的,要么是内部分配,要么是...特殊渠道。你父亲的单位有这种福利吗?”
王明摇摇头:“父亲只是普通国企的中层干部,不可能有这种级别的福利。”
“那就奇怪了...”陈国忠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坐在一旁的李秀英突然开口了:“是...老林...送的...”
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她。
“妈!您又想起来了?”王明激动地问道。
李秀英的眼神变得异常清明:“老林...林国栋...你爸爸的老战友...他送的...说是...感谢你爸爸救了他的命...”
这是李秀英三十年来说过的最长的一段话,而且语气和神态都异常清晰,就像是突然穿越回了三十年前。
“林国栋?”王明努力回忆着,“好像是父亲的老战友,我小时候见过几次。”
陈国忠眼睛一亮:“林国栋!我知道这个人!他曾经是茅台厂的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后来调到了北京。这样就说得通了,他确实有渠道弄到这种特供酒。”
李秀英继续断断续续地说着:“他们...在部队...你爸爸...救了他...后来...他送酒...说是...谢礼...”
王明惊讶地看着母亲,没想到她还记得这么清楚的细节。这些年来,母亲的痴呆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甚至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这些尘封的记忆竟然如此清晰地保存在她的脑海中。
“林国栋现在还在吗?”王明问陈国忠。
陈国忠摇摇头:“据我所知,他十几年前就去世了。”
05
这个回答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如果林国栋还在,或许会引发一些关于酒的所有权问题。
“那这批酒确实是我父亲的合法财产了。”王明说。
陈国忠点点头:“按你母亲的说法,这是个人之间的赠与,完全合法。我可以在鉴定证书上注明来源,保证没有法律风险。”
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准备讨论如何处理这批珍贵茅台时,李秀英又开口了,这次她的声音更加清晰:
“不能卖...不能卖...他们说...这是...特殊的酒...”
“妈,您还记得什么?谁说的特殊的酒?”王明急切地问道。
李秀英的眼神变得有些迷茫,但还在努力说着:“老林说...这批酒...有特殊意义...要好好保存...将来...才能...”
说到这里,李秀英突然停顿了,眼神重新变得空洞,那短暂的清明消失了,她又回到了痴呆的状态。
“奶奶!奶奶!”王小雨焦急地叫着,但李秀英只是茫然地看着她,不再说话。
陈国忠若有所思:“林国栋说这批酒有特殊意义?奇怪,难道这批酒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来历?”
王明也陷入了思考:“父亲的日记里只提到是为了我的未来才买的酒,没有提到其他特殊意义。”
“也许地窖里还有线索?”王小雨提议道。
王明点点头:“对,我们再去地窖看看。”
他和王小雨再次下到地窖,这次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一个角落。在搬开空酒箱后,王小雨发现了墙角处有一块砖的颜色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爸,你看这里!”她指着那块砖说。
王明用力一推,那块砖竟然松动了,后面露出一个小小的暗格。他伸手进去,摸到了一个金属盒子。
盒子上了锁,但锁已经生锈,轻轻一用力就断开了。王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封信和一个红色的小本子。
信封上写着:“存世稀有,切勿轻易出手”。
王明和王小雨带着这些发现回到了地面,当着陈国忠和张丽的面打开了信。
信是王建国写的,日期是1993年3月:
“明明: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发现了我珍藏的茅台酒。这批酒来自我的老战友林国栋,是他送给我的珍贵礼物。但这批酒的来历不简单,我必须告诉你实情。
1975年,林国栋负责茅台特供酒的监制工作。当时有一批特殊配方酿造的茅台,只有200瓶,专门用于国家重要外交场合。
林国栋因为曾经欠我一条命,偷偷留下了18瓶送给我作为报答。
这批酒不仅年份珍贵,更重要的是它的特殊配方。据林国栋透露,这批酒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酿造工艺,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存放时间越久,价值越高。
他嘱咐我至少要存放三十年以上才能出手,到那时,价值将无法估量。
我本想等你大学毕业时就告诉你这个秘密,但你母亲的病情让我措手不及。
医生说她的记忆会逐渐消失,我担心她会在糊涂中泄露此事,所以选择了隐瞒,只在她清醒时告诉她存放的位置和钥匙的线索。
没想到她的病情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很快就不再有清醒的时刻了。
如今我将这个秘密托付给你。无论你做何选择,都要记住,这批酒来之不易,请慎重对待。希望它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带来帮助。
你永远爱你的父亲 王建国 1993年3月15日”
信的最后还附了一个补充说明:
“PS:红色小本子记录了林国栋告诉我的这批酒的特殊性,以及一些相关人物的联系方式,也许对你有用。”
王明读完信,手微微颤抖。父亲的字迹依然那么熟悉,似乎他从未离开。信中透露的信息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特殊配方的茅台?只有200瓶?”陈国忠吃惊地说,“我在行业这么多年,还从未听说过这种说法!”
