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明丁忧一年,又听了恩师尉立青的良言,对自己的后半生做了规划:70岁以前看世界,将五大洲著名的国家和世界奇迹走一遍;70岁以后遍游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市和国内世界文化与历史遗产;写作根据实际情况,谋定而后动,初步计划出十本书。
姚明于埃及金字塔前
第七节
姚明丁忧一年,又听了恩师尉立青的良言,对自己的后半生做了规划:70岁以前看世界,将五大洲著名的国家和世界奇迹走一遍;70岁以后遍游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市和国内世界文化与历史遗产;写作根据实际情况,谋定而后动,初步计划出十本书。
早年开蒙,姚明喜欢看徐霞客游记,对古人游历天下山水的旷达胸怀羡慕不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他幼年充满憧憬的梦想。“二万”这个词,也是他从这句话里抽象出来给自已看的。
15岁那一年,红袖章大串联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走到哪里吃住都有人管,姚明认为这是一个游山逛水不花钱的大好时机。他和四个中学同学发起西安韶山的步行串联行动。
他们打着绑带,背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挎包,举着红旗,从西安莲湖公园北门口集合出发,一路往东前行。头天晚上歇在临潼,第二天到达渭南县,这样一天一个县,直到第五天半夜抵达潼关县。这时候,又饥又渴的的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面对前方崎岖的山路胆怯了。靠双脚跋涉千里去韶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姚明说,走路没有火车快,干脆把旗子卷了,竹竿扔了,扒火车去!凭着不知天高地厚的闯劲儿,他们一路扒火车游历了河南郑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后,由广东韶关入粤至广州。然后又经江西、浙江到上海,把半个中国沿途名山大川逛了一圈,到处有红袖章接待站安排食宿,没花一分钱。
姚明(左一)当年大串联与同学在武汉长江大桥合影
有了这次大开眼界的经历,姚明从此有了一个心结:有朝一日不仅要将中国走遍,而且要走出国门,看看世界的山山水水。老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姚明确定了目标,没有再犹豫傍惶,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前进!
2018年,在南远景的大力协助下,姚明在成都举办了他的三本散文集研讨会,我在惊喜中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姚明。
熟悉是因为20年前我已经知道他有文学才华,陌生是因为他会前送我的《谁跟我去看世界》《一捧沙》《家住西安》三本集子,让我不敢相信他的文学创作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新的高度。
书是四川一家出版社出版的,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我托着三部大作,像托着江河行地、日月经天的时光,禁不住生发感慨:浅薄的母鸡下了一个蛋,像下了一颗小行星,嘎嘎嘎地叫个不停,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的能耐。而姚明却像静水深流,在不事炫耀和张扬中,积聚能量,蓄势迸发。
以色列加利利湖畔,远处就是戈兰高地
《谁跟我去看世界》是姚明游历海外的记录和感悟,和一般的游记相比,不是干瘪的行程记录,而是图文并茂、内涵丰富的叙事与议论。《一捧沙》辑纳了他多年前发表过的散文和报告文学,有些还获得全国大奖,是众多普通人在一个时代的工作生活写照。
《家住西安》是作者大家庭在西安居住十八年喜怒哀乐的留痕,也是古城西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图景的实录。翻阅这本书犹如徐徐展开一幅一幅民居风俗画,向人们娓娓道来此地人家独特的生活趣事。同时,还向读者介绍了一些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难为人知的命运与遭遇,其中一些史料非常珍贵。读完此书,掩卷沉思,我才发现西安之于我,虽是故乡,却很陌生。
研讨会上,来自军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高论。四川散文大家张人仕指出,关中尧(姚明笔名)散文的语言非常干净,语言有节奏且能收能放,既惜墨如金又洋洋洒洒,继承了形散神不散的传统,值得四川散文家敬佩和学习。
