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亲王多铎的一生:大清的“战神”、大明的“屠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3:33 1

摘要:辽东的春天总是来得比较迟!1614年三月,建州左卫的赫图阿拉城还裹在料峭的寒风里,阿巴亥大妃的产房却显得暖意融融。努尔哈赤握着刚出生的十五阿哥肉乎乎的小手,突然发现婴孩掌心有道淡淡的月牙纹,这在女真萨满传说中是天生的弓手印记。

辽东的春天总是来得比较迟!1614年三月,建州左卫的赫图阿拉城还裹在料峭的寒风里,阿巴亥大妃的产房却显得暖意融融。努尔哈赤握着刚出生的十五阿哥肉乎乎的小手,突然发现婴孩掌心有道淡淡的月牙纹,这在女真萨满传说中是天生的弓手印记。

"就叫多铎吧。"这位后金开国大汗难得露出慈祥笑容。满语"多铎"意为獾犬,既象征机敏勇猛,又暗含忠诚守护之意。谁也没想到,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日后会成为改写中原历史的"豫亲王"。

多铎六岁那年春天,努尔哈赤特意带他去抚顺关外狩猎。老汗王将特制的小弓塞进他手里:"记住,弓弦响处要有收获。"话音未落,多铎的箭已离弦,三十步外的灰兔应声倒地。随行将领们面面相觑,惊叹这力度远超同龄孩童。

多铎的天赋很快转化为战场直觉。1621年沈阳之战,七岁的多铎跟着代善在阵前观战。他第一个发现明军旗语变化,知道明军炮火将要轰击中军大帐,拉着代善滚进战壕。在飞溅的泥土里,代善看着多铎发亮的眼睛,突然明白父汗为何破例让幼子随军。

努尔哈赤对多铎的偏爱有目共睹。每逢议政,总让多铎坐在虎皮椅扶手上,赏赐战利品时,镶红宝石的腰刀也必归多铎,1626年宁远之战前夕,老汗王把珍藏的《纪效新书》递给十二岁的多铎:"汉人的兵法,要取其精华。"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藏着一位父亲对继承人的期许。

皇太极继位后,多铎虽然受封贝勒,但再不能随意出入汗帐。某次围猎时,年轻的皇太极看似无意地说:"听说十五弟能辨百里外的马蹄声?"多铎抚摸着父亲留下的角弓,突然读懂兄长眼中的忌惮。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外的狂风卷着血腥气。多尔衮望着远处冲天火光,突然把令箭塞给多铎:"该你收网了。"三十岁的豫亲王翻身上马,镶白旗铁骑如银龙出鞘,他们已在关外蛰伏十二个时辰,就为等李自成与吴三桂杀得两败俱伤。

黎明时分,大顺军发现八旗主力,然而多铎已切断所有退路。史载其"亲率四十骑突阵,箭无虚发",最惊险时距李自成仅百步之遥。此战清军斩首数万,多铎的坐骑"玉狮子"身中七箭仍驰骋不休,战后被制成标本供奉在豫亲王府。

入关后的多尔衮多铎兄弟,再现了当年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的并驾齐驱。在南京城外的龙潭,两人并马立于雨花台,望着困守孤城的弘光政权。多铎突然扬鞭指向城墙某处:"明日辰时,轰塌那段女墙。"后来清军果然在此突破,被俘的南明将领赵之龙惊叹:"豫王竟能目测砖石风化程度!"

1645年的扬州,多铎依靠着敏锐的战场观察能力将红衣大炮架在距城七里的蜀冈上,这个距离刚好处在守军佛朗机炮射程之外。史可法在城头看到炮位布局时,知道大势已去,清军的观测气球正在百米高空飘荡,那是多铎从汤若望处重金购得的"神威天眼"。

南明史可法在《绝命书》中写道:"北兵以红夷炮二十有四列于蜀冈,声若雷霆,城堞遇之即碎"。这与清军参领鄂硕的战场笔记吻合:"豫亲王命掘壕三重,防守军夜袭,又令每人负草一束填壕"(《八旗战事录》)。

四月二十五日寅时,清军集中轰击西北角城墙。巨炮摧城,声如裂帛,砖石飞溅如雨。多铎破城前曾三次投书劝降,史可法回信"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城破时史可法自刎未死,被俘后多铎"亲引卮酒劝降"。

扬州十日的惨剧中藏着个被忽视的诱因:多铎最宠爱的海东青被流矢射杀。这只猛禽曾随他征战七年,爪刃上留着张献忠的皮屑。爱禽尸体被抬进大帐时,多铎正在批复劝降文书,正值多尔衮需要震慑江南士族,而多铎要洗刷去年征喀尔喀时"纵敌"的弹劾,于是朱笔一挥划破纸背:"传令,破城后不留活口。"于是二十四道城门同时燃起狼烟,豫亲王在平山堂摆开庆功宴,琴师徐上瀛被迫演奏《广陵散》,直到弦断指裂。

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录屠杀惨状:"满兵逐户索银,遇抵抗即屠,街衢血没脚踝"。五月初二,清军开始系统屠杀,"数十人驱百姓如犬羊,稍迟则斫之,有女伏床下,兵以矛搠其阴,号呼竟日乃绝"。自四月二十五至五月初五,共十日,但密集屠杀集中在破城后五日,《清史稿》称"斩级八十万"显系夸张,当代研究多采信30万左右的折中数据,传教士卫匡国目睹"运河尸体堆积如山,水为之赤"(《鞑靼战纪》)。

现代学者根据明代盐务档案推算,扬州当时常住人口约30万,加上难民可能在40万左右。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日记》记载:"这个东方最富庶的商埠,三个月后仍闻得到腐尸气味"。

