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谍战剧《风筝》的上映,在国内刮起一阵收视狂潮,军统六哥郑耀先用他的视角揭开了国共时期,我党隐蔽战线英勇斗争的一角。
2017年谍战剧《风筝》的上映,在国内刮起一阵收视狂潮,军统六哥郑耀先用他的视角揭开了国共时期,我党隐蔽战线英勇斗争的一角。
让人们知道了,相比于公开的军事斗争,隐蔽战线上同样的有着无数的无名英雄们在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
无疑,隐蔽战线是残酷的,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这样形容其工作的艰难,“打着灯笼,走夜路”。
尽管深入敌后,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他们提供的情报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1948年傅作义准备偷袭西柏坡的情报被送到中央的案头,毛主席盛赞军委二局是:玻璃杯里押宝,看得准,赢得了。
情报工作做得好,离不开我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王牌特工们,比如享誉情报界龙潭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也有像军统六哥郑耀先一样默默无名的地下党员,比如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在国民党党,政、军、特高层会议做速记员的沈安娜,还有袁殊、吴石等人。
他们真正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将自己“隐藏在广大群众之中”,隐蔽战线的特殊性,使他们不能像战斗英雄们一样,打了胜仗就可以披红挂彩,开个大大的庆功会。
反而要像军统六哥郑耀先一样,后半辈子深入浅出,深藏功与名,”偶尔“还要饱受争议。
上世纪90年代一本回忆录的出版,将海峡两岸的目光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他就是郭汝瑰。
建国后的30年时间里,郭汝瑰可以说是默默无名,就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也几乎将他给淡忘了。
但当他的事迹被公开之后,人们方知这位前国民党作战厅第三厅厅长是我党的人,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1943年,作为陈诚手下“十三太保”之一,已经是国防部作战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通过秘密渠道联系到董必武。
董必武此时负责我党的情报工作,是仅次于周恩来的二号人物。
两人一见面,郭汝瑰就“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向董必武表达了想入党的想法,一个堂堂的国民党中将军衔的高官,放着荣华富贵不要,竟然想入党,这让董必武大吃一惊。
在郭汝瑰的耐心解释下,董必武才知,原来郭汝槐早在黄埔时期就已经秘密加入我党了,只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他与我党断了联系。
这些年他一直“忍辱负重”,一直在找重新联系我党的机会,与董必武会面后,他提出想重新入党的想法,并希望能去革命圣地延安工作。
经深思熟虑,董必武未应允郭汝瑰之请求,而是决定让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以其特殊身份为我党提供情报。
董必武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周恩来总理曾评价郭汝瑰,“一人可抵几个师”。
而郭汝瑰清廉的作风却引起了杜聿明的怀疑,一次他对蒋介石说:“我去他家里做客,看到他家里的沙发都是缝缝补补的,我自认为我已经很清廉了,可他比我更清廉,他不是共产党,谁是共产党?”
蒋介石却不这样认为,他回怼:“难道我党国的干部,都应该贪污腐败吗?”
连蒋经国也感叹:“若国军将领皆如郭,何愁不胜。”
至此之后蒋介石对郭汝瑰更信赖有加,将他视为“军界精英”,让其掌握实权,掌管军队装备与编制,为此郭汝槐为我党提供了大量情报。
国民党王牌74师的覆灭,就与他有关,开战前夕他就将74师作战部署通过联络员任廉儒传递给了华东野战军司令部。
促使粟裕下定了围歼张灵甫的决心,不仅如此郭汝瑰还利用国防部作战厅第三厅长的身份,多次将杜聿明的作战部署、计划等绝密情报传递给我党。
比如“徐蚌会战”的详细方案;国民党长江防线的兵力分布和火力配置图等。
1942年12月,此时的国民党已经退守大西南,郭汝瑰以第22兵团的司令长官的身份,在四川宜宾率部起义,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在西南的军事力量。
建国后,鉴于隐蔽战线的延续性,他的身份并未公开,仍以"起义将领'的名义对待。
他先是被委任为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而后调任南京军事学院,担任战术教员、史料研究处副处长。
1955年首次授衔时,由于身份特殊性,他并未参与,以至于杜聿明在临终前仍在追问郭汝瑰的身份,就连在台湾的蒋介石也不禁感叹:“没想到郭汝槐是最大的公谍!”
郭汝瑰的回答只有八个字,“政见不同,各为其主”,话虽不多,但足够坚定。
1980年,郭汝瑰重新入党,其特工身份亦被正式公开。晚年时,他潜心于军事史研究。
1990年他来到北京找到老领导张震提出想出版回忆录的请求,张震当即表示支持。
《郭汝瑰回忆录》详细披露了潜伏经历和大量情报工作细节,引发两岸震动。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于报纸上喟叹:“一谍卧底,乾坤扭转;两军对垒,胜负先分!”
