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洲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到工业园区建设,再到港口和铁路项目,这十多年来,“中国建造”在非洲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带一路”的初心和使命,为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非洲政治中心、非盟总部所在地和东非
文图|卢宇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泰格涅·戈布雷伊格扎贝尔·贝莱(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赵胜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亚地斯的“中国路”:博莱路
非洲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到工业园区建设,再到港口和铁路项目,这十多年来,“中国建造”在非洲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带一路”的初心和使命,为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非洲政治中心、非盟总部所在地和东非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亚的斯亚贝巴(后文简称“亚的斯”)在近些年吸引了大量“中国建造”项目,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中国建造”也让这颗“东非高原明珠”重焕生机,推动着它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
“中国建造”发展的时间线
“中国建造”进入亚的斯最早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期。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为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确定了方向;《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年)》,则拉开了中国企业在亚的斯开展建设项目的帷幕。
2004年,中国在亚的斯的首个建设项目——亚的斯亚贝巴市政道路改善项目开工,项目内容包括道路扩建、路面改造、交通设施安装和城市道路系统的整体升级等,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RBC)负责施工和管理。该项目使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深化了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未来拓展更多的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中国路”在亚的斯已随处可见,这些“中国路”,也是亚的斯居民的“幸福路”“致富路”。
当地居民在宽敞的“中国路”上举办节庆活动
在2004~2024年的这20年间,大量中国企业进驻亚的斯,并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呼吁,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房屋建设以及园区建设项目,包括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谢格尔公园友谊广场、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大楼、亚的斯轻轨等。
中国建造的“Unity Park”中的埃塞风格建筑
远眺非盟总部及会议中心
这些“中国建造”项目提升了城市的便捷性和现代化水平,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中非合作树立了典范。
亚的斯Furi-Lebu火车站
亚的斯博莱机场新航站楼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预计中国将在非洲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更多合作项目的实施。
坐落在亚的斯的中国企业
旗舰项目助力亚的斯双转型
轻轨和商业银行大楼这两个“中国建造”项目是亚的斯当地居民眼中的旗舰项目,前者为亚的斯的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切实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环境;后者提升了亚的斯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是亚的斯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亚的斯轻轨项目不仅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推动城市综合发展的催化剂。在轻轨建设之前,亚的斯的居民出行通常依赖蓝白涂装的小巴车,这些小巴车价格低廉,但多数都陈旧不堪,跑起来会拉起一道长长的黑烟;而出租车的价格高昂,大部分当地居民无法负担。由于公共交通极度缺乏,每当夜幕降临,整座城市就进入了“休眠状态”。轻轨通车运营后,立刻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出行方式。
亚的斯的轻轨站及列车 图∣黄浩 摄
轻轨设有东西和南北两条线路,串联起了市中心和城郊的居民区、商务区和商业区,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出行效率。轻轨的运行时间为每天早晨6点至晚上10点,使得轻轨沿线的许多商铺、餐厅、酒吧都延长了营业时间,这也让城市的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城市的夜间经济因轻轨的运营而被唤醒。
亚的斯轻轨沿线的高楼大厦
有关数据显示,轻轨开始运营的前3年,共计运送旅客1.29亿人次,日均客流10.45万人次,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约6万吨;预计到2030年,亚的斯轻轨项目将累计为该城市减排180万吨二氧化碳。依托轻轨项目,亚的斯于2016年被授予C40城市奖。
除了基础设施,房屋建造项目也引领亚的斯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披着“钻石外衣”的东非第一高楼——位于亚的斯CBD的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大楼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竣工后,立刻成为了当地的新地标,展示了埃塞俄比亚推进金融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雄心壮志。“中国建造”的智慧和绿色低碳的技术在大楼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巧妙融合:大楼采用了多种可持续设计元素,共配备了112个太阳能灯和117个光感应器,可根据自然光的情况自动调节照明,实现了超过30%的节能效果。此外,大楼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结合软水系统,使能源消耗降低了大约15%。
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大楼主楼
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大楼是东非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筑,运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创新的设计实践,也提高了整座城市的建筑标准,获得了LEED银级认证。
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附属建筑
大楼集银行、高端写字楼、餐饮、购物等多种业态于一体,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支持着城市的现代化。目前,该大楼最顶层的餐厅Marcus Addis Restaurant & Sky Bar已成为当地民众出行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站在餐厅俯瞰亚的斯,整座城市的风光一览无余,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其他项目——埃塞俄比亚泽门银行大楼、埃塞俄比亚科技博物馆等尽收眼底。
俯瞰亚的斯
“中国建造”的挑战与机遇
2025年,“中国建造”进入亚的斯已经21年,这些项目已成为“中国建造”走遍非洲、走向世界的一张张响亮的名片,既增进民生福祉,也见证着中埃友谊的深化。然而,在辉煌成就的背后,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三重瓶颈。第一,运营维系的持续性挑战。部分项目在投用后遭遇管理机制不健全、维护资源不足等问题。以亚的斯轻轨为例,该项目因后续维护资金不足,导致最初投入的41组列车仅剩17组能维持运营,高峰期拥挤指数超过国际安全标准的1.8倍。第二,技术文化的适配性挑战。当地技术基础与项目管理经验的局限,叠加文化习俗、法律体系的差异,使部分项目在长期运营中面临磨合难题。如何将中国标准与本土需求有机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第三,外部环境的多维性挑战。汇率波动、政策调整等宏观经济变量、区域安全形势等不可控因素,持续影响着项目成本控制与推进的节奏。
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亚的斯快速城镇化催生的基建需求,叠加非洲自贸区驱动的区域联通浪潮,为“中国建造”开辟了战略新空间:聚焦清洁能源、智慧城市、跨境枢纽三大领域,“中国建造”正通过“技术输出+标准融合”重塑合作范式:以新能源开发应用响应绿色转型诉求,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城市治理升级,以港口和铁路联动来完善区域供应链。在这一进程中,全周期管理机制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跨文化协作平台破解了技术适配难题,多元化融资模式对冲系统性风险,最终构建起建设运营一体化、“软硬”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亚的斯的CBD
结语
21载耕耘,“中国建造”已在亚的斯深深扎根。随着亚的斯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建造”将助力这座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绿色化和现代化。展望未来,“中国建造”将为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南南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发展的铁轨,既要跑得快,更要铺得稳;友谊的大厦,既要立得高,更要扎得深!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5年 第 1 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来源:人类居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