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普通人到超人,经过了这四个阶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1:16 1

摘要: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哪一群学生坚持的时间长。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哪一群学生坚持的时间长。

对第一群学生他什么都没说;

对第二群学生,他说: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他对第三群学生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你们一放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

为了朋友和家人,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学生平均举了10分钟;第二群学生坚持了15分钟;第三群学生却坚持了20分钟。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是受他的精神支配的。

你对一件事越在意,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达到完成目标的能力就越强,完成度也就越接近完美。

曾国藩三十岁开始立志做圣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在反思修正的路上。

即便是到了62岁,已经功成名就,依然每天自责自省。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层次需求理论:安全、归属、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曾国藩把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直接把自我需求定在了最后一个层次上,自我实现。

反过来落实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真正的脚踏实地。

记录每一天的生活与反思,从做人到做事,从修身到修心,逐渐的磨炼,改变自己,提升认知,提高品质。

1,立志

1840年,30岁的曾国藩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很佩服祖父,祖父亦是他的指路明灯。

曾家祖祖辈辈务农为生,直到祖父曾玉屏以结交城里的豪绅为荣,被一个老者教育小孩不要像他这个二流子学习时受刺激,从此下决心培养下一代,一定要让曾家出一个读书人光宗耀祖。

曾家祖父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所以后来曾国藩和父亲一起赶考,坚持到七次中秀才,与祖父这个人定胜天的信念分不开。

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真的难能可贵。

即便是现在当一个人确立了目标,建立一个坚韧不拔的信念,加上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落地实操的具体办法,也能成就自己的目标。

曾国藩的立志是从改变自身的坏习惯开始的。

1840年,30岁的曾国藩因烟瘾太大,导致精神恍惚后,突然醒悟,既然想成为圣人,那就必须摆脱吸烟的坏习惯。

因为他抽的是水烟,烟瘾很强。

所以最初两次戒烟失败。第一次戒烟寝食难安,如同“失乳彷徨”。连烟袋都弄坏了。

于是他在日记中写: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自己一定要戒烟成功提供心力支持。

效果很好,在家不抽了。

然而,当他出去看到别人抽烟时,喉咙发痒。

别人敬他烟,忍不住抽了几口烟,自称为“盛情难却”。

第二次戒烟失败了。

他开始深刻的自省,砸了烟袋,烧了烟,如果再抽愿意受到神的惩罚。

经过两年的抗争,1842年,曾国藩大获全胜,戒烟成功,直到他去世都没抽烟。

一个人立志了,就代表跟以前的生活完全决裂,这是一种对自己一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决心与明示,是一种与过去浑浑噩噩生活的挑战。

所以,立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选择改变自己不与时代和自身成长相契合的部分,选择改变命运。

2,有恒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

但关键是内心有恒,不能放弃。

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的重要性:“有恒为作圣之基”。

他把有恒当做成为圣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永恒做到当然不容易。

曾国藩熬不下去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

就拿练习书法这一件事来说,在困难倦怠,麻木时曾国藩给出的办法是:

“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因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熬,再熬再奋,自有恒通精进之日”。

他说:习字须有恒,每日临帖100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仔细想一想,人的一生其实也像练字一样。倦怠疲乏痛苦的时候熬一熬就过去了。

每熬过一个痛苦的阶段,内心就强大了一回,人生的经验也就丰富了一回。

当你通过不断的苦熬和积累,思想也会越来越成熟,认知也会越来越提升,心境也会越来越平和。

3,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思,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复盘。

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是真正实现“每日三省吾身”的人。

通过他的日记,我们清楚的看到他每日反省,责备自己“宴起(起床晚)”“无恒”,“太爱出门”的记载:

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自觉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

晏起,则一无所做,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曾国藩通过两个好朋友的评价反省自己的毛病,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邵逸辰则说他:“慢,为交友不能久而敬也”。

说他刚刚开始与人交往时显得很谦虚,但时间久了,就不自觉的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为修养不好,进京头几年,经常与人发生冲突。

有一次,他跟同乡郑小珊因为某事的意见不一致而吵架,隔着桌子就要动手,被大家拉开后,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后来他非常后悔,实在有辱斯文。

他反思自己的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在社交场合说一些言不由衷,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的话。

比如道光22年十月初四日的日记中说,有一个叫黎吉云的人拿了一沓刚写的诗,请曾国藩点评。

他觉得这诗写的不怎么样,但是一开口却言不由衷的夸起来,为了显示自己的诗学素养,还故意说了一些高深的话。

送走黎吉云之后,他反思自己刚才的言谈举止,感觉脸上有点儿发烧。

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最困难的事是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认知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不断的积累能力,完善自己。

4,改过

曾国藩经过7年的积累,21岁考中秀才,之后一路飙升。直到28岁开始做京官。

所以从年龄分布上来说,他真正开始发生改变的时间是1842年30岁立志做圣人,第1次戒烟开始。

此后,通过他的日记发现,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通过反省,一一改过。

‌30岁之前有睡懒觉的习惯,30岁之后立志早起。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通过写日记来反省和改进自己。

在养成写日记习惯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但最终坚持下来。

一辈子小心谨慎,从不逾矩。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修身,还在做官上有一个独到的处世之道。

据说他是受穆张阿的提携而青云直上的,穆彰阿在道光皇帝面前说了他很多好话。

但你看他对京中的每一位官员都保持平和的态度,即便是提携他的人,也不偏不倚。

深耕自己的能力,反省自己的日常,提升自己的修养。

从不对哪一个人刻意亲近,也不对哪一个人敬而远之。

因此在他经历过的三个朝代中,没有因各种党派之争而受到牵连。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尤为不容易,即便是现在,内心里没有一定的有恒和信念,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孟子·尽心》: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生活中的我们,当你躬身入局,或者本来就已经在某个局之中,想不站队其实很难。

只有跳出那个局,或根本就不入局,深耕自己,投资自己,积累自己的能力,你才能拥有不利于危墙之下的信心和资本。

5

晚年的曾国藩曾这样总结自己: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人生就像一棵树,要想长成笔直参天,成长的过程中,既不能不管不顾,也不能拔苗助长。

只要在成长过程中有一颗恒心,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久不变的意志力。

在落实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在经历中反思,在痛苦中修心,改过。

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平和,对人对事谦虚谨慎,生活越来越宁静,祥和。

来源:用情用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