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师之“名”,源于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突破。他们以课堂为沃土,以教研为阶梯,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从青涩到卓越,从困惑到豁然,每一步都镌刻着对专业的深耕与热忱。
校长寄语
教育之兴,系于良师;育才之道,成于匠心。
名师之“名”,源于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突破。他们以课堂为沃土,以教研为阶梯,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从青涩到卓越,从困惑到豁然,每一步都镌刻着对专业的深耕与热忱。
我们想藉由这一栏目,将航天中学老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们希望借着这一捧薪火,传递师者赤诚的微光;随着这一泓清泉,滋养教育理想的根系。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然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让我们以匠心为舟,以情怀为帆,共赴育人育心的浩瀚征途!
丁宝林
航中名师
杨静
陕西省教学能手
西安市骨干型教师
雁塔名师
陕西省高考优秀阅卷教师
名师故事
韶华流转二十载,杏坛守望百花开
收到【名师成长之路】栏目邀请时,踌躇良久。在航天中学这片见证过无数航天人星辰远望的教育沃土上,学养深厚、颇具风骨的前辈以及锐意进取、敬业乐业的同辈比比皆是。然而,回溯在航天中学这片沃土中躬耕的二十一载,年复一年的韶华流转中,也浮现出成长的剪影,收获着蜕变的顿悟,积淀了自我的体验。不妨在此真诚分享。
扎根课堂·向阳生长
2004年八月份走出师大校门,作为职场新人来学校听课,一进楼厅,就被中考喜报中一句话打动:“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全部。”我为航中老师们的责任意识而感动,与此同时,已身为航中一分子的我亦深觉双肩重担沉沉……九月份正式执鞭三尺讲台,两个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对没有经验的新人来说不会轻松,许多事情都毫无头绪,忙忙碌碌一天下来感到身心疲惫。这才真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琐屑。每天抱着《教师用书》逐字抄写教参的日子仍历历在目。当青涩的我抱着教案忐忑地推开教室门时,总担心“讲得不够系统”,可是学生却给予我无条件的信任与十足的期待。这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密钥在于唤醒生命的对话。于是,“站好讲堂是最大的师德”成为我的信条,“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沃土”成为我努力的目标。正是这样的领悟,带着“课比天大”的敬畏感,促使我扎根课堂,将赛教视为破茧的阵痛场。所上课例先后获得校级青年赛教优质课、雁塔区赛教一等奖。2008—201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在既受煎熬又获喜悦的趔趄行走中从职场新手到教坛新秀逐渐蜕变。
于我这批2000年初入职的教师而言,一工作就投入了2001年至今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浪潮。还清晰记得当时是中年、而今已退休的一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刚上班时,号召我们向老同志学习。现在,也算熬成老同志了,又让我们向年轻人学习。咋都赶不上趟儿啊!”这句看似诙谐的慨叹,却引起我的思考。一个新手站在课改的风口浪尖,我该何去何从。恰好,时任教学副校长的语文组前辈徐三雄语重心长地点拨:“年轻人在专业上要虚心学习,但也不能盲目从众,失去个性,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坚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例范式,众说纷纭的案例评价中,如何守正创新,找到向阳而生的方向?那就是以纯粹朴素的初心出发,眼中有学生,课堂让学生真有所获。因此,“学以致用”是我秉持的理念。立足学情,策划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组织原创诗歌朗诵赛、辩论会;设计关于成语探究梳理活动课;将高考作文阅卷心得转化为学生习作升格训练的思维火花……当学生在演讲中将庄子“尊生”哲思嵌入当下对生命的理解,当孩子们在学校诗歌朗诵会上用青春的朝气演绎我原创的诗歌《放歌三秦 逐梦前行》,当把“嫦娥”探月的新闻酿成国旗下的演讲《九天揽月不是梦》……那些教学相长的瞬间都在告诉我: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浇灌,而是两颗星辰在知识银河中的共鸣。总之,着眼学生提升,大胆琢磨探索,历年历届,无论初中高中,所带成绩还不错。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亮点特色和特色,坚持行走在专业精进的路上。2018年市能手赛成绩优异,被直推省能手赛,当年,获评省教学能手,入选“雁塔名师”、西安市“骨干型”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回想一路走过的这二十年专业成长之路,我是幸运的。青年教师研究会上作为新手代表发言紧张惶恐时,张晔校长给予肯定和鼓励;当教育被一些“能行”家长带节奏时,徐世锋校长坚定地给青年教师站台;专业发展和“中年困境”难以平衡时,丁宝林校长给予理解和支持。还有语文教研组的前辈和同侪,航中的许多兄弟姐妹都给我温暖前行的力量。 二十余年辗转初中、高中甚至异国讲台,航中给我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润心育人·静待花开