著名书画艺术家、诗人吴振西说:关中尧的散文气象平和、似曾相识、情感充沛、文笔清澈。读他的散文容易引起共鸣,期待读到他更精彩的锦绣文章。
四川民族出版社主编、著名十四行诗人马安信评价关中尧散文充分发挥了轻骑兵的作用,紧跟时代的步伐,讴歌我们社会不同时期的主流生活,反映了人民大我的面貌和呼声,犹如一面永不生锈的铜镜流传后世。等等。
研讨会之后,我在《人民网》上发表过一篇读后感:“记忆深处藏精神 ——关中尧散文集《一捧沙》读后”,全文如下:
关中尧是军队老作家姚明的新笔名,他在20多岁就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散文月刊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一捧沙》便是其中之一。退休后发现姓名与篮球运动员姚明相重,遂以新笔名代之。
散文集《一捧沙》是关中尧继《谁跟我去看世界》之后,呕歌军人奋斗精神、颂扬军人红色基因、解读军人爱情困惑的旧作新编。迄今读来依然新鲜如初,绵长隽永,耐人回味。
在跨入新时期、担当新使命、实现强军新目标的征程中,聆听历史足音,传承红色基因,无疑是不忘初心、铸牢军魂、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捧沙》仍然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观察历史动向、驾驭作品走向的能力。这是一部专写基层小人物、小故事的文集。
收入集子的16篇散文,没有写大形势、大气候,也没有写大事件、大干部,全都是反映基层官兵和下乡知青的题材。但每篇文章都能小中见大,使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部集子让人看到,我军每一个基层官兵,如同一颗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螺丝钉,都希望把自己紧紧拧在各自岗位上,让祖国的钢铁长城固若金汤。
《一捧沙》向读者重新展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无论是早自1974年创作的《迎春湖》,还是晚至1988年创作的《军人,祝你幸福》,关中尧笔下的真人真事,都打着共和国军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深刻烙印。
《迎春湖》中的测绘兵袁朝及其战友,在4700米高原上爬兵卧雪立钢标;《楚尔玛雪夜》中的老战,带着12岁儿子翻越冰达坂救战友,让读者看到了高原官兵吃苦不怕艰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血性。
在《河西新人》《金色的杜鹃》《一捧沙》中,下乡女知青仲飒英的果断干练,藏族赤脚女医生央金心系病人的朴素情怀,从中山医学院走进大漠深处女军医的自豪爽朗,莫不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在这部集子中,关中尧用三分之一篇章写了红色摇篮里的故事。三军会师的会宁城旧貌换新颜,延安的宝塔山、杨家岭、延河水、南泥湾,欣欣向荣,一派祥和。堪为宝贵的是作者在这些题材的创作中没有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没有故弄玄虚的引经据典,而是写这里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
姚明在延安宝塔山下留影
采访《东方红》作者李有源的纪实文字不长,却用陕北农民的朴实语言,浓缩了老百姓对领袖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写南泥湾时作者对于经过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的江西老俵,给予浓墨渲染,从老战士的经历和交谈中悟到:世间名利地位无非过眼云烟,只有震撼人心的精神财富才是永恒的!
在《杨家岭的小花》一文中,作者遇到没有离开延安的北京下乡女知青白静时,用两根齐肩小辫紧紧挽住了青春形容她的靓丽飒爽,用纠正新讲解员的发音描述她的工作态度,用喜欢北京带来的小花衬托她的心理感受:这花儿叫开不败,我从小就喜欢它,如今,和我一起来陕北的伴儿,只有它了!……首都机场那块儿挺多的,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常去,籽儿就是从那儿采的呢!读到后来,我才知道白静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教授的女儿,母亲久病卧床,哥哥出使北欧长居国外。但老教授却写信鼓励白静:女孩儿也要立丈夫之志。偌大中国,哪儿不是炎黄子孙的家!
