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高分犯罪悬疑剧:13岁杀人犯和那个被大人忽视的世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9:00 2

摘要:因为开始涉足青少年心理学领域,在伙伴推荐下,看了近期网飞新出的高分未成年人犯罪剧《混沌少年时》。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因为开始涉足青少年心理学领域,在伙伴推荐下,看了近期网飞新出的高分未成年人犯罪剧《混沌少年时》

表面看,这是一部13岁少年杀人的犯罪悬疑剧,实际上,与犯罪相关的悬疑在剧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显微镜式的镜头语言,剖析的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是如何被“另一个世界”所裹挟,而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又是如何一无所知,茫然无措。

▲来源:豆瓣海报

如果你把它当作犯罪片看,可能会觉得有点无聊,没卡司,没场面,故事也不算刺激,嫌犯开场就落网,后续也没有惊天转折和暗黑真相,可以说,整场命案从动机到实行都蠢得令人窒息。

但如果你把一镜到底的它当作一部“纪实片”,再联想近年来频频发生诸如“邯郸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案”的未成年犯罪案例,作为家长,就会寒毛竖立。

命案不过是一道凛冽的刀光,刀光照亮的,是黑暗中一张张绝望,冷漠,被忽视的少年的脸。

▲来源:《混沌少年时》电视剧截图

影片开场就充满荒谬感。

清晨,全副武装的特警,包围住一栋普通民房。

迅速突破大门,控制屋内人员,搜查房间,制服目标,如果不看目标,就这阵仗,我还以为是抓捕黑社会最高头目的现场。

结果一看目标,房主的儿子吉米。

这个13岁初中生,矮小,瘦弱,长着一张白白净净的娃娃脸,看上去孱弱得连刀都握不稳,面对荷枪实弹的特警,甚至吓到尿裤子。

连见多识广的民警也忍不住愣了一下,有点不敢相信,就是眼前被吓尿的小男孩,被控告昨晚刚刚谋杀了同校14岁女生。

但随着剧情往后推进,我理解了导演为什么要在刚开始,设计这样一个过于隆重的抓捕场景,菲利普.巴兰蒂尼是想用这种荒诞感告诉我们:

最隆重的“注视”,背后是最荒凉的“忽视”。

如果不是铸成大错,父母、老师、警察,恐怕都看不到吉米的另一面。

吉米刚被捕时,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警察弄错了。

在这个勤恳工作养活家人的中年男人眼里,儿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听话乖巧的小男孩,他头脑清晰,说话有礼貌,学习成绩优异,还能头头是道分享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所以,当吉米委屈地向父亲哭诉“我什么也没干”时,父亲也表示完全相信,一定是警察搞错了。

直到亲眼所见监控拍摄下吉米伤害女孩全过程的视频,这位父亲才惊恐地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都没有真的了解过儿子。

警方进入吉米的学校后更觉诡异,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有同学被杀,有同学杀人,他们清楚这件事,却少有人震惊、不安。

课堂上,有人猜出凶手是吉米时,不少同学相互对视一眼,发出默契而莫名的笑声,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严重的悲剧事件,甚至没有任何哀伤的氛围。

这里还有一个颇具深意,也是推动案件调查往前的重要细节。

办案警察的儿子也在吉米所在学校就读,警察向自己儿子询问吉米的日常,想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儿子提示父亲,吉米曾与受害者有过网上互动。

警察表示不可理喻,就因为评论了几个奇怪的表情符号杀人?这未免也太过荒唐。

警察儿子却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自己父亲,说:


“爸,你知道这些表情符号代表什么吗?她叫他非自愿单身Diao丝!那些点赞的,都是赞同她的人。”

“非自愿单身Diao丝”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汇,表示单身是因为经济条件、容貌身体条件等其它非自愿因素,网上一些人认为,80%的女性会被最具吸引力的20%男性吸引,这些男性通常是高大英俊、事业成功的男性,而“非自愿单身Diao丝”就是被女性遗弃也是被这些男性掠夺的80%。

