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前不注册社交账号,“禁”与“导”间如何平衡?

B站影视 2024-12-19 10:44 2

摘要:不仅是国内,这类问题在国外同样引起了重视。日前,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通过了《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该法案被许多媒体称为“全球最严社交媒体禁令”,同样指向了16岁这一关键节点。

近日,杭州某中学发布了一封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倡议一出,很快引起了大量讨论。

如今,让未成年人与手机、网络保持距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不仅是国内,这类问题在国外同样引起了重视。日前,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通过了《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该法案被许多媒体称为“全球最严社交媒体禁令”,同样指向了16岁这一关键节点。

谈到社交媒体对孩子的影响,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抖音、QQ等社交媒体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同样是他们了解社会、认识朋友的重要渠道。然而,如果青少年过早注册使用社交账号,甚至沉迷其中,则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危害。

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容易沉迷社交媒体,影响学习。长时间刷短视频、看直播、打游戏,不仅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还会产生失眠等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同时,社交媒体上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被虚假信息、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谣言等所诱导,甚至误入歧途。

此外,过早注册使用社交账号,还会影响青少年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社交媒体上的交流是虚拟的,缺乏面对面的真实互动,如果青少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就会产生社交焦虑,不敢、不会、不愿在现实中与人交往,从而阻碍他们现实社交能力的发展。

正因如此,提出“16岁前不注册社交账号”的倡议,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避免沉迷社交媒体,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然而,倡议未成年人远离社交平台,不能简单理解为“断网”,一禁了之并非上策。

社交媒体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中的很多科普、文化等优质内容对青少年的知识拓展和视野开阔具有积极作用。完全禁止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并不现实,也不明智。

因此,需要在“禁”与“导”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学校应成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主阵地。要深入理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来满足这些需求。

比如,学校要将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家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避免网络欺凌等,让他们认识到沉迷社交媒体的危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丰富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现实交往的机会和场景。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探索丰富多样的家庭活动,比如阅读、绘画、运动等,加强亲子陪伴,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习惯。

另外,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己带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试想一下,如果家长时时刻刻手机不离身,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呢?

今年1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并提出了实行社会共治模式。因此,要真正实现“16岁前不注册社交账号”倡议的初衷,还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加大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督促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坚决打击违法不良信息,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问题的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亦需担起社会责任。不仅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运营,更要主动作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内容与产品。当前,虽然许多平台方推出了“青少年模式”或“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使用效果有待验证,一些相关功能甚至形同虚设。很多时候,家长未必会主动给孩子设置,就算设置了,很多孩子也能想出各种办法进行破解。所以,平台应进一步优化技术手段,如引入更严格的年龄验证机制,确保“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而非流于形式。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现在不少十三四岁的孩子心智已经比较成熟了,也能辨别互联网内容的是非,不一定非要等到16岁才允许使用社交媒体。”可见,将远离社交媒体的年龄界定在16岁是否合理,还需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但无论如何,这份倡议值得继续关注,因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他们沉迷社交媒体,是互联网生态下每个参与者都应正视的问题和共同的责任使命。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