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行业的销售,其实一直是独立律师自己在做,销售工作做得好,你就能成为合伙人律师,扛更大的销售(年创收)目标。
受访者:
苏晓冰
湖南元端律师事务所客户总监
LegalMVP法律服务产品专家
LegalMVP谈案报价专家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创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湖南元端律师事务所客户总监苏晓冰,一名从业10多年的法律销售。
法律行业的销售,其实一直是独立律师自己在做,销售工作做得好,你就能成为合伙人律师,扛更大的销售(年创收)目标。
在法律行业做销售辅助、客户对接工作,很多时候是实习律师在“打杂”兼任;即便有专职的销售岗全权负责销售,也更多是在网推所、法律咨询公司。
但是,她所在的,是在一家传统律所。
在传统律所里,设置专职销售岗位,以非律师身份深耕行业,当时是比较罕见的。
而现在,她与团队共同探索出一条以垂直互联网IP为核心的业务增长路径,从线下沙龙到短视频获客,她与团队以股权纠纷为切口,通过精准内容输出与私域运营,实现了法律服务价值的可视化与规模化。
她的职业生涯始于多元行业的销售历练,跨领域的沟通经验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客户服务基础。2015年,她加入湖南元端律师事务所,没想到,一做,就做了10年。
当然,这10年,她经历了很多,不断试错,不断和团队磨合,在这个传统行业里,以专职销售岗卖律师的的服务、律师的产品,她拆解和分担了律师跑案源、谈客户的活,这里遇到的挑战和摩擦,不是几个字就能讲完的。
以下,是她的故事。
01 曾入职湖南卫视购物王牌栏目做电话销售,我做过各行各业,从法律小白来到律所,成为法律销售02 我是销售老兵,但也是法律小白,初期谈不下单,我跟在律师身边当小跟班,慢慢练出法律销售的嗅觉,开始成交6位数、7位数的大单03 10年法律销售工作,我与团队不断磨合,不断试错,成为律师的合伙人,历经3次转型,塑造出了垂直互联网股权IP,我想做客户心中的股权一姐04 2024年开启线上短视频获客,扩充朋友圈好友量,从泛流量到精准流量,没投流、没直播的我们,5个月成交100万01
曾入职湖南卫视购物王牌栏目做电话销售,我做过各行各业,从法律小白来到律所,成为法律销售
我成长于湖南浏阳的小镇,早期职业生涯充满跨界尝试——从导游调度到浙江公司的高端客户对接,多元经历锤炼了我的沟通与统筹能力。
当时带我的师傅在销售与团队管理中的专业素养,更让我初次目睹领导力的真正模样:“解决问题”与“赢得信任”并非天赋,而是系统性能力的沉淀。
转折发生在我在湖南电视台快乐购做电话销售的时间里,我经历了第一次职业重塑:精准话术设计、标准化流程、持续复盘优化——这些方法论彻底颠覆了我对销售的认知,也成为我日后深耕法律行业的基石。
而法律对我来说,更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传信仰。家里长辈就是老派自考律师,从小看他用专业帮乡亲们解决问题、赢得尊重,这颗种子早就埋下了。
15年我加入元端律所,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法律销售——那时候传统律所根本没这个岗位,但元端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
后来证明,这种突破确实改写了行业玩法。
虽然,那时的我,在销售的角色上已经摸爬滚打过一阵子了,但同时,我也是一个法律小白。
刚到律所的时候,我对法律真的是一窍不通,连诉讼流程都搞不明白,只能硬着头皮学。好在之前的工作让我养成一个习惯——客户想要什么,我就追着律师问到底:案子怎么推进?下一步该做什么?有什么风险要注意?
