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教授,这是我近期的检查报告,您看这个指标如何?”5月19日,正值2025年百泉药交会第二天。9时许,在市平原(建业)体育中心展会义诊专区,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朱修身刚刚落座,就被慕名而来的患者李阿姨围住。
“朱教授,这是我近期的检查报告,您看这个指标如何?”5月19日,正值2025年百泉药交会第二天。9时许,在市平原(建业)体育中心展会义诊专区,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朱修身刚刚落座,就被慕名而来的患者李阿姨围住。
朱修身接过检查报告翻阅,仔细询问了李阿姨的病情,又为她号了脉。“你的情况问题不大,不要担心,我给你开个方子回去慢慢调理。”朱修身一边为李阿姨讲解着注意事项,一边安抚她的紧张情绪,整个过程持续了近20分钟。
当日上午,义诊专区的患者手持病历,翘首以待,而端坐诊台前的专家们为患者诊疗总要先观其气色,再问起居,最后才凝神静气,将手指轻轻搭在患者腕间。这分耐心与细致是对疾病的诊治,更是对中医“望闻问切”传统的坚守。
穿过悬挂“基层名老中医”标识牌的义诊专区,便来到了飘着浓浓中药草香气的非遗诊疗区。“你颈肩肌肉看起来有些僵硬,让我给你放松一下。”只见国家级非遗项目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四代传承人吴金魁双手轻搭在患者颈部,指尖微微发力,时而轻按,时而缓推,动作如行云流水。“这里是不是经常发紧?”他一边诊疗,一边准确说出患者的症状,引得围观群众直呼神奇。
“感觉轻松了好多!”短短10分钟诊疗后,长期伏案工作的郎女士惊喜地转动脖子说。“经络收放讲究以柔克刚。”吴金魁向她解释时,手上的动作却未停止。他的拇指在郎女士颈肩处一压一放,原本僵硬的肌肉逐渐松弛下来。
在这一刻,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让中医回归生活,让非遗活在当下”。专家们开出的每一张药方、传承人施行的每一次针灸,都是活态的文化传承。这场“国医义诊+非遗传承”的碰撞,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中医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生动实践。当年轻人开始追捧古法中医养生,当非遗技艺借助科技手段焕发新生,中医药已不再只是古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生活智慧”。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彤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