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典籍画图中的副岳肃然山在邹平发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19:19 1

摘要:梁甫山是与泰山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山海经·中山经》“禹曰: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甫,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甫 ,天命以为王

邹平孙皇后与明代宫廷文化研究会 曹东芳

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韩立祥

梁甫山是与泰山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山海经·中山经》“禹曰: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甫,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甫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甫,七十二家。”《大戴礼·保傅》:“以封泰山而禅梁甫,朝诸侯而一天下。”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封泰山,之后降禅梁甫。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登封泰山,礼祠梁甫。东汉建武三十二年,汉光武帝复封泰山,又降禅梁甫。蔡邕《琴頌》曰:“梁甫悲吟,周公越商”。由是,“自秦汉后,侈谈封禅者无不以泰山、梁甫并称。

《管子·封禅》:“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史记》八书·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甫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史记.始皇本记》载“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功业。于是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祠,席用苴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黜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陽。至颠,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从陰道上,禅于梁甫。其礼颇采泰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既黜,不得与封禅,闻始皇遇风雨,即讥之。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甫。盖天好陰,祠之必于高山之下畤,命曰“畤”;地贵陽,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陰主,祠之罘山,六曰月主,祠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此述说明始皇东巡齐地,祠泰山、梁甫山皆在齐长城之北,域内山脉中。

东周末年至汉朝早期申公《鲁诗》:“古有梁驺。梁驺者,天子猎之田曲也”。古梁邹主要是今邹平南部地域。晋朝干宝《搜神记》:“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也。在兖州奉符县,今太安州是也。以梁父山为储副。”今之泰山副岳名为长白。《汉书·地理志》原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县十四:东平陵,邹平、梁邹、历城等县。《汉书.武帝纪》“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计。还幸北地,祠常山,瘗玄玉”。西汉刘向《五经通义》曰:“易姓而王太平,必封太山、禅梁父何?天命已为王,使理群生也。或曰: 封,以黄金为泥,以银为绳。经无明文,以义说之。所以止封岱,太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於太山,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也。禅梁父者,太山之支属,能配太山之德也。......天汉三年,受计还幸北地,祠常山,瘗玄玉”。据汉代文献记载,梁甫山是在泰山支脉的常山。唐初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臣闻元天列象,紫宫通北极之尊;大帝凝图,宏猷畅东巡之礼。是知道隆光宅,既辑玉于云台;业绍礼宗,必涂金于日观。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御辩登枢,应千龄之累圣。故得河浮五老,启赤文于帝期;海荐四神,奉丹书于王会。瑞开三脊,祥洽五云。既而辑总章之旧文,绍辟雍之故事。非烟翼驭,移玉辇于梁阴。......而邹鲁旧邦,临淄遗俗,俱沐二周之化,咸称一变之风境,接青畴俯识。获麟之野,山开翠屺,斜连辨马之峯,岂可使稷山遗民顿隔陪封之礼。”明朝颜文选注解此文:“邹鲁临淄,时俱属齐州,二周谓西周镐京,今陜西西安府。东周洛邑,今河南府洛阳县也。一变见论语。史记汉防齐王之命,曰于戏小子闳,受兹青社,比云青畴,亦以齐在东言之也。春秋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诗。陟彼屺兮,注山无草木,曰屺辨马,见久客临海篇。稷山齐地名,虞喜曰,齐有稷山之馆,其下以待逰士,在今山东青州府临淄县西南十三里,齐记补遗,上有后稷祠故名。淹中鲁地,告成祭祀,毕祝告利成于主,人言利养成毕也。邹古国名,汉置邹平县,属济南郡,晋为邹县,属乐安国,后废。隋复置,属齐州,后废,唐复置属谭州”。骆宾王所指禅地神处为唐朝齐州邹平。《续修莱芜县志》:“后魏嬴县古城,在县东北八十里,今文字现。这应当是北魏时期嬴县最后的治所所在。北齐时嬴县区划、县址变化不大,牟县划入博城,周因之。隋朝大业初年,牟县又并入嬴县,嬴县区划大致相当于原莱芜市的规模。唐贞观元年,撤销嬴县,其地并入博城县(治所在今泰安以南30里的旧县村,从此嬴县再未出现。长安四年(704年),唐于北魏嬴县故城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境内,基本取代了历史上的嬴县。”根据《莱芜县志》,唐朝齐州下辖十县中没有莱芜,骆宾王的文章证据已将莱芜排除。证实了唐朝段成式所言:“长白即古肃然山”。