而且,当时幸运的是,我得到过袁啸律师亲自带着谈案的机会,和律师们跟着听、跟着学。就这么一点点磨,我才慢慢摸清门道。
在行业里能坚持十年,最庆幸的当初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遇见袁律师,他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入行,他的包容给了我试错空间,他的指导让我从新人走到今天
我的第一单业务,是来自我的朋友。
他看我天天在朋友圈转发我们律所的公众号、以及我自己每天在做什么的一些记录,让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都知道,我去律所了,知道我真在干这行了,有法律问题就直接找我。
靠着这种笨办法,我慢慢也找到了一些做法律销售的感觉,开始有了自己的成交,甚至有了大单。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6年左右,一位同行律师,来长沙走访有特色的律所团队。
我热情接待了他,重点讲了我们团队在股权领域的实操案例,本以为只是行业交流,没想到三天后他突然深夜来电,说他有个重要客户临时要在长沙见专业团队,希望我们团队能过去见个面。
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律师赶到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咖啡厅。我们和客户在早餐的间隙匆忙聊了聊,1个月后我们成交了这个客户7位数的大单。
这单让我彻底明白:专业沉淀+快速响应,就是最好的销售话术。
后来,我们律所也办了不少线下股权沙龙讲座,相关活动对接基本由我负责,从筹备到客户跟进全流程盯,有场活动刚结束,我就收到个紧急咨询,熬夜做了方案,又持续跟进了3个月,最后转化出单笔50万+的合作。
就这么把之前的销售经验和团队的专业资源持续碰撞,慢慢摸透了法律销售的底层逻辑,真正在行业里扎下了根。
0310年法律销售工作,我与团队不断磨合,不断试错,成为律师的合伙人,历经3次转型,塑造出了垂直互联网股权IP,我想做客户心中的股权一姐我做了10年的法律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团队经历了很多,尝试着摸索开拓市场的新方法。
最开始,我们和大家一样,主要依赖老客户、客户转介绍以及亲戚朋友来获取案源,传统线下获客模式非常受限于地域与人脉。
但当团队想要扩张时,就发现了,瓶颈非常大,现有案源数量难以满足需求。
于是,我们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开始寻求增加律所的曝光度。
当时,我们主要通过电台、报纸、电视台等媒体采访的方式来宣传律所,也开始尝试举办线下沙龙和讲座来推广我们的业务。
我入职前元端就已经锚定了股权赛道,当时算国内最早聚焦这领域的团队。
我加入后,我们启动密集输出——全年50+场培训讲座,团队连轴转跑现场。那些年几乎泡在企业圈里,用服务方视角深挖需求,硬是把股权业务磨成了拳头产品,除了帮客户拿到服务结果,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官方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专业认可。
在疫情之后,线下活动受阻,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被逼着转战线上,但转型远比想象的难。
转型初期我们也踩过坑,团队尝试过哲学、社会热点类短视频,流量虽高却带不动转化,始终打不中客户痛点。
最迷茫时,连业务方向都摇摆:虽然我们做的是公司股权业务,但具体要侧重股权激励、股权纠纷还是股东维权?
后来我们决定用数据锚定赛道:把案例库翻了个底朝天,发现股权纠纷类案件占比超60%,客户满意度也最高。深度复盘后共识逐渐清晰:与其铺开战线,不如死磕最擅长的领域。
现在回头看,正是这种更精确的聚焦,让我们横向再次扎根了股权专业,纵向往股权纠纷解决更深的扎根。
其实,律师大多专注做事,不擅长表达背后的用心,可对客户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律师背后的辛苦。
这就导致客户可能因沟通不到位产生误解,而这本质上是信息传递断层的问题,销售的核心是信任,而法律行业的信任源于专业与透明。
所以,我作为中间桥梁,会主动向客户说明律师推进工作的具体情况,让律师们隐形的努力清晰可见。
偶然一次机会下,我刷到了LegalMVP律海芒芒公众号,他们的法律服务产品化的理念和谈案报价的策略,与我不谋而合。
于是,我们和律海芒芒一起针对股权纠纷业务联合研发了《股权纠纷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这样,和客户谈案子的时候,我也能更好地通过可视化的工具来展现律师隐形的努力和付出,让律师的价值被客户看得见、被摸得着:
