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靠《红楼梦》长心眼子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4:22 1

摘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探讨、解读《红楼梦》的帖子、视频层出不穷,具有超高的关注度。在众多解读《红楼梦》的博主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老师是很特别的一位。

87版《红楼梦》剧照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四大名著中,始终为亿万读者津津乐道、令大家“意难平”的作品,一定是《红楼梦》了。

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探讨、解读《红楼梦》的帖子、视频层出不穷,具有超高的关注度。在众多解读《红楼梦》的博主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老师是很特别的一位。

从大学念中文系开始算起,蔡丹君已经浸淫文学世界二十六年了。

独特的解读视角,扎实的文学专业功底,多年在高校的一线教学经验,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亲切讲解风格,让她迅速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暴风式吸粉,不仅让大中小学生感受到了应试教育之外的文学之美,也让很多忙碌的现代人重新获得了古典文学的精神滋养和心灵慰藉。

B站@蔡丹君老师 主页

抖音@蔡丹君老师 主页

小红书@蔡丹君老师 主页

“顽石”和“神瑛侍者”到底哪个才是贾宝玉?

为什么贾宝玉爱林黛玉却不爱薛宝钗?

林黛玉究竟有多少钱,她的家产都到哪儿去了?

秦可卿为什么会成为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引路人?

王熙凤究竟是善还是恶?

贾母为什么没有促成宝黛的婚事?

围绕宝玉挨打的情节,作者埋下了多少伏笔?

一顿“螃蟹宴”够刘姥姥家过一年,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抄检大观园暗示了“群芳”怎样的结局?

贾政为什么让宝玉写《姽婳词》?

……

从解读《红楼梦》的关键情节、重要人物,到深扒荣国府的经济账、逢年过节的美味佳肴……蔡丹君老师讲解《红楼梦》,不夸张、不戏说,以百年红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给出扎实专业、正本清源的细致解答,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1.5亿。

来自网友们的热情反馈

历经两年的潜心打磨,蔡丹君老师将自己解读《红楼梦》的心得撰写成《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系列新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书,是从广大读者、网友的好奇提问中总结出来的,集中回答了蔡老师讲授《红楼梦》过程中,读者提问最多的近200个人物和情节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充分理解《红楼梦》人物的复杂关系、行为逻辑和性格特质,读懂曹雪芹在《红楼梦》情节中埋下的伏笔和隐喻。

左:《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

右:《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

蔡丹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蔡丹君老师认为,看似“神秘”“高冷”的《红楼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是一部“当代生活指南”。她的解读从文本出发,延展到古典文学的过去和当下。“我解读《红楼梦》,是从前面的朝代往后读的,回溯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去做梳理。也希望把当代的问题带回到《红楼梦》里去印证,让它能成为一个‘人间指南’。”

今天,我们选摘这套书的序言和大家分享,邀请大家和蔡丹君老师一起,叩开《红楼梦》的“三重门”。

今晚19:30,蔡丹君老师将与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知名文化博主张志浩一起,老中青三代共话红楼,在《红楼梦》中寻找人生的答案。感兴趣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点击按钮,预约直播

共宴红楼最深处

——叩开《红楼梦》的三重门

“百问红楼”系列图书序言,作者蔡丹君

红楼深几许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处处有《红楼梦》的影子。网上有用林黛玉的声音做视频配音的,有学林黛玉讲话风格的,也有拿《红楼梦》来编笑话的。我最近听到的一个笑话是:老师夸学生论文“写得好”,像曹雪芹自己眼中的《红楼梦》。学生开心地问:“老师,这多不好意思,我这么厉害吗?”老师回复:“可不是吗——你的‘满纸荒唐言’,让我‘一把辛酸泪’啊。”

除了这些网络流行语,还有人用十六型人格来分析红楼人物,以《红楼梦》为蓝本解析职场经验、财务管理法则……甚至有新一代的读者说:“我们就靠《红楼梦》长心眼子呢!”这些新角度、新解读,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红学热”。可以说,很少有作品能像《红楼梦》一样,生发出如此旺盛而长久的生命力。从问世之初的手抄本,到当下利用AI声音、图像衍生出的“二次创作”,《红楼梦》的内容与精神都与普罗大众毫无隔阂地紧密相连。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演绎出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丰富的解读。

但是,在“网络红学热”流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这些停留在《红楼梦》表层的符号式的狂欢非常有趣,但要真正理解《红楼梦》,我们首先要读懂其文化精神。若非如此,就像一个人吃葡萄,却只吃葡萄皮,不吃葡萄肉。

