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时代的变迁与造化

B站影视 2024-12-18 07:55 1

摘要: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广大农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健康守护者 —— 赤脚医生。当时,农村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缺医少药状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统计,1964 年,全国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69% 在城市,31% 在农村,而其中在县以下的仅占 10%,但超

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广大农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健康守护者 —— 赤脚医生。当时,农村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缺医少药状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统计,1964 年,全国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69% 在城市,31% 在农村,而其中在县以下的仅占 10%,但超九成的人口却生活在农村。很多农民生病后,因没钱买药、找不到好医生,只能选择硬扛,得了重病往往就只能在家中等死,像马文芳的母亲和弟弟,就是因当时缺医少药而离世,这样的悲剧在那时的农村并不少见。

1965 年 6 月 26 日,毛泽东在听完卫生部的工作汇报后,对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极为不满,发出了著名的 “六二六指示”,强调 “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在此推动下,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培养能服务农村的医生之路。

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率先行动,于 1965 年夏天开办了培训班,毕业于苏州医专的黄钰祥担任教员,向学员教习医学常识和简单治疗方法。学员们经过 4 个月的速成学习后,回到公社担任卫生员,其中就包括被称为 “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 的王桂珍。这些卫生员平日里和普通农民一样参加田间劳动,一旦有人求医,便立刻放下手中农活,背着药箱赶去诊治,由于南方多水田,他们常常打着赤脚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 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人人肩上都挎着一个全皮的下部长方形、穹窿顶盖子的药箱,药箱正中是醒目的圆形的白底红十字标志。他们大多来自贫下中农阶层,虽然专业医学水平有限,但凭借着所学的简单医疗知识,为农民解决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还能为产妇接生,并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等预防工作。比如在疟疾盛行时,赤脚医生们会挨家挨户问诊,“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为控制疾病传播贡献了巨大力量。

可以说,赤脚医生在那个特殊时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成为了广大农民健康的重要依靠,也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当时农村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本堪称赤脚医生 “法宝” 的书籍 ——《赤脚医生手册》。1970 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编著的它正式出版,为当时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共分为卫生基础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医疗卫生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等 3 章内容,详细讲解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技巧和方法,几乎涵盖了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各类病症的应对方式;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知识也都有所涉及;同时,无论是针灸、草药等传统中医手段,还是常用西药的使用,在书中都能找到相关说明。可以说,它就是一本 “全科医疗医药” 宝典。

凭借着简单易行、通俗易懂的特点,《赤脚医生手册》迅速在全国走红,成为了当时赤脚医生们人手一册的必备读物。这些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们,通过学习手册里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从而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还能为产妇接生,并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等预防工作。

不仅在国内发挥了巨大作用,《赤脚医生手册》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先后被翻译成 50 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在长达 30 年岁月里,它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其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见证,更是中国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走向世界的一张亮眼名片。

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逐步发展,赤脚医生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农村合作医疗的鼎盛时期,全国共有赤脚医生 180 多万,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成为守护农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当时的合作医疗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转方式。村民们参与合作医疗,一般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来源包括个人缴费、集体(公益金)筹集等,各筹多少通常会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可能,经社员群众讨论决定,有的地区还可以用采、种的药材折价交付合作医疗基金。

而赤脚医生们平日里和普通农民一样参加田间劳动,一旦有村民求医,便立刻放下手中农活,背着药箱赶去诊治。他们的报酬获取方式大多是采取工分或工分加现金补贴等,一般应相当于同等劳动力,对于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赤脚医生,报酬也可以高于同等劳动力,男女赤脚医生同工同酬。