在律所转型的第三阶段,我们开始专注做垂直互联网股权IP。
我发现,传统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拓,是合伙人冲在前面,拉到业务后交给青年律师来做。
在我们律所,我相当于分解、承担了一部分合伙人跑市场、谈客户的工作,但是,客户线索,仍旧来自我们在线下的人脉积累,随着微信私域的兴起,这些人也就沉淀到了我们的朋友圈。
朋友圈案源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信任足,一旦有需求,谈下会更加容易,而且客单价也不错。
但是,朋友圈案源也有个弊端,如果你的朋友圈好友量一直不做增量,维持现状的话,你的案源会不稳定,乃至逐年缩减。
在销售领域,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客资”,如果想要成交维持在一定的频率,每个月、每周、乃至每天都有成交,你的“客资”线索必须有一个基础量保障,不然就是靠天吃饭。
于是,我们开始想办法,如果打破传统积攒人脉的效率和人情局限,通过更高效、更能树立专业IP的方式,批量扩充朋友圈好友量。
我们把目光投向了短视频。
但最开始,我们短视频的内容不够聚焦,袁律师产出的内容多是哲学、人性、社会热点等,和法律实务无关,也做了一些爆款,但成交效果很差。
我们分析了团队擅长的能力和经济客观环境,经过了大约半年的犹豫期和讨论,终于达成一致,只根据新《公司法》下会爆发的股东纠纷做内容,短视频从“追热点”转向“造专业钩子”,每条内容直击股东痛点,后台私信主动咨询的精准客户暴涨三倍。
事实也验证了:互联网IP要想做得好,必须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最优势的业务领域,专业IP必须回归业务本质。
最近5个月,我们从追求泛流量,转型到专注垂类精准私域流量,只吸引有股权纠纷的股东。同时,我们尝试从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转化,短视频后台的私信,我们都会有意识地引导粉丝到私域朋友圈加好友。
这些用户基于专业需求进入私域,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发自己喜好的朋友圈内容,而是要持续生产相关专业内容,以此影响他们、建立连接,需要一条“垂直内容-精准流量-深度信任”的全链路。
此外,专注在股权纠纷单点上做短视频的拍摄选题和内容,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一些灵感。
我们对专业普法内容素材的需求也变得迫切。
此前,看过很多律师从专业视角写的股权文章,可作为非法律人,我根本看不懂。而律海芒芒会把法律语言翻译成普通人能看懂的语言,这一点很棒。
我的绝大部分客户,包括很多股东老板,虽拥有大规模企业、很高身价和众多资产,但对于股权仅停留在很模糊的认知层面。面临股权问题时,他们还是用原始、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即便请了律师,也看不懂律师给的专业内容。
律海芒芒的内容研发思路很棒,我们一拍即合。
我们联合发起了LegalMVP谱法365项目,每天在朋友圈高频输出法律知识,尤其是新《公司法》相关的股权实务知识,给更多的企业老板普及股权法律常识。
此外,我也会在陪跑服务群里,和律海芒芒一起讨论相关的视频号选题热点:
就谈案报价相关的问题,私信跟进相关的问题,律海芒芒的几位创始人老师也都会在服务群里,用专业内容+销售钩子,给到我们非常实操落地的做法。
比如,在私域设计引流钩子上,我就基于LegalMVP 律海芒芒公众号的文章《新 下,小股东反杀大股东的10个绝招》,将其整理成简洁版本,作为私信跟进客户的钩子,钩进来非常精准的目标客户。
调整内容定位后,现在团队分工也更清晰,律师专注打磨解决方案,我带队死磕内容生产与客户运营。这种专业协同,让我们在股权纠纷领域真正形成了“内容获客-服务交付-口碑复购”的生态闭环。
同时,主打垂直IP五个月后,团队坚持不求爆款、只求精准,通过线上渠道,不投流,不直播,成功转化超过了 100 万元的案源。
05结语在元端的10年,我最庆幸一件事:遇见敢把销售岗引入传统律所的袁啸律师,把我带上了法律销售的路,更把并肩作战的机会给到我,从旁听案件的新人到业务合伙人。
律师们用专业深度拆解复杂案情,我则专注把晦涩的法律逻辑翻译成客户能感知的价值,正是这些年的相互补位,才让我们从区域性团队蜕变成全国股权领域的IP。
我们今年立了个新目标:真正跑通专业IP+生态服务的模型。成为客户心中的股权问题终结者,这条路我和团队会死磕到底。
律海芒芒,遇见你很开心!
来源:LegalMVP律海芒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