《邹平县志.卷六.山水考》载“城西十五里,九峰蜿蜒如龙,直饮浒水,五六峰间,有径曰搭山道,五六峰间曰哑妇口,为东西孔道。旧《志》。邹平西北十三里,俗呼垭阜口。谓孔子去齐,道此山。《齐乘》”。《邹平县志.学校.建置考上》清康熙乙卯科举人、考受内阁中书成芸撰“如吾邹邑者,青齐孔道,沧海名区”。《邹平县志》:“城隍庙有孙少泉先生养默重修碑,其略曰:‘城隍庙在通齐门内,庙外即三齐孔道”。孔子和其后裔子思等人事迹的《孔丛子》言“赵简子使聘夫子,夫子将至焉,及河,闻窦鸣犊与舜华之见杀也,回舆而旋之卫,息邹。遂为《操》曰:“周道衰微,礼乐凌迟。文武既坠,吾将焉师?周游天下,靡邦可依。凤鸟不识,珍宝枭鸱。眷然顾之,惨焉心悲。巾车命驾,将适唐都。黄河洋洋,悠悠之鱼。临津不济,还辕息邹。伤予道穷,哀彼无辜。翱翔于卫,复我旧庐。从吾所好,其乐只且。”“哀公使以币如卫迎夫子,而卒不能赏。故夫子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由诗中泰山储副梁甫山可证,孔子居邹,作琴操之地的古邹国。再经比对《晏子春秋》、《孔丛子》、《左传》、《战国策》、《孟子》、《孟子杂记》、《孟子外传》、《史记》、《汉艺文志》、《绎史》、《左传事纬》、《邹县地理志》。今之济宁邹县,是春秋晚期的邾国之地,后分裂成邾、郳、滥三小国,至战国被楚国灭亡,都没有改国号。秦汉时期,济宁邹县为驹县。晋泰始年间才得名为邹县。晋朝之前古籍中的邹国、邹人,皆是司马迁《史记》所云“古邹国,今邹平”。

《邹平县志.卷十一.古迹考四》“大唐齐州章丘县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其常白山着,乃摩天际地,掩映蔽亏,抱泉石以如神,出云霞而凝性......且彼托钟山,此依常白,彼葬龙阜。”清文学家唐梦赍《醴泉用韩退之南溪韵》:“豹山之曲层峦里,北望常白入翠微。”清刑部尚书王士祯《别醴泉寺诗》:“齐梁遗古寺,逾岭晓来过。”诗句。明代经史家梅鷟《尚书考异》“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由此,汉朝传《尚书》的伏生故里梁邹,是秦始皇东巡至齐,祠祭地神的梁地。古象形字‘甫’之山,在唐之齐州常白山。《邹平县志.卷五.建置考下》,有元朝邹平人礼部尚书张起岩《范文正公祠记》:“睠故山之陈迹兮,鉴醴泉之清冷,俯岫幌兮款岩扃,息风马兮云軿,荐松醪之醲郁兮,撷野蔌之芳馨,仰精爽之来下兮,庶肃然之一聆。儆鄙顽与贪懦兮,将如悟而如惺。恍神游之无方兮,眄荒祠而涕零。耿英灵之如往在兮,齐长白之亭亭。--《旧志》”。《古济南府地理.城邑考》:“亭山县西南六十里,汉东平陵县地。宋元嘉五年,析置卫国县,后魏仍之,隋改曰亭山,属齐州。唐因之,元和十五年废,今其地有亭山”。章丘县府(绣惠镇)其近有古东平陵,东北六十里,方位距离,有山之处,只有今之邹平,为古亭山县无误。邹平村志《古城志》第一节。人物传略,载“林放,字子邱,鲁国人。孔子弟子,离开孔子,来到齐国,赢得齐王赏识,任命为於陵大夫,其廉洁勤政,开设学堂,对儒学发展和普及做了一定贡献,深受民众喜爱。林放去世,葬于长白山。唐朝追赠为清河伯,宋代追封长山侯。明嘉靖九年,塑林放像,供奉于邹平黄山之北先贤祠”。《长山县志. 卷十三 长山侯林放赞》,由宋朝 主客郎中 刁衍撰:“子丘明哲,道洽素风,问礼之本,为儒所宗。东岳称美,长山表封,云亭告毕,庆泽荐隆。《山左金石志》按:碑在曲阜,宋真宗御制“加封文宣王赞”,群臣分撰七十二贤及先儒伏胜等赞,此其一也”。由此可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讲上古帝王封禅仪中的云亭山,亦在齐国境内,乃宋代长白山。