《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目录

要想理解《红楼梦》的文化精神,真正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阅读原著。眼下,大多数青少年或多或少接触过《红楼梦》。因为这部作品被列入语文整本书阅读计划,成了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功课。所谓“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基于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也就是“程高本”。

一部《红楼梦》将近八十万字,拥有一百二十个回目,四百多个人物,多层叙事线索。这样体量庞大的小说到底该如何进入;如何深入了解其文本内涵,从深层把握《红楼梦》的思想精髓呢?在这样一个课题面前,我们的心态或许可以用李贺的一句诗——“共宴红楼最深处”来概括。

唐代诗人李贺有一首《神仙曲》,写的是幻梦中的神话故事。全诗云:

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神仙居。晴时笑语闻空虚,斗乘巨浪骑鲸鱼。春罗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鹤羽冲风过海迟,不如却使青龙去。犹疑王母不相许,垂露娃鬟更传语。

“春罗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是这场神游中最为曼妙的想象。曹雪芹深爱李贺诗歌。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入太虚,赏听“《红楼梦》曲十二支”,是全书中非常关键的情节。太虚幻境是仙境,宝玉在太虚之中品“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与仙子们“共宴红楼最深处”。这场盛宴中,警幻仙子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让宝玉终能“一悟”,从“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参透人生命运的真谛。这场“共宴”直抵红楼故事的深邃处。这样的情节安排预示着,在“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人间红尘中,宝玉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在小说遗佚的后半部中,他或许还会重回太虚幻境。在已知大观园中青春女性命运结局的情况下,再度展读那些曾懵懂不知所谓的簿册,他又会作何感慨?

直到今天,作为长篇人情小说的《红楼梦》仍是让后世读者相对全面、直观地了解封建社会的最佳样本之一。从表层符号到深层意涵,《红楼梦》之“最深处”,究竟是何处?

要共探“红楼最深处”,小说文本是开启我们探索之旅的第一重门。真正读懂《红楼梦》的文本并非易事。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多线并行,叙事结构精巧繁复,故事背景更涉及到制度、风俗、典故、名物等各种“硬核知识”。想要读懂故事内核,就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抽丝剥茧、提纲挈领式的分析和把握。

第二重门是作者曹雪芹寄寓其中的“言外之意”,也就是书中隐约浮现的种种象征与隐喻。《红楼梦》究竟想表达什么,是否真的有所影射,我们该如何评判、取舍书中的价值立场……对“言外之意”的探寻往往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即使是研究《红楼梦》的专业人士,有时也难免会陷入过犹不及、过度解读文本的窠臼。当我们进入这一重门时,需要始终牢记一条原则——《红楼梦》并非孤立的小说,我们不能脱开历史局限去审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其寄寓在书中的文化精神始终深植于时代之中。

《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

《红楼梦》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会产生何种关联?这个问题需要反复思考方能得到答案。而这也是探索《红楼梦》“最深处”的第三重门。若能在理解文本、理解时代的基础上进入这道门,读者会发现,我们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说,《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座“太虚幻境”——宝玉在幻境中饮芳醪、闻仙曲之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的“曲中人”。同样,在欣赏这部宛如复调乐章的小说时,深入其中的读者终将萌发对自身命运的观照和对人生况味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体察、对爱与美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寻根溯源,等等。

幽梦同谁近

有一次,我的社交账号收到一位初中生朋友的私信。他说:“爸爸有很多顾虑,不准我看《红楼梦》。我做梦都希望快点升高中,以高考的名义来读《红楼梦》。”这条私信让我想起,自己正是在上初中时开始阅读《红楼梦》的。那一年,我十二岁。

一开始,这本“大书”我根本读不进去。开篇第一回、第二回的情节与主角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故事看似毫不相关。当时的我无法理解曹雪芹的写作用意,完全不知道这几回在讲什么,干脆直接跳了过去。好不容易翻到第五回,第一次接触到书中人物的判词、曲子时,我所感受到的无聊程度,比初入太虚的贾宝玉丢开簿册时还要强烈。囿于古文功底薄弱,书中的诗、词、曲、赋,也基本草草略过。初读时,令我感到一头雾水的还有人物关系。比如“大太太”“太太”这两个称呼就令人迷惑:既然邢夫人是“大太太”,那排在后面的王夫人应该是“二太太”,为何大家都省略了“二”字,只叫她“太太”呢?为了证明自己能读懂《红楼梦》,我还特意下功夫去背出现在秦可卿葬礼上的贾府宗族名单,以知道这些生僻的人名为荣。现在想来,纯属本末倒置。