吉米的作案动机,就是受害女生曾多次联合朋友留言嘲讽他是毫无吸引力的“非自愿单身Diao丝”。

后来,受害女生的隐私照被疯传,遭到羞辱。

吉米趁人之危,蓄意靠近女孩假意安慰,没想到还是遭到毫不留情的拒绝,恼羞成怒,才杀死了对方。

当真实案情逐渐浮出水面,警察才搞懂调查时感受到的,同学间那种诡异的、不正常的“淡定”源于何处。

对成年人来说,杀人是极端的罪行。

但对这些未成年少年来说,辱骂、暴力、死亡都只是点燃关注度的信息。

网络上大量的冲突性信息,早已使他们对伤害变得麻木,对痛苦失去想象,杀人不过是点开屏幕,看了一千次别人的视频后,自己也点击了录制键。

暴力和伤害,成了自我证明和争取认同的必要手段。

胜利者不是良善者,而是能获得最高点赞,获得最多认可的人,相应,失败者就是被众人鄙视,被大家贴上不ok标签的人。

在少年们眼里,吉米杀死女生不是一次严重的刑事犯罪,而是一个失败者的绝地反杀,吉米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觉得自己是出于正义除掉了霸凌者。

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个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群体认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注意到吉米情绪最为失控的一次,不是面对铁证时,也不是决定认罪时,而是当他意识到心理医生对他流露出失望的情绪时。

他近乎崩溃地质问心理医生:

“你到底是怎么看我的?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

可见,吉米内心最深层的恐惧始终不是犯罪后果,不是被害女生的家庭会遭遇怎样的悲惨,自己将付出怎样的代价,而是认同感的丧失,是其他人怎么看待自己。

这种心理在未成年犯罪者中普遍存在,韩剧《少年法庭》里,同样是13岁男孩杀害了一个8岁幼童,作案前他在网上精心策划,和别人交流犯罪计划,作案后还会炫耀犯罪成果,他始终需要自己做的事被他人看见。

未成年人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被看见”,但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往往更重视功能性培养,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当家庭、学校甚至社会无法给予这份“看见”,孩子就开始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求索,但互联网提供的又是一个过于简化、极端的认同体系。

简单的点赞、评论、转发,顷刻就能放大对关注度、认可度的需求,复杂的暴力、攻击行为也逐渐发展为快速获取认同的合理手段。

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太多。

一些未成年人攻击他人后,会拍摄视频发到网络平台博取关注。

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开盒”,一群未成年人不计后果地曝光他人隐私、攻击他人弱点,只为了证明自己,寻求认同。

▲来源:网络

当新一代从出生开始被迫进入由成年人创造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就面临着无时无刻的信息轰炸,又缺乏处理应对筛选的引导和时间,作为成年人,却没有任何可以提供给他们的成熟经验。

这种情况下,“另一个世界”对未成年人三观的塑造,注定是一场可怕的接管。

就像剧中父亲在自我反思时说,吉米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但他觉得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能受到什么伤害呢?

其实,是他的经验不足以告诉他,即便只是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只要有互联网,吉米也能看到全世界的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多少是吉米这个年龄无法理解,使其混乱的错误观念,作为父亲的他,根本就难以控制。

《少年法庭》里曾提到过一个观点,说是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落的力量。

这句话意思是,塑造一个孩子人生的,不止是自我,家庭,我们当前的社会意识,古往今来的意识形态同样参与了他的成长。

而如今,这个村落的范围在哪里,恐怕已经大到我们无法想象。

互联网早已不是我们那一代基于人际传播的环境,它打开的窗口太大了,网络上发生的每件事,都在有意无意中塑造着未成年人的认知。

如何从虚拟世界中夺回孩子的“精神控制权”,如何设置网络的边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并保持审慎的问题。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村落中的一员。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