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专家建议,5年内强制报废燃油车,看到这条消息,不少网友都笑了,这个专家恐怕是用脚在想问题吧。
但也有网友担心,建议会真的被采纳,难道真的要为了给新能源车腾出发展空间,从而强制报废燃油车吗?
可能提起新能源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国。
但实际上,早在18世纪初就出现了新能源车的雏形,并且是由苏格兰、荷兰和美国商人研制,直到19世纪初,保时捷才设计出全球首款新能源汽车。
但这么多年过去,新能源车在国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相比于新能源车,国外的用户似乎更喜欢燃油车。
2014年,我国开始正式布局新能源汽车,大力研发电池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除了在车辆本身的技术研发上,市场政策方面,我国也是诚意满满,例如免除购置税等等,吸引了不少用户的购买兴趣。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技术越发成熟,而且市场销量占比也越来越重。
截止到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销售量中占比已经超过燃油车2%,可见新能源车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单纯就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具备的市场优势还是非常多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价格优势,相比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整体价格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燃油车要便宜的多。
新能源车百公里耗电通常不超过20度,也就是在9-30块钱之间,中间的价格差异,取决于大家选择的充电方式。
而燃油车的百公里油耗在6-15升之间,不同排量的汽车油耗也有所不同,至于油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都不是很稳定。
以5月20日的油价来看:92号汽油的价格在6.96元每升,也就是百公里耗费41.76-104.4元不等,如果选择95号油,价格会更贵。
除了价格优势外,新能源车在外形和内饰上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从整体情况来看,新能源车的外形普遍都非常时尚前卫,内部装饰也是大气简约耐看,相比之下,燃油车的外形和内饰更新换代太慢,时尚感不强。
国家力推、价格低廉、外观时尚,这么来看似乎新能源车几乎是购车人的最好选择……
可为何至今在市场销售中,依旧是燃油车占主要部分呢?
我们在肯定新能源车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的缺点。
不可否认,新能源车的售价和充电价格很低廉,但同时隐藏的费用,却一点儿也不便宜!
正常情况下,新能源车的电池使用寿命在8-15年之间。
达到使用年限,或者是中间出现什么问题后,车主需要更换电池,而电池的价格却非常昂贵。
以比亚迪86度电池为例:更换价格大约在10万元左右,差不多是整辆车价格的一半。
不仅如此,新能源车的质保通常都只针对首任车主,如果中间进行车主变更,那么质保将无法转换。
这也导致,新能源车在二手市场很难流通,对于购车人来说,不亚于一种变相的经济损失。
除了经济方面的问题外,车辆本身也存在不少技术缺陷,首当其冲便是续航问题。
虽然很多新能源车都标榜,可以续航600多公里,但实际上,也只能续航三分之二而已。
并且,随着环境问题、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电池的续航里程,还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其次是充电问题,虽然新能源车已经广泛普及,但充电桩的问题却依旧没有全面铺开,不少人在选择购买新能源车时,都会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虽然当下很多停车场、小区都安装了充电桩,但这些充电桩几乎都是慢充,需要花费8、9个小时才能充满电。
并且收费昂贵,如果遇到突发事情紧急需要用车,就只能打车前往了。
最重要的是,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此前,有关新能源电池无故失火的新闻,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因此造成财产损失事小,若造成人员伤亡那就得不偿失了。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不少人在买车的时候,还是会选择传统的燃油车。
不过即便如此,依旧无法阻挡新能源汽车,进军主流汽车市场的道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政策的确是更偏向新能源车。
因为从大局观的角度上来看,目前全球环境正在恶化,气候不断变暖,很多人都有所体会。
而燃油车排放的尾气,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但这个问题在新能源车上却并不存在,所以处于长远角度,新能源汽车才是主流。
不过,我国并非什么霸权国家,从未采取过任何强制性措施,限制大众的购买选择。
而所谓的专家建议,5年内强制报废燃油车,属于典型的“强盗”行为,能提出这种建议的人,其心值得怀疑!
事实证明,这样的建议亦或者是这样的专家,根本就是哗众取宠。
截止到目前:我国官方并没有推出任何有关政策,只是从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燃油车达到25万公里便强制报废。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每年只会偶尔驾车出一两次远门的话,25万公里差不多需要15-20年的时间,而正常一辆燃油车的使用寿命也不过如此。
如果继续使用的话,很可能会因为零部件老化等问题,影响人身安全。
综合这些情况,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国家会为了给新能源车腾市场,强制报废燃油车。
相比之下,那些为了博眼球,故意制造这类话题的人才应该高度关注。
他们为了一些不可告人的利益,肆意在网上散播谣言,或者是创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样的人应该收到法律的制裁。
互联网不是违法犯罪的隐身衣,言论自由也不是煽动舆论的借口,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言所行付出代价,没有谁可以例外。
来源:老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