若说课堂教学锤炼筋骨,班主任生涯则滋养血性。从教以来,除了外出支教一年及支教回校中途接高三及教研员这个空档外,一直连任班主任。甚至在接任行政工作的一段时期,依然兼任班主任,直到送走2020届毕业生。接管过多种类型班级的我,面对无论什么样的班级,无论什么特点的学生,都全情投入。
作为班主任我深知没有什么比让孩子重树信心,在人生关键的第一步推他们一把更重要的事情了。现实的困惑是办法想了不少,口舌费了不少,但成效甚微,总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更有甚者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对职业产生倦怠。诚然,这曾是我的真实写照。于是,致力于用心理学理论去探寻突破口。突然意识到,工作低效的问题所在——真正润心育人,要做到“目中有人”,以理解为前提,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以教条的制度规范来束缚孩子,以世俗功利的尺子来衡量学生,殊不知学生是一个个成长背景不同,性格特征各异的鲜活的生命,更是少不更事童心未泯的孩子。凡事先不急不火想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是怎么想的,该怎么办?用符合学生年龄实际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孩子。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允许他们成绩不及格,也帮他们找出成绩落后的原因;允许他们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他们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苦尽甘来的喜悦。“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只要多用力气改变自己,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把学生看成零度情感的教育对象,而是看成人,看成一个未成年人,一切就好办多了。本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去衡量自己的教育价值和职业意义,才能真正给青春期的孩子撑起一方晴空,而静待花开是迟早的事儿。
一路摸爬滚打,一路思考沉淀。在快与慢的辩证中守候,于严与宽的张力间成全。回想起来让人欣慰的是所带班级均能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学风浓厚,全面发展,多届被评为区、校两级优秀班集体。本人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最让我骄傲的不是那些已尘封的奖状、奖杯和称号,而是教师节收到一段段祝福视频,是那个曾经因抑郁而转到我班,在毕业数年后又回到校园一脸阳光自信喊我“杨老师”那瞬间的惊喜,是时隔多年后曾经的家长打电话让我给娃找对象的被信任的感动……
多维挑战·且听风吟
从教20余年,任备课组长、学科教研员10余年。我始终怀有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的教研自觉。我明白这是消解教师工作琐碎与庸常,对抗职业倦怠的利器。真正的教研不应是书斋里的沙盘推演,而必须是扎根泥土的耕耘。本着问题即课题,教研为教学的认识,坚持务实应时的研究。在学校晋评省示范期间,作为教研员以身示范,主动将教学实践与科研相融合,在校本研修中和高中语文组探索总结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二主二精”教学模式。当时,高中语文学科被推选申报西安市重点学科。“独行快,众行远”。幸运的是在我专业化成长之路上,遇到了有情怀和有专业发展愿力良师益友。有幸成为贾玲“名师+”研修共同体核心成员,在贾老师的引领下,和团队优秀的同仁们学习切磋,受益匪浅。先后受邀成为李鹏、赵日春、李慧等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成员,一起做课题,参加教研观摩活动,收获了同行致远的幸福感。在追求个人专业发展突破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承蒙信任,被省教育厅抽调,圆满完成地方教材的审定任务 ;参编出版新教材配套寒假作业《学习与生活》;受聘为省国培下乡送教、作报告,承担区名师示范课、主题教研专题报告任务;承担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官组长、雁塔好课堂评委、青年教师指导等任务,在这些挑战中,也在自我突破。