06
王明打开了那个红色的小本子,里面记录着一些人名、电话号码,还有一些只言片语的笔记:
“特供茅台,75年限量版,国宴专用。” “特殊窖藏工艺,三十年后方达最佳品质。” “价值连城,切勿轻易示人。” “林说,此酒不仅口感独特,更具收藏价值,三十年后每瓶价值将超过普通特供酒十倍。”
最后一页还贴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王建国和另一个男人,背景是茅台酒厂的大门。照片背面写着:“与老林在茅台厂,1975年7月。”
“这个就是林国栋吧?”王小雨指着照片上的另一个人问道。
陈国忠凑过来看了看:“没错,这就是林国栋,我认识他。”
“陈老师,您觉得我父亲信中说的特殊配方可信吗?”王明问道。
陈国忠思索片刻:“七十年代确实有一些特殊批次的茅台,用于国家重要外交场合。这些酒的配方和工艺可能与普通茅台有所不同,但具体细节一直是秘密。林国栋当年的确是内部高管,有可能接触到这些机密信息。”
“那这批酒可能比您刚才估计的还要值钱?”张丽小心翼翼地问。
陈国忠点点头:“如果这些信息属实,价值确实难以估量。我需要做更详细的检测和查询一些内部资料,才能给出准确的评估。”
就在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时,李秀英突然又开口了:“老林...说...这批酒...是绝密配方...不能告诉别人...”
所有人都吃惊地看向她。
“妈,您还记得什么?”王明激动地问道。
李秀英的眼神再次变得清明:“老林说...这批酒...是他们试验的新配方...酿造了不到500瓶...其中大部分...送给了国家领导人...剩下的...他偷偷留了一部分...送给了...你爸爸...”
“新配方?”陈国忠更加好奇了。
李秀英继续断断续续地说着:“他说...这批酒...存放三十年后...不仅口感更好...价值也会...翻几十倍...”
说完这段话,李秀英又陷入了沉默,眼神重新变得空洞。
陈国忠深吸一口气:“如果李阿姨的记忆是准确的,那这批酒的价值可能远超我之前的估计。我需要联系一些老同事,核实一下当年是否真有这么一批特殊配方的茅台。”
“需要多久?”王明问道。
“可能需要几天时间。这种事情不能急,毕竟涉及到巨额财产。”陈国忠说。
王明点点头:“那就麻烦陈老师了。在这期间,我们会妥善保管好这批酒。”
陈国忠临走前,再次叮嘱道:“记住,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们发现了这批酒。收藏界消息灵通,一旦走漏风声,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送走陈国忠后,王明一家人围坐在茶几旁,看着那十八瓶珍贵的茅台酒,心情复杂。
“爸,如果这批酒真像陈老师说的那么值钱,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成富人了?”王小雨兴奋地问道。
王明苦笑着摇摇头:“钱不是想象的那么好拿。首先,我们得确认这批酒的真实价值;其次,怎么卖也是个问题;最后,这么大一笔财产,税收也是不小的数目。”
“但至少我们的经济压力能解决了,小雨的留学费用不成问题了。”张丽高兴地说。
王明看了看母亲,李秀英又回到了那个安静的痴呆老人状态,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反应。他心中涌起一阵酸楚:父亲为家里筹划了这么多,母亲用尽全力保守着这个秘密,而他们却一无所知,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
“妈,谢谢您记住了这么重要的事情。”王明轻声对母亲说,虽然知道她可能听不懂。
出乎意料的是,李秀英竟然转过头,看着王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这个笑容让王明感到一丝心酸又一丝温暖,仿佛母亲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他:我一直记得,只是被病魔封锁了表达的能力。
接下来的几天,王明请了长假,专心处理这批茅台的事情。他们把酒重新放回地窖,并加装了防盗锁,确保安全。
陈国忠花了三天时间走访老同事,查阅内部资料,终于带来了确切的消息。
“我找到证据了!”陈国忠兴奋地说,“1975年确实有一批特殊配方的茅台,被称为'国宴特酿',总共只产了488瓶。这批酒采用了特殊的窖藏工艺和配方,据说是为了庆祝一个重要的外交突破而特别酿造的。当时负责这批酒生产的正是林国栋!”
“那林国栋把这些酒送给我父亲,合法吗?”王明担忧地问道。
07
陈国忠叹了口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按照当时的规定,这种特供酒是不允许私自赠送的。但林国栋确实有权处理一小部分样品酒,而且这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当事人也都不在了,追究的可能性很小。”
“那我们该怎么处理这批酒呢?”王明问道。
“有两个选择。”陈国忠说,“一是低调处理,找私人收藏家一瓶一瓶地卖,价格可能会更高,但过程繁琐,而且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注意。二是通过正规拍卖行一次性拍卖,虽然价格可能打些折扣,但手续合法,更加安全。”
王明思考片刻:“还是选择正规途径吧,安全最重要。”
“明智的选择。”陈国忠赞同道,“我可以联系几家知名的拍卖行,看看哪家出价最好。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件事。”
“什么事?”