在这样的医疗体系下,赤脚医生们为村民们提供着基本医疗服务,包括疾病治疗、发放药丸、注射疫苗以及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预防工作。比如在疟疾盛行时,他们会挨家挨户问诊,“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为控制疾病传播贡献了巨大力量。这种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相辅相成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状况,构建起了那个时代农村医疗卫生的基础网络,让广大农民群众在面临疾病时有了依靠,也为后来乡村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基。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整体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也促使 “赤脚医生” 的名称逐渐被 “乡村医生” 所取代。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有了重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开来,过去依托于集体生产、记工分获取报酬的赤脚医生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难以为继。例如,以往赤脚医生白天要参与田间劳动挣工分,空闲时间才能为村民看病,精力较为分散,而且收入并不稳定,随着经济体制变化,需要对他们的从业模式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医疗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赤脚医生大多未经正式医疗培训,只是经过短期的学习,依靠有限的知识和简单的医疗设备来应对常见疾病,在面对复杂病症时往往力不从心。而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愈发重视,希望构建更完善、专业的医疗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医疗从业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从政策层面来看,1985 年 1 月,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 “赤脚医生” 这个名称,经考核合格者转为乡村医生。这一决策旨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让农村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提升整体的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进入新时期,乡村医生告别了过去的工分制,开始依靠自身的医疗技术,通过为患者提供服务来获取相应收入。相较于赤脚医生,他们的行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过去赤脚医生往往只有一个药箱、少量药片、纱布和针管等简单医疗设备,而如今乡村医生所在的卫生室,配备了更齐全的基础医疗设施,有的还配备了数字化、便携式、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能更好地辅助诊断和治疗。

在行为规范方面,乡村医生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过去赤脚医生的工作相对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医疗质量较难保证;现在则有着明确的从业管理条例,对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规范,例如要严格遵守药品使用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规定等。

同时,对乡村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大大提高。以前的赤脚医生大多凭借实践经验和简单培训积累知识,而现在乡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学历、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等,像到 2020 年,国家力争所有乡村医生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执业医师资格。而且乡村医生不仅要承担疾病治疗工作,像过去赤脚医生所做的解决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以及为产妇接生等,还要肩负起更多的公共卫生职责,比如参与卫生防疫、健康宣传、计划免疫、改水改厕等工作,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的健康水平。

当然,乡村医生在面临新要求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加大,他们有更多机会参加培训、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挑战则是部分乡村地区仍面临着人才短缺、待遇不高、养老保障不足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以保障乡村医生能更好地扎根农村,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人员青黄不接问题

当下,乡村医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这一问题已逐渐凸显,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许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从事乡村医生这一职业,其中农村条件艰苦是重要因素之一。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生活设施相对简陋,娱乐、文化等资源也较为匮乏,对于习惯了城市便捷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很难长期扎根于此。而且,乡村医生的收入待遇并不理想。尽管他们肩负着繁重的诊疗、公共卫生以及健康宣传管理等工作,但收入水平却与付出不成正比。据统计,全国约有 85 万的乡村医生,年薪超过 4 万的都寥寥无几,大部分人每月仅是补助性质的上千元甚至几百元,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生活需求,更无法对年轻人形成吸引力。

此外,发展空间受限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乡村医生在职业晋升等方面的渠道相对狭窄,与城市医生相比,可获得的学习进修机会、专业提升资源都比较少,这使得他们在专业成长上容易遭遇瓶颈,也让有意投身于此的年轻人有所顾虑。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乡村医生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急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待遇与保障的难题

在待遇与保障方面,乡村医生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收入上,乡村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财政补助、基本药物补助、公共服务补助和诊疗费用等,但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地方政府补偿往往不到位,使得实际收入大打折扣;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村医不能销售基本药物之外的药品,药品种类单一与农民需求多元化产生矛盾,导致诊疗时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出现,也减少了卖药收入这块来源;而且在收取诊疗费时,也存在诸多阻碍,像村民不习惯缴费、收费手续繁琐等情况,导致诊疗费也很难收齐。

养老保障同样不容乐观,乡村医生退休金普遍较低,依靠这点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维持退休后的正常生活开支,很可能还会加重整个家庭的负担。并且养老保险机制也不够健全,很多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多年,到老却面临老无所依、生病住院只能自己花钱的困境。