《史记·十二本纪.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一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汉书.三家注》“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甫,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奉车都尉掌乘舆车,武帝初置。”韦昭曰:“子侯,霍去病之子也。”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后)阯东北肃然山,【集解】:服虔曰:“肃然,山名,在梁甫。”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集解】:孟康曰:“所谓灵茅也。”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东汉经史学家服虔,讲汉武帝封禅之肃然山,位于梁甫山。【集解】:孟康曰:“所谓灵茅也。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皆至泰山。然后去,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汉魏经史学家孟康,对汉武帝封禅注解,是先到泰山,后去肃然山,晚上在封禅祠处,出现异光景象。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集解】:汉书音义曰:“天子初封,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则此所坐者。明年秋,乃作明堂。群臣更上寿。於是制诏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惧弗任。维德菲薄,不明于礼乐。脩祀泰一,若有象景光,箓如有望,【集解】:瓚曰:“闻呼万岁者三。”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甫,而后禅肃然。”讲述汉武帝封禅,因泰山顶草木未发,儒生尚在商议中,暂时不能举办封禅仪。便由泰山到肃然山祠地主之神,于封禅祠,夜见空中异样发光物,大如十五日之望月。《魏书.崔光传》载:“光武以二月二十二日辛卯封泰山,夜下山,明日,百官上寿,暮宿奉高,三十里。明日,发至梁父,九十里。二十五日甲午,禅梁父”。明崇祯朝都御史邹平人张延登,写有《会仙金灯记》以述其事,其孙女婿王士祯,称为峨眉、匡庐金光相类之罕见奇景。东汉张衡做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甫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诸葛亮家世居山东琅琊,好作《梁甫吟》,以齐相管仲自比。汉乐府诗《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谄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汉末曹植由洛阳去往临淄侯任,经梁甫山写有《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在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唐朝李白《梁甫吟》:“东下齐城七十二,驺虞不折生草茎。”看东汉张衡、曹植、诸葛亮、唐朝李白诗句,梁甫山位于泰山东北海邦齐国驺虞之地。

《济南府志·山川》:长白山跨连四县之界,其东北属长山,北属邹平,西南属章丘,东南属淄川,此山以北平旷无际,直达燕京。长白诸峰罗列插云,故自北方来者于三百里外望见之焉。《酉阳杂俎》云:古肃然山也。《元和志》云:长白山周六十里。今按此山东西径六十里,南北半之。会仙山,在邹平县西南一十五里,长白迤北之高峰也。其势巉岩秀拔,形若覆敦。旧传岁以三月三日为清明节。则群仙来集仙灯,夜见土人云每岁二三月之际,天气寒栗,风起雾合,此夜定有仙灯,不必清明节也。上有玉皇阁,有金母祠,转而南下有宣风洞,或云旋风,或云先锋登山之总路也。有上书堂范文正公亦曾读书于此。范公泉泉水岩下,四时不涸。其侧为猫头峰,前为狻猊峰,皆以形似得名。南向东转,崇峦屏列,其阴为罗圈峪,最为险峻,土人避兵处。摩诃顶,在会仙山东南,长白之最高峰也。上有塔、有禅院,其阳为三山峪,属章丘县。其东为回路峪,齐乘名葫芦峪沙河出焉,属长山县。《章丘县志.山川》:长白山在县东三十里,古肃然山,高峻秀拔,远望苍翠参差,如笔架之状,故人呼为笔架山。根盘甚大,山连邹平界,今入邹平,昔范文正公隐处,长白山即此山。晋朝葛洪《抱朴子》称为“长白乃泰山副岳,绣江发源于此,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山中云气长白,因名。亦名会仙山,孤秀盘郁,独压众山”。按《淄川县志·山川》:“长白山,县西北五十里,以云气常白,故亦曰常白也。跨连四县,长山位其东,邹平当其北,章丘在其西,而山之阳则在淄川,朝旭夕烟,絪缊万状。状元张长白先生临书院,在山半东南麓”。《邹平县志·山川》:长白之名见于史志者,《魏书》在东魏郡博平县。《隋书》在章丘县。《金史》在章丘、长山二县,今实盘踞四县联峰,苍翠透入云表,而委折不尽者,皆为长白。此山以北,平旷无际,直达燕京。唐朝段成式(邹平人)《酉阳杂俎》,载“长白山古之肃然山也”。晋太康《郡国志》曰“汉武封泰山,禅梁甫,参诸家所说,宜肃然为定也”。《隋书.卷二.礼仪二》《春秋》“龙见而雩”,梁制不为恆祀。……自古帝王之兴,皆禀五精之气。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太山,所以告成功也。封讫而禅乎梁甫。梁甫者,太山之支山卑下者也,能以其道配成高德。故 禅乎梁甫,亦以告太平也。封禅者,高厚之谓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增太山之高,以报天也,厚梁甫之基,以报地也。明天之所命,功成事就,有益于天地, 若天地之更高厚云”。《邹平县志.卷六.山水考上》:“晏谟《述征记》云:云雨长白,故名常白山。司马子微《洞天福地记》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故又名长在。”《宋.会要辑稿.礼二二》宋封禅,“秦始皇禅梁甫,汉武禅肃然,在兖州莱芜县西北六十里。”清初地理学家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肃然山,州(泰安州)东北七十里……其东南即莱芜县界,山势巍峩,对之肃然,因名”。秦始皇、汉武帝禅肃然在莱芜界西北七十里,也就是古梁邹常山。