“开一瓶这批茅台,做一次正式的品鉴和成分分析。”陈国忠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它是否真如林国栋所说,具有特殊的价值。”
经过王明同意,陈国忠带来了专业的品鉴设备和几位行业内德高望重的专家,对这批茅台进行了详细的检测。
检测结果令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这批酒的确采用了特殊配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地说,“酒体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微量元素,这在普通茅台中是没有的。这种元素能让酒的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加持久,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特性会越发明显。”
“价值多少?”王明直截了当地问。
几位专家互相看了看,最后由陈国忠代表发言:“保守估计,每瓶至少值500万,如果拍卖,可能会更高。整批酒的价值在1亿元左右!”
这个数字让王明一家人都惊呆了。一亿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接下来的日子,在陈国忠的帮助下,王明联系了几家知名拍卖行,最终选定了一家信誉最好的。
拍卖行派专人上门察看了酒的情况,确认了其价值,并提出了一个建议:先拍卖一瓶试水,如果反响好,再考虑整批拍卖或分批拍卖。
王明接受了这个建议。拍卖行为第一瓶拍卖做了精心的宣传,强调这是存世稀有的1975年“国宴特酿”茅台,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家庭故事。
拍卖当天,王明一家人都去了现场。拍卖师介绍完这瓶茅台的来历和特殊价值后,起拍价定在了300万。
竞拍开始后,价格很快突破了400万,然后是450万、480万...最终,一位神秘的电话竞拍者以680万的价格拍下了这瓶珍贵的茅台!
“680万!一瓶酒680万!”张丽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拍卖结束后,那位神秘买家派代表来见王明一家。他自称姓郭,是一位资深收藏家的助理。
“我家老板对这批茅台非常感兴趣,”郭先生说,“想请问是否愿意考虑整批出售?”
“您出价多少?”王明问道。
“考虑到整批购买,我们愿意以每瓶600万的价格收购剩下的17瓶,总价1.02亿。”郭先生说。
这个价格比单瓶拍卖略低,但考虑到一次性解决,免去了麻烦,王明觉得很合理。
“我需要和家人商量一下。”王明说。
回到家,一家人讨论了这个提议。
“我觉得可以接受,一次性解决,省去很多麻烦。”张丽说。
“我也同意。”王小雨说,“而且一亿多,足够我们几辈子用了。”
就在他们即将做出决定时,李秀英突然又开口了:“不能...全卖...留一瓶...”
全家人都惊讶地看向她。
“妈,您说什么?”王明问道。
李秀英的眼神再次变得清明:“老林说...一定要留一瓶...给自己...这是...最特别的一瓶...”
王明皱眉思索:“爸爸的信里确实提到这批酒有特殊意义,但没说要留一瓶啊。”
“信上...没写完...”李秀英说着,指向那个金属盒子,“还有...一张纸...”
王明赶紧检查金属盒子,果然在夹层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是父亲的字迹:
“明明,记住,这批酒中编号为'0001'的那瓶最为特殊,是林国栋特意为我准备的,一定要留着,它的价值远不止金钱。”
王明立刻检查剩下的酒,果然发现有一瓶在瓶底刻有“0001”的编号。这正是他们准备卖给郭先生的17瓶之一。
“看来得改变计划了。”王明对家人说,“我们留下这瓶编号0001的,其他的可以卖给郭先生。”
08
第二天,王明向郭先生提出了新的条件:只卖16瓶,编号0001的那瓶不卖。
郭先生显得很失望:“老板特别交代要买下全部,尤其是编号0001的那瓶。如果不能全部购买,恐怕交易难以达成。”
“为什么你们老板对编号0001的那瓶这么在意?”王明好奇地问。
郭先生支吾了一下:“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老板特别交代的。”
王明心生疑虑:“请问您老板尊姓大名?”
“这个...不方便透露。”郭先生明显不想多说。
王明决定暂时不做决定,他告诉郭先生需要再考虑考虑,然后送走了他。
回到家,王明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陈国忠。
陈国忠听完后,若有所思:“奇怪,为什么对方一定要那瓶编号0001的茅台?会不会这瓶酒有什么特殊之处?”