多铎五月初五离开扬州,在文选楼题"三天不封刀"手令。但他在给多尔衮的奏折中辩解:"士卒久战生怨,臣竭力约束,然乱兵难制"。

1645年6月,多铎攻陷南京后颁布《江南安民谕》,其中第七条写道:"官民俱依满洲服饰,剃发归顺"。嘉定城郊的乡绅侯峒曾拍案而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毁伤!"。此时多铎已北返,但留下镶红旗都统李成栋镇守苏州,这个人正是执行剃发令的急先锋。

七月十七日,嘉定西门外,清军把总吴志葵率兵强剃百姓头发,遭竹匠许龙用铁锤击毙。李成栋闻讯大怒,上报多尔衮的奏折中称:"嘉民顽抗,当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这正是多铎离任前定下的策略,他在给多尔衮的信中明确提出:"江南文弱,非屠刀不能立威"(《多尔衮密档》卷九)。

1、首屠

1645年7月27日,城外葛隆镇民兵伏击清军粮队,夺回被掳妇女,李成栋仿效多铎的扬州战术,将十二门红衣炮架在距城五里的练祁塘畔,七月三十日城破,李成栋纵兵屠城。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在《中国殉难录》中写道:"母亲将婴儿抛入井中,自己随后跳入,井口叠尸高达七尺"。清军将拒剃发者"缚于柱,以利刃细割,谓之'鱼鳞剐'"(《嘉定县志·忠节传》)。三日后统计,死亡约3万人,河道堵塞致"舟楫半月不通"(《娄塘琐记》)。

2、二屠

1645年8月16日,义士朱瑛重组义军,在仓桥巷击毙清军守备俞尚良,李成栋从太仓急调五千骑兵,临行前扬言:"当为豫亲王扫清余孽"。这次清军改变策略,先纵火焚城,"四门火起,烟焰蔽天,民争相跳城,坠死者如落叶"。孔庙大成殿被焚,68名秀才集体自缢于明伦堂。李成栋特意命人将《嘉定县志》雕版投入火海,冷笑道:"从此无人记得反抗")。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记录:"他们用长矛将婴儿挑在空中取乐,如同对待猎物",此轮屠杀致2万余人遇难,嘉定城"瓦砾遍地,唯余断壁映血月"(《练川野老泣录》)。

3、三屠

1645年9月15日,明将吴之藩率残兵反攻,一度收复嘉定,李成栋调来多铎留下的朝鲜火炮队,采用"十抽一杀"法:每十户留一户作苦力,余者尽屠。《嘉定屠城纪略》详述:"稚子啼哭者,塞其口倒插水缸;孕妇剖腹赌男女,中者赏银"。清军参将胡来贡在密报中坦言:"奉豫亲王'除恶务尽'手谕,不敢懈怠"。

现代考证三次屠杀累计死亡约10万,占当时嘉定总人口三分之二(据万历《嘉定县志》户帖推算)

1648年正月,南昌城头忽然飘起明朝龙旗。降清将领金声桓与王得仁倒戈反清,并在给南明永历帝的奏折中痛陈:"剃发易服,实辱华夏衣冠;横征暴敛,更胜闯贼暴政")。江西全境响应,清廷在长江中游的统治瞬间崩裂。

紫禁城里的顺治帝连夜召见多尔衮:"非十五叔不能定此乱"。正在张家口养病的多铎,接到八百里加急诏书。他摩挲着当年努尔哈赤赐的玉扳指,对副将谭泰冷笑:"养不熟的狗,该宰了。"

多铎再现扬州经典战法,将120门红衣大炮架在赣江对岸的滕王阁废墟。朝鲜随军书记官李溟在《西征录》中记载:"豫王每日登绳金塔观炮,弹着点皆用朱笔圈画","清军炮火昼夜不息,德胜门城砖尽成齑粉"。

十二月初八寅时,清军炸塌惠民门城墙,破城当日下午,多铎在青云谱设中军大帐,其手谕:"凡持械者立斩,附逆者户连坐",清军按户籍册捕杀士绅,徐世溥《江变纪略》载:"贡院明伦堂血深没踝,三百秀才引颈就戮"。

多铎发明"三色旗令",红旗户:斩杀殆尽

黄旗户:男丁充役

蓝旗户:女子为奴

朝鲜《丙子录》记载:"豫王亲巡街市,见蓝旗户有美妇,即改插红旗"。

第七日,清军纵火毁灭痕迹:"火起百花洲,延烧七百巷,躲地窖者皆成焦炭"。赣江浮尸堵塞航道,竟致"半月鱼虾尽绝"。

现代考证常住人口约25万,加上难民约30万,战后仅存12万

屠城半年后,1649年四月十七,秦淮河畔的柳絮成团坠落。刚平定金声桓叛乱的多铎正在检阅战船,忽然抓住副将尼堪的胳膊:"天上在打红闪?"话音未落便栽下马背。亲兵掀开他后颈衣物,发现三颗猩红的疱疹,这是天花给予的死亡通知书。

太医记录显示,他前三天高热时仍在批阅军报,甚至准确指出九江驻防图的纰漏,第四天疱疹蔓延至面部,却突然要吃沈阳老家的酸菜饺子,第七日清晨,他盯着帐顶喃喃:"阿玛的弓...该上弦了",随即气绝,年仅三十六岁。

顺治帝给了叔父超规格哀荣:辍朝七日,赐谥"豫通亲王",当128人抬的楠木棺椁经过前门时,捆棺的七道金绳齐刷刷崩断,引得围观汉民窃语:"万千冤魂拽着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