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以“豹在身边 多方参与助力雪豹研究与保护”为主题的雪豹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举办,来自保护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社区与企业的5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交流雪豹保护经验,推动多方协作。
5月17日,以“豹在身边 多方参与助力雪豹研究与保护”为主题的雪豹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举办,来自保护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社区与企业的5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交流雪豹保护经验,推动多方协作。
雪豹(鲍永清 拍摄)
雪豹是亚洲山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分布于中亚的12个国家,中国约有全球60%的雪豹栖息地。近年来,在青海省林草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在三江源区域展开全面深入的雪豹种群数量系统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在3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11万余平方公里为雪豹潜在适宜栖息地,栖息地内雪豹种群平均密度约为每100平方公里0.9只,其种群数量约为1002只。“随着颈圈、AI识别等技术的发展应用,雪豹及其栖息地的监测和保护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说。
除了青海三江源地区,近年来,在西藏、甘肃等重要雪豹栖息地,监测和研究工作稳步推进,种群评估和种群生态学等研究取得显著的进展,在内蒙古、宁夏、云南等原先雪豹分布的边缘区域,也持续记录到了雪豹的稳定活动影像。这些调查结果为科学规划保护行动、评估保护成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背景下,雪豹保护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至关重要。”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陈蓬在致辞中表示,基金会致力于打通科研、社区、公众的联动链条,推动多方协作,探索可持续的保护模式,面向与会各方提出强化公众认知、激励多方参与、加大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合作四项倡议,以促进雪豹保护的深入和系统性发展。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主任靳代樱表示,多年来,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三江源区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雪豹研究和保护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构建长期雪豹监测网络,推行“一户一岗”生态管护模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扎实推进雪豹保护的示范性工作。“我们将继续深化技术应用、拓展社区协作,并与各界同仁携手,共同守护雪豹及其栖息地的未来。”
在“雪豹种群评估进展”环节,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吕植强调,雪豹研究是长期工作,面对气候变化、人兽共存等挑战,应开展种群与栖息地评估合作、识别威胁因素与生态廊道需求,构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保护联动机制。
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Justine Shanti Alexander博士通过线上连线,分享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雪豹濒危等级评估更新的国际合作进展,北京大学博士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李雪阳、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心副主任周文嘉、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刘炎林分别介绍了现阶段三江源、四川、祁连山的雪豹种群评估和调查情况。
在“雪豹调查监测进展”环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郜二虎介绍了团队在三江源雪豹监测方面的成果;内蒙古大学副教授梁斌讲述了雪豹重现内蒙古的故事;陆桥生态中心保护项目主任李楠则展示了所在机构在西部多个省份的雪豹保护工作;新疆巴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李敬熙、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的朱亚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姜楠分别介绍了阿尔金保护区、宁夏贺兰山和西藏那曲的雪豹种群动态和监测进展;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分享了如何基于监测研究挖掘雪豹的生态价值。
在“多方参与助力雪豹保护”环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雪豹保护项目经理邓雯洁介绍了AI识别技术在雪豹监测中的应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以典型案例展现雪豹的收容救助工作;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的阿旺久美讲述社区参与雪豹保护的故事;觅蓝生态文化中心的韩李李展示了对雪豹等物种及栖息地的艺术创作,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的李义旺分享乃朗谷自然保护小区雪豹保护的经验,这些工作为雪豹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自2015年以来,雪豹保护网络(中国)已先后在青海玉树、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四川成都、北京等地举办六届雪豹研讨会,作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开展雪豹研究及保护工作的交流平台,研讨会致力于促进经验分享和推动多方参与雪豹的研究与保护。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作为会议支持。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