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印度校长让17名女生留校补习,却偷偷下药叫人一起实施性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0:15 1

摘要:2021 年 11 月 17 日,印度北方邦穆扎法尔纳加尔地区的 17 名高一女生,接到了校长 Yogesh Kumar 的特殊通知:两天后将有一场重要的印度教考试,需前往另一所学校进行封闭式补习。

2021 年 11 月 17 日,印度北方邦穆扎法尔纳加尔地区的 17 名高一女生,接到了校长 Yogesh Kumar 的特殊通知:两天后将有一场重要的印度教考试,需前往另一所学校进行封闭式补习。

在印度教育体系中,宗教类考试常被赋予特殊意义,加之校长声称 "全年级 29 名学生均参与",贫困家庭出身的女孩和家长们未作怀疑。

她们背着简单行李,长途跋涉来到陌生校园,却发现承诺中的男同学与女教师踪影全无,等待她们的只有校长 Kumar 和另一所学校的校长 Arjun Singh。

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中,教育权威成为罪恶的伪装。Kumar 深谙底层家庭对 "集体活动" 的盲从心理 —— 在印度农村,学校往往被视为仅次于宗教的权威机构,尤其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而言,校长的指令几乎等同于必须服从的 "神谕"。

女孩们不会想到,这场所谓的 "考前冲刺",竟是两名教育管理者精心编织的性侵罗网。

药物迷晕与暴行

当晚,Kumar 亲自下厨为女孩们准备了印度传统食物 khichhdi(扁豆炖饭)。这道在印度家庭中常见的家常菜,此刻却成为实施犯罪的帮凶 —— 校长趁人不备在食物中掺入镇静剂,待女孩们陆续昏迷后,与 Singh 对她们实施了性侵。

药物的使用暴露了犯罪的预谋性:根据印度中央调查局(CBI)2020 年数据,超过 60% 的校园性侵案件存在药物滥用情况,施害者常利用受害者对 "权威者提供食物" 的信任实施犯罪。

次日清晨,女孩们在眩晕中醒来,身体的异常与卫生间传来的啜泣声,让她们意识到遭遇了不可言说的暴行。这些来自低种姓贫困家庭的女孩,从小接受的教育是 "服从权威" 和 "沉默是金"。

在印度性别歧视严重的社会语境下,性侵受害者往往面临 "荡妇羞辱",尤其当施害者是掌握教育资源的校长时,弱势女孩更易陷入 "求助无门" 的绝境。

威胁恐吓下的反抗

Kumar 深知权力威慑的作用,他威胁女孩 "敢说出去就杀全家,永远别想读书"。这种恐吓直击印度底层家庭的命门 —— 教育是贫困女孩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而 "家族荣誉" 的绑架更让受害者家庭难以抉择。

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NCRB)2021 年报告,北方邦性侵案件报案率仅为 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威胁恐吓是主要阻碍因素。

但 17 名女孩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事发次日她们集体罢课,并向家人坦白遭遇。然而首次报警却遭遇警方包庇 —— 当地警长不仅未启动调查,反而向校长通风报信,甚至打压试图报道真相的记者。

这种公权力的腐败在印度并非孤例:2022 年透明国际清廉指数中,印度在 180 个国家中排名第 85 位,基层执法体系的贪腐问题尤为突出。

舆论倒逼下的转机

两名家长的执着改变了案件走向。他们越过地方警局,直接向北方邦人民议会代表 Pramod Utwal 陈情,事件才在案发 16 天后曝光。

穆扎法尔纳加尔警方迅速成立 5 个专项调查组,以 "恶意下毒"" 性侵 ""刑事恐吓" 三项罪名逮捕两名校长,涉事警长因渎职被撤职。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两所学校均隶属于印度中等教育中心委员会(CBSE),这一发现揭开了更沉重的现实 —— 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力失范可能是系统性问题。

案件曝光后,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NCW)介入监督,《印度时报》《今日印度》等媒体持续追踪报道。

社交媒体上,#JusticeFor17Girls 话题阅读量超 5 亿次,民众聚集在北方邦议会大厦前抗议,要求彻查教育系统腐败。这种舆论压力成为推动司法进程的关键力量,印证了印度民间社会对性别暴力日益增长的反抗意识。

性侵案件背后的制度之殇

尽管两名校长最终被捕,但案件审理过程暴露印度司法体系的深层问题。受害者需反复出庭指认,面对施害者律师的 "荡妇羞辱式" 盘问;物证因警方初期怠于调查而部分灭失;心理疏导资源匮乏导致多名女孩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据印度律师协会统计,性侵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 4.6 年,而低种姓受害者获得公正判决的概率比高种姓低 58%。

这起案件更是印度性别不平等的集中投射。在印度,每 16 分钟就有一起性侵案发生(NCRB 2021),但教育领域的性侵往往更具隐蔽性。

校长作为 "知识权威",利用制度赋予的信任壁垒实施犯罪,而底层女孩的多重弱势身份(贫困、低种姓、女性)使其成为最易被侵害的群体。

正如印度女权活动家 Rutger Bregman 指出:"当权力缺乏监督,任何神圣的机构都可能成为罪恶的温床。"

如何守护校园净土?

案件引发印度社会对教育系统监管的激烈讨论。反对党要求建立 "校长背景审查制度",民间组织呼吁在中小学安装无死角监控,女权团体则推动《反校园性侵特别法案》立法。

值得关注的是,受害者家庭在公益组织帮助下成立 "幸存者联盟",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维权经验,截至 2023 年已帮助 300 余名性侵受害者走出困境。

然而,结构性变革仍需更长时间。在印度教占主导的北方邦,传统观念对女性 "贞操" 的病态重视,仍是受害者维权的最大文化障碍。正如本案中一名受害者母亲所说:"我们不怕威胁,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沉默。"

当教育机构成为权力施暴的场所,当司法体系成为庇护罪恶的屏障,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的不仅是个案正义,更是整个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