(图一) 长白山图(明 王时敏)

明末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为两京都御使张延登作画《长白山图》,现存故宫博物院。其孙,山水诗人张实居,为此画作题《王烟客先生长白山图歌》:“泰山东北阯,副岳惟肃然。茂陵刘郎封禅处,金枝玉叶尝绵绵。”另在其《萧亭文集》题会仙山诗曰“峻极中峰此独幽,天低日见白云浮。西来岳色孤烟秀,东望沧波一勺流。金简坛迷虚夜月,赤松迹杳凛高秋。不知山顶何年辟,流水柴门胜概留。”《长山县志.卷十二》“刑部尚书.王士祯.新城......长白山为副岳,封禅书所谓泰山下趾东北肃然山也”。清王士祯撰《精华録.卷四》载“《瓮口峡》岱宗趋肃然【吾乡长白,即史记所谓禅泰山,下趾东北肃然山,亦曰副岳也】。其诗《长白深处》“肃然万壑深,结庐最深处。昔睹封禅仪,今余采樵路。惟有汉时云,悠悠自来去。”《邹平县志.卷十七.艺文志》王世祯《萧亭诗选》序:“肃然之阴,其东面曰大谷,谷中有二十四村,皆良田沃壤,土厚而水甘,桑柘交阴,鸡犬之声相闻,古于兹仙人、白兔遗迹皆在其处,盖隐逸之奥区也。吾内兄萧亭先生居之。”清康熙台湾同知、东昌府知府孙元衡《萧亭诗集序》:“康熙癸酉春,衡备员桓台,司农王公为先伯父同年友,衡以通家子间从贤嗣清远昆仲游,因识邹平萧亭张先生。先生清远舅氏也,衡慕先生名久,既获觌先生之为人,蔼乎如坐春风中,久之,颂先生诗益佩服不置云,先生属贵胄,性泊然,寡营屏居长白山中。”邹平长白山既肃然山也。清乾隆太子少保、探花、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提督山东学政刘凤诰撰《邹平县志.原序五》:“邹平李大令,西圃以志稿相质,自称采访者十有四年,付邑拔贡成启洸、举人成瓘考纂,拔贡王方珊、举人王方瑚、进士李景嵩辈校勘成书。案志图与古不合者,以今目验得之。为之注,今考八表五志四,首以总纪提其纲,以古名举大略。证长白山有肃然名。”《长山县志.卷十三》“嘉靖三十一年,户部尚书李士翱《重修城垣河道记》古岱宗记云:长白山为泰山辅岳者,此山。《重修庙学记》 嘉靖二十年十月,湖广参政李士翱邑人。 长山古於陵,春秋陈桓子封公子周之地。历汉而隋改为县,以面山岫发云气英白袤延名之,及唐宋金元皆因焉。入明属济南。首予曰:郡,濒渤海,副岱麓,揖藩省,会三齐,今之冲衢巨邑也。”民国《邹平县志》有成芸人物传:“成芸,和征季孙也。中康熙乙卯科(1675年)第五名举人。醇谨雅饬,读书肃然山下,宏通淹贯,考授内阁中书。”清代杰出学者桂馥,别号肃然山外史,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入国子监,补长山县(今属邹平)县学训导。桂馥从小博览群书,毕生治文字考据之学,精于金石碑帖的考证。 《拾遗记》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有北之乡今之邹平。《古今姓氏书辩证》释“邹屠”条云:“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古梁地,邹人居,而为梁邹。清顺治己亥,山东督学施润章,为史学家马骕、顾炎武修校的《邹平县志》题原序一:“济南之邹平,在古为邹侯国,汉称今名,有伏生胜传《尚书》,秦火之余,名传后世。而范文正公仲淹,而读书县之黉堂岭,书堂在焉。邑多文人,余按部至,谒伏生祠墓,与诸生讲学,望长白云气来接,赋诗乐之。”《邹平县志.卷六》:“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今以地理考之,山在泰山东北三百里。”现代一华里标准化定义为500米,与里等同。1华里=500米=0.5公里。华里作为长度单位,在古代的度量标准与现代有所差异,如在周朝、汉朝时期一里相当于现代的415米,但在明朝规定明尺约0.32米,使得一里的长度逐渐接近现代的500米。汉代文献记载泰山距肃然山约三百里,与明代规定三百里相差甚远。明末顾炎武没考虑汉朝的里数与明代差距,以致出了错误。实则岱岳到副岳肃然山约249里。依历代典籍与明代《长白山图卷》考证,明末张实居诗中“泰山东北阯、副岳惟肃然山”即邹平会仙山。

