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黠戛斯,乃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南西伯利亚区域的古代政权,为今日吉尔吉斯人之先祖,在历史上曾同中原王朝有过交流。
黠戛斯,乃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南西伯利亚区域的古代政权,为今日吉尔吉斯人之先祖,在历史上曾同中原王朝有过交流。
两汉时期,史料称其为“鬲昆”、“坚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称其为“结骨”或者“契骨”,至隋唐时期,则有“纥骨”、“居勿”、“坚昆”和“纥扢斯”等多种称谓,后译为黠戛斯。
阿尔泰山 - 南西伯利亚 - 叶尼塞河流域,向来是多种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有条无形的“草原丝绸之路”横穿于此,将亚欧草原的东部和西部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延伸至更发达的定居文明区。
阿尔泰地区古早的巴泽雷克文化遗址,就曾发掘出同战国楚地高度相似的“四山纹”铜镜,以及来自不同文明区的随葬品,表明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很早就事实存在。
而黠戛斯族分布于此,自然也汲取了不同文化区域的物质与文化影响,其中一大外在表现,就是其社会体制的“二元化”。
根据资料分析,黠戛斯汗国实行两种官制。
第一种官制,为“草原制”。继承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族群的官制传统。
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可汗下设特勤、匐(伯克)、叶护、梅禄、俟斤、颉利发、达干(答剌罕)、设(杀)等,但是否有定员以及对应的职责却没有明确记载。
第二种官制,为“中原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体系。
史料记载,黠戛斯“其官,宰相、都督、职使、长史、将军、达干六等。宰相七,都督三、职使十,皆典兵;长史十五,将军、达干无员。”
这种官制设置,反映出黠戛斯不光遵循草原游牧政权的传统,还大量汲取中原元素。
这与双边的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总结资料,终唐一朝,黠戛斯汗国向中原王朝的“朝贡”,就达19次之多。
同时,黠戛斯汗国对统治者称呼,也存在“二元化双重特征”。
第一种,称首领为“阿热”。
根据《新唐书》记载:“其君曰阿热,遂姓阿热氏,建牙青山”,这表明“阿热”极大概率是内部传承的首领称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二种,称首领为“可汗”。
这既包括黠戛斯首领的自称,尤其是在攻灭回鹘汗国后;也包括唐朝册封,如“英武诚明可汗”,这表明黠戛斯深度参与了亚欧草原的政治互动。
这自然是族群和文明间交流的又一体现。
来源: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