于我而言,还有一段特殊的境外执教经历。当2015年省教育厅的遴选通知书送达时,我选择突破舒适圈——赴韩国进行汉语教学。新工作深受异国社会文化以及学校课程安排、规章制度、学生特点等因素影响,适应的过程也是接触接纳新文化、新思想、新情境而不断调整改变教学行为的过程。面对全新环境,要在到达当地之后尽快地开始投入工作,因此需要在短时期内熟悉有关教学工作的大体框架和制度要求,这是一项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我带的是外国语重点学校江陵第一高重点班的学生。他们汉语科目分为“中国文化”与“阅读”两项。中国文化部分较难,囿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情感体验、知识积淀、语言基础的阻隔与差异,如何将中国文化深入浅出到位地传递给学生也是挑战。只能倒逼自己去学习探索对外汉语教学,在磨合中越来越丝滑。课堂上韩国学生眼里的新奇之光,让我忘却初来乍到时的忐忑。那段时间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越在异国越愿自觉地去亲近本国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是场神奇的双向奔赴——我教给他们汉字的骨骼,他们让我看到文化传播的肌理。经过一年的努力和付出,工作得到了韩国师生和省教育厅专访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应学校要求将这段经历集结成《花开心间 雨落心弦》留存。
2020年1月起,在校办兼行政工作。2022-2023学年被选派交流到新建的雁塔区第一中学。这些工作确实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力,但我将其视为自身成长的重要阶梯,站在另外的视角去思考,体会到治学与管理的相通之处——皆在把握严与宽的永恒辩证法。连年考核为优秀。我也在此期间获得校级“优秀党员”“巾帼岗位标兵”“最美教师”等称号。
二十一年韶华流转,在多重角色中完成蜕变成长之旅。曾经的迷茫与坚守都沉淀为且听风吟的从容。此刻回望,突然懂得:所谓名师,不过是永远在生长的师者;所谓成就,不过是杏坛守望百花开的初心。当曾经用心浇灌的种子在时光中次第绽放,那些跨越岁月的芳香,都是给予教师职业最温柔的奖赏。
教学风采
家校之声
我与杨老师的美好相遇
八年级一班 车馨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邂逅无数的风景与人物,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我们绚烂的青春岁月,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与宝贵的回忆。而和杨老师的相遇,无疑是我青春中最耀眼、最美好的一颗星。
初识
在开学前的那段日子,我对初中语文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与晦涩的层面。然而,我的首节初中语文课上,杨老师却以一部当时热点电影《长安三万里》为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世界的大门。那堂课,如同甘霖滋润了我对语文的萌芽之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的无限魅力。杨老师精心挑选影片片段,通过生动的解说,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语文的博大精深,更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师的眼神中充满温柔与鼓励,语气柔和而坚定,仿佛在为我们的成长加油打气。那一刻,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语文,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解惑
作文一直是我的短板,我常常困惑于如何详略得当地组织文章结构,如何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经过几次考试的失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迷茫与困惑之际,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杨老师和善而坚定的脸庞。于是,我鼓起勇气,找到了杨老师,向她倾诉了我的烦恼。杨老师耐心地倾听我的困惑,与我分享了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她指导我如何在细节中表现情感,如何在叙述中点明主旨,并鼓励我大胆尝试,不断修改。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发现了写作的乐趣。这或许正是杨老师想要传授给我们的真谛吧。
领悟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最期待的就是古诗词课。杨老师总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带领我们“沉浸式”地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记得在讲解《记承天寺夜游》时,杨老师仿佛是一位探险家,带领我们一同探寻古诗文这座神秘的宝藏。她用现代思维解读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心境。我们仿佛穿越到了苏轼的时代,看到了他的“朋友圈”,欣赏了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在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体会到了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无奈与乐观,畅游于古诗词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与杨老师的相遇,如同一颗璀璨星辰划入我的生活,照亮了我对语文的热爱之心。在她的教导下,我不仅学业有所提升,更像一棵树一样根植于语文这片沃土之中,汲取着生活的养分。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激,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奋斗,不断前行!