87版《红楼梦》剧照

直到升入高中,我才初步摆脱蒙昧状态,稍稍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但当时仍然只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青春时代读《红楼梦》,对书中提及的贾府生活尤其着迷,其中的戏曲、园林、风俗、物产等,都令人心驰神往。我读高中的时候,“乌进孝的交租单”还被写进了思想政治课本,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许多遍,想弄清楚清单上列出的小动物都是什么;它们被送进贾府后,是会被做成食物还是被当做宠物?我还很想知道,王熙凤给刘姥姥夹的茄鲞是何种滋味;也特别想尝尝柳嫂子给芳官做的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和那“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我觉得书中人穿的衣服都特别好看,但又很困惑,为什么宝玉的衣服上会有蛱蝶穿花的图案,这不是女性的打扮吗? 我也好奇“虾须镯”是什么样式,为什么平儿会说“倒是这颗珠子还罢了”。贾府上下都喜欢听戏,他们听的戏都是些什么故事?这些戏和宝黛的爱情有什么关系?这样看,通过《红楼梦》去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竟比读史书要有趣得多。史书有时很抽象,少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红楼梦》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生活场景、民俗文化却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现在,我已为人母,又遇到了新问题:要不要让孩子读《红楼梦》?我认为可以。

我的孩子最初接触《红楼梦》,是在三岁时观看《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小孩子记忆力好,不知不觉记住了剧中的很多段台词。有一次在外吃饭,菜刚上桌,她竟然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我当时很尴尬,因为在座的就有一位姓刘的老师。 她还能背很多书中的酒令和诗句,有些很冷僻,连我都记不住。她最喜欢背诵书中的菊花诗。有一次突然问我:“‘一从陶令平章后’是什么意思?”由此记住了“陶令”是何许人也。事实上,平日里我从未刻意让她背诵过什么文章典故。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对遥远的古代产生疏离感,对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产生陌生感。阅读古代小说,会在不知不觉间与那个代远年湮的时代产生某种联结,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时间与空间造成的文化疏离感与陌生感。

87版《红楼梦》剧照

或许有人会问,让孩子过早接触《红楼梦》,你不担心早恋问题吗?我想,一部小说未必就是引发孩子早恋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联。作者自谓,《红楼梦》的主旨是“大旨谈情”。所谓“谈情”,其主要目标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情,真情和“皮肤滥淫”有何区别,产生爱情的情感根基是什么。比如,贾宝玉为什么爱林黛玉,却不爱薛宝钗?因为宝黛之间的感情基础,是他们对生命同一的热爱。

有的家长不赞成男孩子读《红楼梦》,觉得男主角贾宝玉成日混在脂粉队里,少了阳刚之气。而不赞成女孩子读《红楼梦》的家长,则很怕孩子变成他们印象中的林黛玉。

在很多人眼中,林黛玉的形象是非常刻板的。一些读者认为她性格软弱、精神抑郁。事实上,书中描写的林黛玉不仅容貌出众、满腹才华,而且冰雪聪明、洞明世事。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封建闺阁女性,而是希望主动选择、把握自己命运,在书中有着完整的成长线。读者能从中看到女性精神的觉醒和自我成长。

87版《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在大厦将倾的封建末世,无论是协理宁国府的王熙凤,还是兴利除宿弊的探春、宝钗,甚至是勇补雀金裘的晴雯,无不具有“补天”的象征意味。 她们身上美好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华,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了模范的标杆。满腹才华却无施用之地,她们的命运悲剧是当时闺阁女性的缩影,也足以为今日之鉴。同时,面对情感和婚姻的难题,她们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也有诸多警示意义。

而向来为刻板印象所累的贾宝玉,却拥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女性观。他对待女性的态度、与女性相处的方式,足以为当代人所省思、借鉴。学者刘梦溪先生曾写过一部《红楼梦的儿女真情》,细致解读了书中的爱情主线。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青年男女谈恋爱怕错付真情,迷茫困惑于如何找到真爱,也可以读一读《红楼梦》。当你理解了贾宝玉为什么爱林黛玉,却不爱薛宝钗,想必会对何为“真情”有自己的答案。当你读懂了贾宝玉“爱红”是出于对女性平等的尊重与珍视,想必也会对如何与恋人相处有更多的经验和领会。

87版《红楼梦》剧照

所以,如果家长对《红楼梦》有疑虑,不妨自己先读一读。当《红楼梦》已成为学生课内必读书目,家长就更需要了解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当我们逐渐走进“红楼最深处”,就会发现,那些“皮肤滥淫”的部分正是《红楼梦》要去除、要批判的“欲”,作者真正呼唤的是真情与性灵的复归。

