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前,我们见过寒冬凌晨五点,教师办公室亮着的孤灯;见过洪水围困村庄时,老师背着学生蹚过齐腰深的水;见过山区老师用省下的工资,给学生们买课外书。如今,却有自媒体将“佛系教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包装成职场智慧,这些毒鸡汤正在啃噬教育的根基。当“躺平”成为风潮,我
从前,我们见过寒冬凌晨五点,教师办公室亮着的孤灯;见过洪水围困村庄时,老师背着学生蹚过齐腰深的水;见过山区老师用省下的工资,给学生们买课外书。如今,却有自媒体将“佛系教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包装成职场智慧,这些毒鸡汤正在啃噬教育的根基。当“躺平”成为风潮,我们必须正视:教育的火种,正在被悄然熄灭。
“不找事、不较真、不负责”的“三不准则”,正在一些教师群体中流传。可教育从来不是机械的打卡签到!还记得那个发现学生上课总打瞌睡,家访后帮孩子申请助学金的班主任吗?那个放弃周末休息,带留守儿童参观科技馆,点燃他们求知欲的年轻教师呢?当教师把“少管闲事”挂在嘴边,那些藏在学生怯懦眼神里的渴望、被压抑的天赋和梦想,就会在沉默中渐渐枯萎。就像无人修剪的幼苗,只能在风雨中歪斜生长,最终难成栋梁。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警钟: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爆发率五年增长300%,校园冷暴力事件中72%的教师选择漠视,在职业幸福感调查里,教师行业排名连年下滑。当教师不再为学生的进步欣喜,不再为知识的传递热血沸腾,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曾经,老师是学生眼中的光,现在,有些学生却在作文里写道:“老师好像永远在赶时间,从来没认真听过我说话。”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充满温度的教育,更是无数孩子改变命运的可能。
那些鼓吹“躺平有理”的人,绝不会告诉你:河南暴雨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自己却被划伤;偏远山区里,老师为了让学生喝上热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柴;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不厌其烦地教自闭症孩子说话,一练就是几百遍。他们不会提及,上海的特级教师坚持30年写教育日记,累计千万字;也不会讲述,退休老教师重返乡村,用退休金办起免费补习班。而就在刚刚过去的520,更有温暖故事为教育注入鲜活力量——一位老师精心筹备,在这一天给学生送上惊喜。她将写满“做自己的太阳”等励志话语的明信片,悄悄放在学生课桌上,还在黑板上绘制了灿烂的太阳图案,鼓励孩子们无需依赖他人光芒,勇敢发光发热。课堂上,孩子们捧着明信片,眼中闪烁着感动与振奋的光芒。这温暖一幕,正是教育初心最生动的诠释。这些才是中国教育最真实的模样,而不是被毒鸡汤扭曲的“躺平日常”。
湖南某中学教师墙上的誓言让人泪目:"我愿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孩子奔向悬崖,我必伸手阻拦。"这让我们想起西南联大教授在防空洞里坚持授课的身影,想起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赤诚。教育需要理想主义者,需要有人愿意为了孩子的未来,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多熬一盏灯。
当我们为"教师摆烂文学"点赞时,某个教室的角落里,或许正有孩子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指引。转发这篇文章,不是要求教师做苦行僧,而是恳请整个社会:别让跪着的教育,教出站不直的民族。毕竟,那些在毒鸡汤里狂欢的人,永远不会为下一代的未来买单。
来源:夏说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