原先国民党同僚知道郭汝槐真实身份后,对他的情感是复杂的。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于重庆因车祸逝世。葬礼之上,海对岸寄来一张白纸,“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沈安娜,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国家安全局工作,后来在1983年离休,住在北京西郊。
晚年的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但仍保持对情报工作的深刻记忆。
2010年6月16日,她在弥留之际仍喃喃自语:“暴露了,从后门走……”
被萧克称为“无形战线上的利刃”的她最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要说作为特工,谁的掩饰身份最多,当袁殊不可,他是我党唯一的“五重间谍”,他的故事被改编为《伪装者》中明楼一角,成为红色经典符号。
论及名气之盛,龙潭三杰当推首位。钱壮飞身为龙潭三杰之一,其结局却更令人喟叹。
他的名字在我党党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恩来曾说,“没有钱壮飞,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
1928年,钱壮飞考入上海无线电培训班,因为出众的才华,被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破格提拔为机要秘书,而这让钱壮飞掌握极为机密的“密码本”。
1931年4月25日晚,钱壮飞接连收到6封从武汉发来的标明“徐恩曾亲译”的绝密电报。
趁徐恩曾不在之际,他迅速将电报内容破译,这一看,钱壮飞惊出一身冷汗。
其中两封如下:
电报1-3:顾顺章(代号“黎明”)被捕叛变,要求速押南京,三天内肃清中共机关。
电报4-6:改用飞机押送,并警告“勿让徐恩曾左右知晓”
顾顺章是当时中央特科的负责人,掌握着我党高层的情报,甚至几位主要负责人住址他都知道,他要是叛变,整个上海中央都有覆灭的危险。
“勿让徐恩曾左右知晓”,钱壮飞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暴露,一定要在徐恩曾回来之前,向中央示警。
他差遣女婿刘杞夫连夜搭乘火车前往上海,携暗号“天亮已走,母病危,速转院”(“天亮”意即顾顺章叛变,“转院”表示转移)知会李克农。
同时向身处天津、化名“潮”的胡底发送明码电报“潮病重速返”,通知他撤离,且安排南京地下党进行转移。
等到4月28日国民党特务按顾顺章提供地址搜捕时,周恩来住所仅余焚烧文件的余烬。周恩来与陈赓乔装为“老汉与少女”脱险,特务感叹“只差5分钟”。
虽使党中央免于覆灭厄运,但顾顺章叛变仍致使恽代英等十余名党员牺牲,上海地下组织遭受重创,中共无奈将工作重心转往农村。
钱壮飞也成功完成了撤离,4月26日晨,钱壮飞将译电放回徐恩曾办公室,留下警告信(威胁公开徐恩曾贪污及私生活丑闻以保护家人),随后乘火车至上海真如站下车,绕道进入市区。
多方辗转下,钱壮飞进入苏区,他手中的密码本继续发挥着重大作用。
红军长征后,他的行踪成了一个谜。
1935年3月末红军南渡乌江之际,钱壮飞因执行侦察任务抑或躲避空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
有人说钱壮飞在乌江遭敌机轰炸牺牲。
1986年,贵州金沙县考证发现,钱壮飞迷路后被当地恶霸聂丛山劫杀,遗体葬于无名烈士墓,后确认为其遗骸。
也另有记载称其被反动民团推入深坑杀害,但证据存疑。
而胡底则是被张国焘陷害而亡,“龙潭三杰”仅存李克农。
建国之后,钱壮飞烈士墓、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相继落成;胡底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李克农故居亦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未能活下来的还有吴石。
1949年,他随国民党迁至台湾,而后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在此期间,他将《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档案截留,再由联络员朱枫传递至大陆,这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关键支撑。
1950年1月,台湾地下党负责人蔡孝乾(代号“老郑”)贪图享乐,于西餐厅享用牛排之际被特务跟踪并逮捕。
蔡孝乾被捕后叛变,供出吴石等400余名地下党员名单,导致吴石身份暴露,这也导致了我党在台湾的地下党组织几乎全军覆没。
在狱中,吴石遭受了酷刑致左眼失明,但始终未吐露一字。
6月10日,他与朱枫、陈宝仓等人于台北马场町刑场被枪决,临刑之际,他赋诗以明志。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73年,周恩来总理不惧异议,毅然决然地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总理的这一举措彰显了非凡的胆识与卓见,铭记着吴石的英勇奉献,也体现出总理对正义的坚守。
2000年其子女将遗骸从台湾迎回北京福田公墓安葬,碑文由罗青长审定。
毛主席曾评价其贡献“惊天动地”。
历史如烟,当初的鼓角铮鸣,已经变得风平浪静,而曾经先辈们的事迹我们不能忘记,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