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起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心安即是归处》中,他所断言:”大多数的人来到世上都是凑数的。因此,人生其实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昨晚在睡梦里,被朋友的电话惊醒。看看表,23:17。不禁有气。
你有病啊!是不是又喝多了?我直接表达了不满。
的确是喝多了,喝得不少,不喝不行啊……每天都是这样,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朋友经常这样,一喝多了,就给我打电话。我倒不烦他,因为他经常有的那些烦恼和体会,我也有。
想起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心安即是归处》中,他所断言:”大多数的人来到世上都是凑数的。因此,人生其实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此话乍一看似乎有点悲观和无奈,但有几个能够做到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普通人大多都是籍籍无名,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所以说,不要考虑那么宏大长远,努力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就人间值得了。
电影《心灵奇旅》给出更诗意的答案。
当乔伊历经生死回到人间,发现那片旋转的落叶、那半块披萨、那缕穿过地铁通道的风,才是真正的“生之彼岸”。
皮克斯用116分钟揭开存在主义真相——“火花不是人生目标,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
数据显示,每个新生儿都是三亿分之一的奇迹,心脏每天泵送7吨血液,肺部展开面积堪比网球场。可多数人只盯着体检单上的箭头,却忘了能看见这些数据已是命运的馈赠。
就像电影里22号灵魂顿悟的瞬间:“活着不是为了火花,而是为感受火花绽放时的温度。”
《心灵奇旅》最震撼的设定,是“生之彼岸”与“生之来处”之间的荒漠。那些被困住的灵魂,何尝不是当代人的写照?有人困在房贷数字里变成执念怪物,有人淹没在KPI中成为焦虑集合体。
但影片结尾,乔伊弹钢琴时闪回的画面提醒我们:地铁通道里的歌声、理发店的棒棒糖、母亲缝补的西装,才是灵魂真正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显示,每天发现3件小确幸的人,抑郁概率降低28%。这恰好暗合电影传达的真理:人生的意义不在远方,而在楼下早餐铺蒸腾的热气里,在通勤路上偶然听见的蝉鸣中,在深夜加完班抬头看见的星光下。
所以,别再追问活着的意义。能为了称高称低与卖菜大姐争论,能在体检报告和饮食结构中做些平衡调整,能在核酸亭拆除后自由呼吸空气晒晒太阳——这些瞬间,早把季羡林老先生说的“无意义”做了新的解读——“此生有意义”。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乔伊说:“我将珍惜每一分钟去活着。”是啊,很简单的话,却道出了质朴的生命顽强。
不必非要纠结于意义,别再追问远方有没有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你我只需要找到方向,活在当下每一分钟,把寻常的人生过好,就已经是最不寻常的事。
来源:三生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