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路径 李 霞

B站影视 2024-12-18 12:14 3

摘要: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旨在通过传授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思政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加强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旨在通过传授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思政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加强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面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变化,贴近学生需求,提高育人实效。

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复杂网络环境正在挑战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纷乱复杂,尤其是网络中未经筛选的信息容易包含负面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扰乱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要从思政教育着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作出理性判断。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使得思政话语的传播优势受到影响,高校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于应对多元化的网络舆论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路径

首先,坚持在守正中创新,把握思政教育工作方向。其一,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助力教育模式创新。在课程安排上,教师需要明晰授课目标、教学任务等,根据学生所思所想和热点难点问题定制教学内容,在教学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要根据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习,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吸收效果。其二,思政教育的学科定位目标是实现社会性和个体性结合,这要求高校要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教育目标。一方面,高校需要设置与现实社会和学生成长相关的课程安排,既融入国家政策、文化传统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既要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又要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教师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参与互动和交流,并在直接和间接参与中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自我认知。其中,直接参与即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如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通过实际体验学习,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间接参与则是通过理论讲解,如观看影片、听讲座等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和思考能力,加强其对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从中提炼出乐观向上、忠正刚毅、自强不息等核心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要将红色革命文化贯穿于思政教育工作全过程,融入“红色校史”“大手牵小手 重走长征路”等教学主题,增强思政教学的文化影响力。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将最新理论知识和案例引入思政教学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关性。

再次,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整合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展现思政内容,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有趣的记忆点,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主流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还应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和提取有效内容,如社会热点事件、热门话题等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展开讲解。此外,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精品课程的研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出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获取信息、互动交流。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突破课堂局限、丰富教学形式,不断优化思政工作的开展,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蓄能添力。

〔作者:李霞,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青海日报》(2024年12月18日 第7版:理论特刊)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