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28年至2025年,槐荫区西市场商圈已有97年。百年间光阴流转,当镜头掠过历史星河,一段关于济南老商脉的时空褶皱便舒展开来。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济南自开商埠,靠近铁路与西埠农村的“盘龙庄”划入商埠区,吸引了众多露天小商贩聚集。1928年,商人刘俊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贝艺 通讯员 栾中铭
从1928年至2025年,槐荫区西市场商圈已有97年。百年间光阴流转,当镜头掠过历史星河,一段关于济南老商脉的时空褶皱便舒展开来。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济南自开商埠,靠近铁路与西埠农村的“盘龙庄”划入商埠区,吸引了众多露天小商贩聚集。1928年,商人刘俊卿与李九龄出资建起108间平房,招引商号入驻,商品丰富实惠,此地也因位于商埠西端而得名“西市场”。
从108间土平房到大棚式经营,再到现在的综合智慧商业体,西市场商圈承载着几代济南人的记忆。时光的马车不停往前,这里一直在变,但亲民、接地气、有人情味的传统却没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市场成为济南百姓的购物天堂,各类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它。或许当时刘晋卿和李九龄二人并未料到,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会成为济南商业精神的孵化器。
随着时代发展,西市场商圈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覆盖纬八路到纬十二路、经一路到经三路的繁华商业区。修鞋的棚子旁边是修钢笔的,卖烤地瓜的近邻是缠糖稀的,贩卖古董的地摊与旧书旧货挤在一起,变魔术的和耍猴的争抢地盘,唯有崩爆米花的躲在某一个角落里,不时传出“砰”的一声爆响……
自1958年起,西市场商圈迎来了五次较大规模的综合改造。108间平房变身华联商厦、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文体大世界、和平商城……这种新旧交融、迭代升级的商业密码,在1995年华联商厦二期开业时,迎来了第一次质变。
“现场人山人海,手扶电梯、中央空调,这些都是华联在济南西部的创新。”提起西市场和华联的蝶变,济南华联集团轮值总监宋堃眼睛闪亮:“当时这片儿主要是大棚经营,环境比较差,直到华联二期开业后,一下子就让消费者认识到了什么是现代化的商业设施。这些都给当时的顾客以全新的感受。”
谈起西市场商圈的未来发展,槐荫区西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管理信心满满:“全力推进批发零售传统业态与服务业新型业态的深度融合,依托华联智慧商圈建设项目,用好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等业态引流,同时依托平台‘大数据’资源共享,整合畅通各业态线上线下渠道,持续拉动消费者黏性,实现商圈的立体化连接、互联式共享。”
时光流转,烟火依旧。从百年前的小商贩到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西市场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新的篇章。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这片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商脉沃土,正以历久弥新的底蕴与生生不息的朝气,将市井温情酿成济南人的生活画卷,让百年商脉跃动为城市版图上的活力脉搏。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