“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王明说,“父亲信中说它的价值远不止金钱,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国忠提议:“不如我们打开这瓶编号0001的茅台,看看有什么特别的。”
在得到王明的同意后,陈国忠小心地打开了这瓶茅台。从外观上看,它与其他瓶没有明显区别,酒液的颜色和透明度也相似。
陈国忠取出少量酒液进行品鉴和检测,但结果与之前测试的酒并无二致。
“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啊。”陈国忠困惑地说。
王明仔细检查酒瓶的每一个部位,突然发现瓶塞内侧有一个微小的凹槽。他用小刀轻轻撬开,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极小的金属物体。
“这是什么?”王明小心地取出那个物体,发现是一个微型的金属胶囊,大约黄豆大小。
他打开胶囊,里面竟然是一个微型的存储芯片!
“这...这是存储芯片?”王明吃惊地说,“但我父亲那个年代,怎么会有这种技术?”
“不,这不是老物件。”陈国忠仔细端详后说,“这种微型存储芯片是近年才有的技术,可能是后来有人放进去的。”
“会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王明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此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
“您好,请问是王明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沉稳的男声。
“我是,您是?”
“我姓林,是林国栋的儿子。听说您找到了我父亲当年送给王建国叔叔的那批茅台,我想当面和您聊聊。”
王明惊讶不已:“林先生,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茅台收藏圈子很小,有消息说拍卖了一瓶1975年的'国宴特酿',我就猜到可能是那批酒。”林先生解释道,“方便的话,我想今天就见面谈谈。”
王明同意了,约定下午在家中见面。
09
下午,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来到了王家。他自我介绍说叫林峰,是林国栋的小儿子,现在是某国企的高管。
林峰看到那批茅台后,确认就是父亲当年送给王建国的那批酒。
“我父亲生前经常提起王叔叔,说他是救命恩人。”林峰说,“那批茅台确实非常特殊,但特殊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酿造工艺。”
“那还在哪里?”王明好奇地问。
林峰犹豫了一下:“这件事说来话长。简单来说,我父亲当年负责的不仅是茅台酒的生产,还参与了一些...特殊的工作。那批所谓的'国宴特酿'茅台,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秘密。”
“什么秘密?”王明和陈国忠都紧张起来。
林峰看了看四周:“不方便多说。我来是想告诉你们,那位急于购买全部茅台的郭先生背后的人,很可能是冲着这个秘密来的。尤其是编号0001的那瓶,对他们而言,价值连城。”
“我们刚才已经打开了那瓶酒,发现了里面的芯片。”王明拿出那个微型胶囊给林峰看。
林峰吃惊地看着芯片:“这不是我父亲放的,他那个年代不可能有这种技术。这很可能是那些人后来偷偷放进去的。”
“那些人?您指的是谁?”王明问道。
林峰摇摇头:“不方便多说。我只是来提醒你们,这批酒背后可能牵涉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最好不要卖给郭先生那样的神秘买家。如果要卖,建议通过正规拍卖行,卖给真正的收藏爱好者。”
他又补充道:“特别是编号0001的那瓶,建议你们自己留着。它的真正价值可能在将来才会显现。”
林峰的话让王明一家人更加困惑了。这批茅台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会有人如此执着地想要得到它们?
林峰离开后,王明决定先不急着做决定。他联系了一个朋友,是做计算机的专家,请他帮忙查看那个芯片里的内容。
几天后,朋友带来了结果:芯片里存储的是一段加密文件,暂时无法破解。但根据文件的格式和加密方式,可以判断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可能与国家机密有关。
这个发现让王明更加谨慎了。他决定暂时不卖那批茅台,而是先了解清楚背后的真相。
就在王明一筹莫展之际,李秀英又一次恢复了短暂的清明。这一次,她说出了一段让全家人都震惊的话:
“你爸爸...和老林...参与过...一个重要任务...那批酒...是见证...他们立下的...军人誓言...”
王明惊讶地看着母亲:“妈,您是说父亲和林叔叔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
李秀英点点头:“他们...是战友...在边境...执行过...特殊任务...老林说...那批酒...是他们的...约定...”
这段话给王明提供了重要线索。他通过父亲的老战友打听,终于了解到一段尘封的往事:原来父亲王建国和林国栋曾在同一个特殊部队服役,参与过一些保密的边境任务。
1975年那批特供茅台,正是为了庆祝一次重大外交突破而特酿的,林国栋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整个过程,见证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后来,林国栋将部分茅台送给了救过他性命的王建国,作为两人之间特殊友谊的见证。而编号0001的那瓶,则可能包含了某些关键的历史信息。
了解到这些后,王明做出了决定:通过正规拍卖行卖出16瓶茅台,留下编号0001的那瓶作为家族纪念,永不出售。
最终,16瓶茅台在拍卖会上创下了天价,总成交价超过1.1亿元。而那位神秘的郭先生再也没有出现。
至于那瓶编号0001的茅台和其中的芯片,王明将它们锁在了保险柜里,作为父亲留给家族的特殊遗产。也许有一天,它的真正价值会浮出水面,但无论如何,它承载的家族记忆和父亲的爱,已经是无价之宝。
来源:秋风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