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朋友,新朋友:摘要:说实话,出版这本书我压力不小。文艺复兴横跨 300 年,内容繁多,要在一本书里讲清楚它的精华,并非易事。但我希望,能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这段辉煌历史。
说实话,出版这本书我压力不小。文艺复兴横跨 300 年,内容繁多,要在一本书里讲清楚它的精华,并非易事。但我希望,能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这段辉煌历史。
在书里,我把圣方济各比作照亮世界的光,他的理念影响了无数人;乔托像绘画界的乔布斯,为西方绘画带来变革;美第奇家族虽行事神秘,却对文艺复兴贡献巨大。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是我精心挑选的。
我知道,艺术史可能有些枯燥,但希望我的讲述能让它变得生动。也许你读完,会对文艺复兴有全新的认识,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如果你在阅读中有任何想法或疑问,欢迎和我交流。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探索艺术世界的小小窗口。
——小顾
“什么是文艺复兴?”
大多数有关文艺复兴的书都会以上面这个问题开头;接着,资深学者或权威专家就会从历史、政治、宗教等领域展开讨论……作者涉猎的范围有多广,那本书就有多厚,结果读者啃完整本书,还是不知道文艺复兴是什么。
其实,越是博学的人越容易把问题复杂化,就好像你去问一个历史考满分的人“奥运会是怎么来的”,他可能会被你的问题震得倒退两步。然后,他会从古希腊的裸男开始,一直讲到现代奥运的发展。
但如果你去问一个不懂这方面知识的人(比如我),他可能把答案浓缩成一句话:“不就是个姓顾的老头画了5个圈吗?”专家听了可能会吐血,但也说不出错在哪儿。所以,要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文艺复兴是什么,其实根本用不了一句话,两个字就够了——
复古!
好了,这本书到此结束,接下来都是插图……
没有啦,我如果真这样写书,一定会被骂吧?
花钱买了书,为了让你觉得物有所值,我先分析一下“复古”这两个字。
复古,说白了就是“复兴古代文明”。
好好的为什么要复古呢?很简单,就是有些人觉得当下的生活太boring(无聊)了,创新又太麻烦,于是就把老祖宗的东西翻出来玩玩,没想到还玩出了新花样,于是就成了潮流……时尚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隔个几年,晚辈把爷爷的破牛仔衣翻出来套在身上,那就是新的潮流。
那当时究竟有多boring呢?
你去看看当时的建筑和艺术就知道了。那时的房子外表都是脏兮兮的黄色,窗户都跟脱排油烟机的出风口差不多大,这也导致房间里永远是阴暗、潮湿的。
那时的艺术品(祭坛画)也很有特色,虽然看上去都金灿灿的,好像很贵的样子,但画中的人物都是清一色的丧脸。
这就像全世界各大影院只放“丧尸电影”,而且接下来的1000年都只有这一种题材能看,可以想象这有多无聊吗?
忽然有一天,有人从坑里挖出一套《流星花园》,得知原来在“丧尸电影”之前,电影院里居然放过“青春偶像剧”!接下来,一定会有导演想要拍一部出来,但因为受“丧尸”熏陶太久,开始可能拍的是“丧尸谈恋爱”。但逐渐就有人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题材,而他们就是1000年后的。
可能你会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1000年只看一种题材呢?
事实上,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1000年现在被人们称为——
中世纪
(Middle Ages)。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怪。中?好像在打麻将一样。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因为在它之前是古罗马,在它之后是文艺复兴,两个都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文明时期。这两个伟大时期之间的1000年就成了,故名中世纪。从如此敷衍的名字就能看出,西方人有多不喜欢这个时期。
中世纪还有个名字叫。那么,当时究竟有多呢?举个例子,你今天刚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明天就有可能参加他的葬礼。一点不夸张!
怪不得英国人的问候语总是“你好吗?”(How are you?)
对方如果回答“Fine, thank you”(还好,谢谢)的话,那你们还能愉快地做朋友。
但如果他的回答是“我快死了”,那你还是快点把他“拉黑”吧,因为他很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当时的欧洲人是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到处都是战争、饥荒、传染病,这也是中世纪艺术如此单调的原因。
因为生活在饥荒和战乱中的人,
是不需要艺术的!
不像现在谈个恋爱还得展现你的审美品位,在那个时候,只要你给他肉吃,他就会跟着你跑。
因此,中世纪艺术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
中世纪的欧洲人大部分都是文盲,要让他们了解《圣经》的教义,只能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而宗教之所以能普及得那么快,和当时社会的“水深火热”是分不开的。你想,你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很苦了,而且丝毫看不到好起来的希望,所以你当然希望死后不要再受苦,而基督教传播的恰恰就是“只要你听话,死后就能上天堂”的理念。信仰就成了老百姓最后的那根救命稻草。而文艺复兴也正是从“信仰”这棵稻草中生根发芽的。
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女士曾在她的著作中提出,文艺复兴第一人其实并不是大家常说的但丁(Dante)、乔托(Giotto)……而是一位神职人员,他叫圣方济各。
他就是照亮世界的那一道光!