《一捧沙》对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的运用得心应手,读来跌宕起伏。
特别是获奖报告文学《军人,祝你幸福》一文,作者把痛心疾首的胸臆注入笔端,用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技巧和差不多一个中篇的文字,描述了改革开放早期军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别愁离绪,情仇爱恨,悲欢离合,使人心灵为之震颤。人类不同阶段的文明,总是以不同形式的物象展示的,但不同价值观的族群却对同一物象有着不同的解读。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
海外游记散文集《谁跟我去看世界》读后,精明的作者不仅能从一处文化景观、一种风俗民情,发现一段历史,寻求一种价值,而且在对历史的追忆叙述中展开价值评估和批判重构,揭示出真实的本质。
德国乡野之秋
在《橄榄树》一文中,姚明从西班牙密布的橄榄树,写到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进而写到上帝造人中诺亚方舟的传说以及和平鸽的由来和象征。走笔至此,他没有写和平与战争,而是借助有人说橄榄绿是象征着和平这句话发问:到处干涉别国内政的世界警察,也穿着橄榄绿军服,和平何在?这一问,讥讽甚于批判,也使读者把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与自视为世界警察的狠角色联系到一起。
赋予自然风光以人文情怀,引发启迪思考的哲理,又使姚明的散文具有生命的灵动。
姚明摄于柬埔寨吴哥窟顶
比如在柬埔寨吴哥窟,作者的视觉是独特的,他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遗存,而且看到了吴哥窟奇形异状的古树以及这些古树变形生长中与自然、社会、文物的相互作用,得出了树在不正常环境中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不正常的生长方式,结果就长成了奇形怪状的形态。由此举一反三,进一步引发了关于柔能克刚、水可覆舟、沉默是金、适者生存的思考。
姚明有效地把握了散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化的迅猛发展,新闻事件已获得全维度空间并得到全媒体及时跟进和关注,在淋漓尽致地传播中改变人的生活状态。
随着读者对“被新闻”的厌倦,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躁动的心安放在静好时光中,向往着诗和远方。而散文较之诗歌,更有条件满足读者的愿景。在这里,姚明的散文价值真正体现了对人性的观照。这样的担当,是抽象描述与空泛议论的散文承载不了的。
这次研讨会之后,姚明又陆续出版了《那年中秋月儿圆》《第二次生命》《拂去尘埃》等非虚构作品集子,这几本集子的内容有国内旅游的别致感悟,有知青生活的有趣回忆,还有挖掘被历史蒙尘的人物传记等。大家看到沉寂很久的姚明,仿佛从蜇伏中醒过来了,面世作品如同井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通览姚明不同时期、不同内涵、不同体裁的作品,体会作者蓄势已久的功底,一吐为快的胸臆,不难看出姚明写作中读书、读史、读人的足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心理体验。这种以他人为镜,不断审视自己,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反思自身的不足,来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与那些以赚银子为目的,自诩为写手的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最美还是夕阳红。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姚明,弘扬其“二万”精神,前不久又以74岁的高龄,只身闯荡西藏墨脱,不仅拍摄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还写出了古今墨脱第一赋《墨脱赋》。
姚明(左)在墨脱与同行司机合影
迄今为止,姚明游历了全球42个国家和全国除内蒙以外的 33个省级行政区。姚明同时筹划着西沙之行,若身体可支,还期待去一趟极地。
毛里求斯林中路
姚明漂浮在低于海平面 400 多米的死海上
2012 年 5 月开笔以来,姚明在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发表各类作品180多篇(部),合计200多万字。官方散文组织向他敞开怀抱:2017年3月被吸收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2017 年 10 月 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另外,国家图书馆向他颁发了收藏其作品书籍的证书。
姚明在印度泰姬陵
其恩师尉立青凡是看到姚明在纸质媒体和云卜堂自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总是带着老花镜及时留言,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比如姚明所写的散文《一捧沙》在《解放军报》发表后,他给与充分肯定,认为这篇散文选材独特,构思巧妙,语言清新,寓意绵长,思想性艺术性都是作者在创作道路上取得的最新成果。时隔二十几年后,尉立青再次看到《一捧沙》结集出版,他又发表热情洋溢的赞扬,认为这篇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今读来语境仍然充满新时代气息,饱满的精神情绪没有过时,航天基地女战士的人物形象堪称神品。
姚明在香港太平山上
他对于姚明的书法创作也给予极大支持和厚望,他把自己珍藏的陈年宣纸慷慨赠与姚明,希望他刻苦努力潜心墨海,多临晋唐古人名家名帖,写出自己的风格来。当他看到姚明在云卜堂自媒体发表的书法作品后,亲自打来电话,在肯定书法取得成绩基础上,逐字分析用笔结字的优劣,指出今后习字需要克服的弊端,使姚明深受教益,书法日渐精进。
姚明在俄罗斯的天涯海角海参崴遇见同龄人安德烈,安德烈说这里本来是你们中国的
中国文化历来提示,服人以诚不以言,立身以道不以谋。姚明的父亲是30年代北平大学的学生,又是“卢沟桥事变”前参加革命的地下工作者,为幼子冠以姚明应该深涵寓意:新中国让神州大地洒满阳光,儿子未来前途一定光明……已故的父母看到儿子的文学成就也会含笑九泉。这种命脉血脉文脉一脉相传,才是告慰父母最好的三拜九叩!
通透人生社会的姚明,高唱“二万”进行曲,跋涉逐梦文学的道路还会知难而进!
2025年5月于解甲楼
文中图片部分选自关中尧摄影集《海天飞羽》
来源:云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