(图二) 山东省邹平市十里铺南山下夏邹侯国君墓葬群

另《邹平县志.古迹考四》:张延登记“考《神异经》称岱神为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长白政,吾邑之镇也”。乾隆皇帝《祀少皞陵》:“徙都传曲阜,践祚忆穷桑。克缵三皇后,宏开五帝庆。建官遵鸟纪,举德以金王。名与乾坤永,功同日月光。藐子承后统,积悃谒云阳。言念大渊盛,瞠乎已望洋。”乾隆自称少皞后裔。《太平御览》有“少昊金天氏”引述《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金虹氏。今之邹平西南肃然山下区域名为青阳。肃慎之名于史甚早,从《竹书纪年·五帝纪》中就记载说,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时,息慎人前来朝拜,并进贡弓箭作为贡品。先秦史籍到《三国志》及《晋书》均有记载,女真族源于肃慎。谓“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方大国也,名息慎”。裴驷《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说明了肃慎与齐关系,其赋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藩,而外私肃慎,捐国逾限,越海而田”。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夏朝邹侯国君墓葬群,在邹平城西十里铺南肃然山下。《邹平县志.卷四.建置考上》,有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司农高诩记:“梁邹,古邹侯之国,其君为姚氏”。《通志. 氏族略》:“舜帝后裔姚姓开创有邹国,是殷的异姓诸侯国”。舜帝姚姓,因生姚墟而为姚,证实今之邹平为舜帝故里,其地有圣王峰、醴山。也证实了夏朝的存在。邹鲁文化,邹国、鲁国的并称。《庄子·天地》:“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战国早期庄子所言邹国,是其生前舜帝后裔所建,也是战国时期齐邹邑,为亚圣孟子故里。而非秦汉之后的邹县。明朝隆庆年间进士,邹平王之士记:“我邹比迩孔孟居,而在汉即伏生之故里”。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东都赋》,通过对汉光武帝和汉明帝政绩“制同乎梁邹”描述,盛赞了文化兴盛之地的汉之梁邹。《竹书纪年·五帝纪》中记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人前来朝拜,并进贡弓箭作为贡品。肃然山及山下文物遗址,为东夷肃慎、舜帝有虞氏近亲关系,找到了依据,古肃然山在齐梁邹平发现,证实肃慎北迁之前,原生活于山东齐地长白山,是华夏重要部落。今之满汉于先秦前,本为一家。实为同族。以上考证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找到了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注:选自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2024年12月26日“中国清史满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清史满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责编:当代人物网齐鲁影响力编辑滕余国

来源:当代人物网齐鲁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