宗教画中的神职人员基本上都穿着传教士的袍子,剃一个“西瓜太郎头”。
你会发现只要名字前带着“圣”字(Saint)的,那他的脑门多数会放光。
在盐野七生女士看来,这个脑门会放光的人正是照亮文艺复兴的那一道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我不知道圣方济各会不会画画,但他肯定算不上艺术家。那他是靠什么来照亮全世界的呢?
他有一项当时的“网红技能”——
圈粉!
依托着一个超级大IP——天主教,他创办了方济各修道会。由于粉丝(信徒)众多,甚至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类似于现在的“大V认证”,一旦认证完,名字前面就能加个“圣”字)。
而且,教皇认证的不只是方济各修道会的合法性,还认证了圣方济各身上的5个伤疤。
相传耶稣基督曾亲自送给圣方济各一件礼物——在他身上戳了5个洞。不要小看这5个洞,因为这些伤疤与耶稣受难时受伤的位置完全吻合,所以也叫“圣痕”。从此,他便成为教廷认证的“5个伤疤的男人”。
据说圣方济各被戳了5个洞之后,还学会了一项技能:说鸟语(和动物沟通),这就是他总在画像中喂鸟的原因。
总之,圣方济各之所以那么受欢迎,主要还是因为他所倡导的价值观。当时的欧洲人对于宗教持不同的态度而被分为以下三类:
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信而不迷者。
圣方济各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当然是有神论者,但他却不要求信众一定和他一样。
做个信而不迷者,也能上天堂。
圣方济各说:你不需要每天都来修道院修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基督教教规,每年来修道院修行几天,你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基督徒。
光凭这一点,他就广受老百姓的欢迎。
这要怎么理解呢?
我举个例子:假设我开了一个健身房,然后对你说不用每天都来锻炼,每年只要来练一次,就能达到减肥塑身的目的。如果这是真的,相信这个健身房的生意绝对会好到爆棚。
但如果有健身房真这样打广告,你一定会觉得它在瞎扯,因为体重秤上的数字是明摆着的,它会告诉你一年去一次健身房是不可能瘦下来的!(我自己尝试过,确实不会。)
但是,圣方济各的理论妙就妙在它是无法检验的!
因为要检验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你就得先死一次!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在死后跑回来告诉你他到底是否上过天堂……就算今后科技发达了,能让死人掀开棺材板复活,也依然无法证明圣方济各就是错的。
为什么呢?
在这里,我想先讲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人死后会去哪儿?
在基督教里,人死后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灵魂被拿着镰刀的死神或几个小鬼直接带到阴间接受判官的审判……
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死后的第一站其实是坟墓!
我不是在开玩笑,我是认真的。
首先,你得去坟墓里等着,等什么呢?
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耶稣基督会重新降临到人世间。
天使们会吹喇叭,唤醒那些坟墓里的人。
然后,大天使会拿起手中的那杆秤来对每个人进行审判,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
最后的审判
(Last Judgment)。
这个时候才能决定人究竟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即使科学能让人复活,那个人可能也还是没去过天堂或者地狱,因为世界末日还没来……而且就算世界末日真的来了,反正大家都死了,谁还会想着去质问圣方济各呢?
对于一个中世纪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能看到的就是方济各修道会得到了罗马教廷的认可。教皇都觉得他靠谱,那他说的当然可信啦!
以上是圣方济各吸引穷人的一套理念。对待有钱人,他更有一套!
要知道,《圣经》其实是挺“歧视”有钱人的。耶稣说:“有钱人要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而圣方济各则没那么“仇富”(当然,这是因为圣方济各自己就是个富二代),他认为:只要你遵守教义,那赚钱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你可以把钱捐给修道会,这样就能帮助那些穷人、孤儿和病人……
这一点受到了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广泛欢迎,“我至少不用整天想着宰骆驼了,只要拿赚来的钱做善事就行了”。这也是后来的巨富(比如斯特罗齐家族、美第奇家族等)愿用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来资助艺术发展的原因。
穷人和富人两头通吃,这就是圣方济各会受欢迎的原因。
而接下来这点,才是圣方济各照亮文艺复兴的第一道光。
由于基督教蓬勃发展,每个城市都会建造一座教堂。教堂往往都会采用镶嵌工艺和浮雕,制作各种马赛克画和雕塑。
圣方济各认为,教堂是人与上帝交流的地方,因此不宜太豪华(镶嵌画和浮雕既费时又费钱)。
但他同时也认为,让人们了解《圣经》的故事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教堂中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湿壁画(Fresco),因为湿壁画既朴实又省钱。
由此诞生了一大批湿壁画工匠……
他被公认为“欧洲绘画之父”(我在下一个章节会详细介绍)。
按照这个逻辑,圣方济各确实是文艺复兴的奠基人……这就好像在说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其实是《西游记》的奠基人一样。
历史本来就是一环扣着一环的,所以“奥运会就是个姓顾的老头画了5个圈”也不能算错吧……
来源:时代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