职业发展方面,乡村医生的职称晋升较难。按照常规的职称晋升规定,需要满足学历、工作年限、论文、门诊工作量等诸多要求,而乡村医生平时忙于繁杂的基层医疗工作,很难有精力去准备职称晋升所需的各项条件,且所在单位职称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这就使得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另外,村医进药环节也较为复杂,像有的卫生院会给村医定进药任务,进药后还存在药品滞销、退货难等问题,这些都进一步影响着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亟待相关部门出台措施加以改善。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许多乡村医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

比如在黔西市雨朵镇,有一对令人敬佩的 “夫妻村医”—— 欧生华与张丽。2001 年从毕节卫校毕业后,他们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雨朵镇土城村与平坝村两地的乡村医生,这一坚守就是二十年。那时,两个村子地广人稀,二十多个自然村寨散落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且医疗资源匮乏,但他们从未动摇过守护乡亲健康的决心。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们总是背着沉甸甸的药箱,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在村卫生室里,他们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仔细询问病情,精准施治,对于经济困难的村民,还会自掏腰包购买药品,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他们还通过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卫生知识,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此外,作为 “家庭医生”,夫妻二人与村民签订服务协议,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只要接到求助电话,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石龙镇松桂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潘绍瑜,18 年来扎根基层,在做好日常诊疗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诊疗技术,先后学习了针灸、刮痧、推拿等中医技术,为村民们提供健康服务。他还经常进村入户对患有慢病的村民展开随访,为村民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并持续做好卫生政策的宣传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松桂村卫生室成为了当地的 “中医阁” 之一,更好地为村民提供中医药服务。

合肥市蜀山区小庙中心卫生院北分路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陶先兵,在基层村医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十年。他所在的卫生室辖 2 个自然村、5000 余人,村里多为老年人,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他就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上门随访服务。有村民腿上长了骨刺,去大医院治疗效果不佳,陶先兵就用针灸为其调理,缓解了症状。遇到卫生室设备有限无法确诊的情况,村民不理解时,他也会本着责任心和职业操守,尽力劝说村民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曾有一位老人发热来卫生室,陶先兵凭经验判断可能有心脏问题,在老人拒绝后,他辗转联系家属,最终说服老人去市区医院检查,及时控制了病情。

还有来自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孙东村卫生室的于志成医生,已从事医疗工作 23 年,一直致力于为附近村庄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2020 年,他的诊所加入了宁津县人民医院 “心电一张网”,三年来,总计为村民做心电图 1056 例、预警 126 例、转诊 78 次,筛查出急性心梗及房颤患者 33 例,成功挽救了许多家庭。2021 年 6 月的一天晚上,有位牙疼的村民前来就诊,他想起培训时提到的相关知识,立刻给村民做心电图,结果发现是急性下壁心梗,及时转诊救治,得益于他的专业判断和 “心电一张网” 的及时作用,村民转危为安。

这些乡村医生只是众多默默付出者中的代表,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基层的坚守,为村民的健康不辞辛劳,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撑起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片天,彰显着伟大的奉献精神。

当下,乡村医疗正迎来诸多政策利好,让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像实施 “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吸引更多年轻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投身乡村医疗事业,逐步解决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各地也在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比如安徽省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配备医疗设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到 2025 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要取得明显进展,机构功能布局会更加均衡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逐步普及,中医药特色优势也将进一步发挥,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会显著提升,乡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不断增强。而且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有望发展壮大,人员素质和结构得到优化,待遇水平提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也能有效解决。

“优质服务基层行” 活动以及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等的推进,旨在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例如,会推动建设县域内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乡村提供远程会诊、心电、影像、超声等服务,形成 “乡检查、县诊断” 的服务格局,让乡村居民能享受到更专业、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医保方面,也会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这不仅能减轻村民的就医负担,也有助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发展,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