那缕槐香沁心脾
八年级一班 薛紫韵
岁月如歌,时光若诗。那无形的风之手,在流年的琴弦上轻轻拨动,便洒落一地芬芳。而镌刻在我生命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便是"她"留给我的温暖印记——那抹挥之不去的槐花香气。
初见时分,恰是九月的第一个清晨。她从光影斑驳的后门款款而入,我正埋首整理书册,忽觉一阵清风拂面。抬眸间,只见她携着淡雅的槐香从我身侧经过,那香气不似凡俗脂粉,倒像是从唐诗宋词里逸出的清韵。她走上讲台的姿态,让我想起水墨画中徐徐展开的兰竹,每一步都踏着优雅的节拍。"同学们好,我是……"她的声音像沾了晨露的琴弦,在教室里荡开温柔的涟漪。
再遇之时,已是开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她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纤纤玉指放下粉笔,轻提裙裾走下讲台时,我仿佛看见古典画卷中的仕女走进了现实。她与我们谈天说地,字字珠玑,明明未提课文半句,却让文中的思想如春溪般自然流淌进我们心田。下课铃响起时,我仍沉醉在那思想的芬芳里,如同贪恋花蜜的蝶,久久不愿离去。
时光荏苒,书页已翻至初二篇章。两年光阴里,最珍贵的记忆却定格在那个平凡的午后。办公室的纱帘被风轻轻掀起,我抱着作业本走向她,那熟悉的槐香便温柔地拥抱了我。正当我准备翻开作业时,她忽然轻声问道:"最近可有什么青春的小心事?"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紧锁的心门。在她含笑的目光里,我看见了比春风更暖的包容。她讲述自己故事时,眉梢眼角都跳跃着灵动的光彩,那一刻,端庄的师长变成了分享秘密的知己,连空气里飘浮的尘埃都镀上了金粉般的暖意。
我在语文课堂上表现积极,对语文的兴趣愈发浓厚。每当我状态不佳时,杨老师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她会轻轻走到我身边,关切地询问:“逸宸,是不是遇到什么困扰啦?”然后,她会耐心地倾听我的烦恼,温柔地开导我,让我及时调整状态。在学习上,她也总是给予我悉心地指导,关注我的每一点进步。
我与杨老师的相遇,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在我青春的序曲中。这份相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求知的道路,也让我在语文的天地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八一班 蔡逸宸
“她有一头卷而蓬松的头发,我们都亲昵地叫她“云朵妈妈”。她的眼柔情似水,却又如碾碎的星辰般泛着点点星光。她总微笑,浅浅的,好似海棠花般静静绽放……每一天我都期待着那节语文课。她站在讲台上,一身新中式的衣裙,恰似春风轻拂,她那温柔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如春风穿过静谧的树林,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我心头。在她声情并茂的演绎中,原本晦涩难懂的诗句就好似化作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就这样,我对文言文的学习变得透彻起来,她总会给予我肯定的眼神和微笑,这都是我学习语文最大的动力。”
——八一班 孟昱帆
初见老师,是在初一开学的第一天。她身着一袭淡雅的连衣裙,长发披肩,笑容温婉,眼神中透露出智慧与慈爱。她站在讲台上,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向我们介绍自己,那一刻,我便被她的气质所吸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师用她的耐心和爱心,一点点地温暖着我们这些初入中学的孩子。她的语文课生动有趣,总能把我们带入一个个美妙的文学世界。她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她会用巧妙的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在她的课堂上,我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八一班 张钰萱
当我们不听话时,她也会及时批评,言语中没有谩骂只有耐心开导,用心关怀着每一位学生,帮助我们成长。有一次,我在作文中诉说了考试失利的难过,作文被老师批改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耐心细致地鼓励我不要灰心丧气,同时还和我一起制定了语文学科的学习计划,经过她一番的鼓励和支持,我心里温暖了几分,也让我找回了自信心。
——八二班 陈子墨
来源:西安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