何处叩“红门”

那么,普通读者该如何叩开一重重“红楼之门”呢?根据近几年与网上红迷们交流的心得,我发现,“发问”是叩响《红楼梦》大门的有效方式。先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进而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才能得入“幽梦”,与书中人物共情、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也了解自己作为读者的心境。

青春时代关于《红楼梦》的记忆,原本已经很遥远了。未曾料想,却在2019年的某天,被学生一次偶然的提问唤醒。那日课后,一位学生跑到讲台下问:“宝钗参加选秀,是不是因为她特别有野心?”我的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文学,在大学里开设的本科生课程主要与先秦两汉文学史有关。但提问的同学却颇有几分“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执着于同我分享阅读《红楼梦》的心得,经常在课后追根究底地发问。

87版《红楼梦》剧照

我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回想自己的少年时代,初读《红楼梦》时,也积攒了满肚子的问题,无处询问。后来年岁渐长,忙于学业、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梳理当年的疑问。关于薛宝钗选秀,我也曾有过相似的困惑。这是只有纯粹的读者视角才能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带有批判色彩,隐含着对宝钗负面评价的预设。而作为文学研究者,我早已习惯以“平视”的视角看待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很久不曾有过以个人性情、好恶来评价人物的阅读体验。这种视角固然能让研究得利,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阅读的兴味。

或许《红楼梦》给了我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让我能回归纯粹读者的身份,不抱功利目的地重读小说文本,重寻爱上阅读古典小说的初心。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我研读了一些关于清代旗人选秀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资料,最终给出了答案。这种无关功利目的、纯粹萌生自阅读兴趣和师生情谊的问答,带给我一种别样的充实感。

后来,我录制了解读《红楼梦》的相关视频,传到网络平台上。来交流《红楼梦》阅读心得的读者越来越多。他们不吝与我分享在阅读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而我也乐于回答。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打开了我重读《红楼梦》的新视角——以问题导向出发,紧紧围绕阅读需求,去解决读者之困。

《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

在学科内部,我们习惯视领域分野为研究藩篱,一般不会触及研究方向之外的其他领域。对《红楼梦》这样的专门之学,张口谈论更要无比谨慎。而今,我之所以能鼓起勇气谈“红”,倚靠的是百年“红学”研究的坚实根基。因为很多问题的答案,前人已经研究解决,形成定论。百年“红学”风风雨雨,走过的很多路,都是在解决问题。而把百年“红学”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更多的人,正好是我可以做的工作。我就像在工作之余,选修了一门《红楼梦》阅读课一样,慢慢学习、积累,再以通俗的方式把研究心得介绍给专业领域之外的普通读者,去解答当今时代我们对《红楼梦》的种种好奇,并试图重新发现《红楼梦》带给今人的精神文化价值。

我想用平实的语言解答盘桓在人们心中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既然一切从问题出发,那么本书的读者就是所有喜爱《红楼梦》的读者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初入“红楼”,试游“红海”,我们都是问题的探寻者和发现者。

《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

为了和读者共赴《红楼梦》盛宴,我为这次“百问筵席”拟出了一道“菜单”。

《红楼百问》共三册。“人物篇”主要解读《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有些人物是读者比较熟悉、本身已有定论的,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一次,我不想简单地评价他们,而是试图挖掘角色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但囿于篇幅与精力,本书尚未覆盖到《红楼梦》中所有特色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群体,有待之后再加以展开。

“情节篇”剖析了《红楼梦》中的九个重要情节。比如常被普通读者“跳过”的前五回究竟暗藏何种玄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分别有何种深意;何谓“一加三”精密叙事结构;“宝玉挨打”“抄件大观园”等事件有怎样“草蛇灰线”的伏脉和余波等,都值得深入分析。

“文化篇”聚焦《红楼梦》背后中的典故、诗词、风俗、文化等。前辈学者对这些问题已经有过大量注释和探讨。本书在进行“翻新”介绍时,主要结合《红楼梦》的叙事展开,重点发掘典故、诗词等内容在叙事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很多,因为书中富含的文化背景实在太过丰富,难免挂一漏万。

很荣幸,这三本书最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多种版本的《红楼梦》原著,包括大家最为熟悉的百二十回点校本,权威可靠。“红楼深处”曼妙绚烂,“红楼一梦”叙之不尽,本书或有未尽和不当之处,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批评指正,我们会不断精进、修订。

↑点击按钮,预约直播↑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