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展览活动由独立策展人郭赟策划,著名艺术评论家王端廷任学术主持。开幕式上,策展人郭赟就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发表了致辞,学术主持王端廷则以徐善循先生的艺术为例展望了水墨艺术的生态现状与未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批评家段君、策展人徐乔斯、复旦大学博士徐晓力、太
2025年5月18日,“大象循形—徐善循艺术展” 暨墨谷美术馆周年展在南昌墨谷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活动由独立策展人郭赟策划,著名艺术评论家王端廷任学术主持。开幕式上,策展人郭赟就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发表了致辞,学术主持王端廷则以徐善循先生的艺术为例展望了水墨艺术的生态现状与未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批评家段君、策展人徐乔斯、复旦大学博士徐晓力、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艺术家奚耀艺,及江西著名艺术家王向阳、罗坚等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策展人郭赟致辞
学术主持王端廷致辞
艺术家徐善循致辞
出品人郭华鹏致辞
本次展览的出品人郭华鹏先生回溯了墨谷美术馆的建馆历程,并表示墨谷美术馆会持续关注并推动文化与艺术的发展。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徐善循近年创作的绘画作品130余件,艺术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对 “形” 与 “象” 进行分析与融和,线条挣脱“物、象”的束缚,生命的原始力量在水墨氤氲中觉醒,将“大象无形” 的东方哲思化作 “循形” 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与心灵触动。展览当日还举办了徐善循作品艺术研讨会,与会艺术评论家围绕徐善循作品中的东方哲学内核、当代艺术语言以及水墨与抽象的未来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探讨徐善循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探索与突破。徐善循的绘画一方面依循外象并遵循形式结构原理,另一方面则归于个人图式和符号——是具象的个人情感图景,也是抽象化的私人结界景观。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罗斯科坚定地认为艺术是作为与观众交流的桥梁,徐善循的绘画也是其内心的独白,之所以说是独白,是因为艺术家以几近偏执却了无羁绊的自语构建了内心的洪荒结界。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出了众多支系,徐善循的绘画在高度景观化的大文化语境中像是一种野性的呐喊,而这种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正是艺术走向不同向度的能指基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5日。
研讨会现场
策展人郭赟发言
学术主持王端廷发言
艺术评论家段君、徐乔斯、范晓楠发言
艺术评论家奚耀艺、贾廷峰、徐晓力发言
特邀嘉宾王向阳、罗坚发言
出品人郭华鹏发言
部分作品欣赏:
众生结界系列 1.80m×1.93m 2025年作 宣纸 水墨 丙烯
众生结界系列 1.80m×1.93m 2025年作 宣纸 水墨 丙烯
鸿濛系列七 2.44m×2.44m 2024年作 宣纸 水墨 丙烯
鸿濛系列之二 2.44m×2.44m 2024年作 宣纸 水墨 丙烯
鸿濛系列之四 2.44m×2.44m 2024年作 宣纸 水墨 丙烯
大象循形:徐善循的绘画艺术
文/郭赟
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抽象和水墨一直颇受争议,长期处于某种与主流艺术形态相游离的状态。那么,究竟这种东方性的抽象和西方化的水墨遵循着什么样的文化逻辑和艺术发展脉络?徐善循的绘画是一个典型性案例。
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书画同源,而书法是一种象形文字,可以认为是一种具象思维,从具象中抽离形象与主题,似乎跟西方的抽象在方法论意义上殊途同归,但其实在形式的语言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构系统。西方遵循着以科学色彩理论为主线,同时形式理论演进为辅的发展轨迹,伴随着社会与思潮的巨变,在二十世纪初衍变成为一种成熟的新绘画系统。而中国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到世纪末一直处于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阶段。二十世纪早期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最早的现代画派里隐约可以看到一些蒙昧的形式探求,但随后因时代原因戛然中断。及至八十年代,才真正开始了持续而深入的现代艺术探索实践以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徐善循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并且很早就进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全国美展,但是某种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促使他背离了既定的轨迹,在新千年之始决然放弃了自己在东北既有的舒适环境闯荡上海。身处上海大千世界的徐善循不久再次放弃了高校的高薪要职,开始闭门专心画画,这种从内心放逐自我的历程与现代主义发轫之初印象派画家们纷纷选择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徐善循在绘画艺术上的反叛与其出走东北的行为互为因果,而上海最早经历现代化和新艺术思潮的洗礼,众多现代大师的新艺术理念激发了徐善循对艺术最原始的热情,几乎是出自本能地开始寻求绘画本身的语言力量。因多方原委疏离主流美术系统后,常年勤习书法且浸淫在水墨世界中的徐善循很自然地开始在绘画中寻找笔墨、形式以及媒介本身的力量。这个走向表现与抽象化的过程可以视作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庸俗》中所认为的那种“寻求对亚历山大主义的超越”,更现实的则是艺术家的自我解缚。
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里反复提及“象”与“形”的关系,如谢赫《古画品录》中绘画六法之“应物象形”,宗炳《画山水序》之“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以及老子《道德经》中“大象无形”等,习惯以抽象的“形”观照形而上的“象”。这是中国水墨画理念的源头,即便在艺术走向现代化,融汇了东西方最新的艺术理念之后,这些源头理念作为意识深处的基础结构也从未被消解过。“大象无形”是谓以心观照外物,有形化之为无形。“大象循形”则是反观物我二者之后,最终回归于形而上的物自体,是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形”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抽象的形而上。徐善循的绘画一方面依循外象并遵循形式结构原理,另一方面则归于个人图式和符号——是具象的个人情感图景,也是抽象化的私人结界景观。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罗斯科坚定地认为艺术是作为与观众交流的桥梁,徐善循的绘画也是其内心的独白,之所以说是独白,是因为艺术家以几近偏执却了无羁绊的自语构建了内心的洪荒结界。
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出了众多支系,徐善循的绘画在高度景观化的大文化语境中像是一种野性的呐喊,而这种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正是艺术走向不同向度的能指基础。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