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的特征与价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09:35 1

摘要: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中国三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本文对“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从生态哲学、经济保障、文化价值等多维视角,深度解读该新晋农业文化遗产的鲜

编者按:

5月20日,据农业农村部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中国三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本文对“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从生态哲学、经济保障、文化价值等多维视角,深度解读该新晋农业文化遗产的鲜明特征与时代价值。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德清县,是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请的首个水产养殖类项目。该系统是以鱼、蚌之间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

开创人类培育淡水珍珠的技术先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珍珠蚌人工养殖的国家之一。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淡水鱼类与淡水蚌类在自然生境中存在共生依存关系,只有在水域中维持适宜的鱼蚌配比,才能实现稳定的渔业产出。因此,传统淡水育珠均以鱼-蚌混养模式开展。然而,如何确保淡水育珠蚌自身生产出品质上乘、数量可观的珍珠,并规避水下捕捞的风险,始终是制约珠农生产的核心难题。直到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在德清县的一处自然水域——“小山漾”首次成功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通过将金属、木质或骨质浮雕植入蚌壳与外套膜间,经3至5年培育即可产出优质珍珠,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时至今日,由南宋时期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和基于自然的鱼-蚌混养模式为技术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依旧在德清县赓续传承,当地珠农在叶金扬等先辈们的指引下持续突破“珍珠质量提高技术”“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和“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等淡水珍珠蚌养殖的关键性技术,不仅保留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珍贵历史见证,并持续为全球的淡水珍珠蚌养殖提供着弥足珍贵的技术支持。

推动淡水渔文化和珍珠文化的繁荣兴盛。江南地区渔业文明肇始久远,德清尤为淡水渔文化重要源头。考古实证显示:德清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渔具(网坠、网簖、鱼叉等)证实,距今4700年已有先民开展渔猎活动;据《德清县志》记载,2000余年前当地已发展出水面养鱼技术,鱼-蚌混养模式初现雏形;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越国大夫范蠡寓居德清著就《陶朱公养鱼经》,开创系统化水产养殖理论先河。这种跨越千年的渔业实践创新脉络,使“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为淡水渔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南宋时期,德清本土孕育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突破,使淡水渔文化升华出独具特色的淡水珍珠文化,并通过德清水网密布的商贸通道,经由京杭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双线传播,终使东方珍珠养殖智慧深刻影响欧洲、东亚诸国的珍珠产业,奠定淡水珍珠文化多元发展的东方源点。千年传承至今,“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所蕴含的淡水渔文化和珍珠文化深度浸润德清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岁岁鱼汤饭,年年庆丰收”为代表的渔业庆祝习俗和以“珠祖叶金扬祭祀”为代表的珍珠节庆,演化为敬农祈福的精神符号,承载着百姓们对丰产安康的永恒祈愿;“美好圆满”的珍珠象征和“年年有余”的渔业祈盼,与当地的社会组织、精神信仰、传统记忆和家庭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由此促进“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自身的稳定维持和可持续发展。

呈现循环、高效的复合经营的生态智慧。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德清县是杭嘉湖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湿地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以及河港交织、漾塘密布的水网平原特征。“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背景,通过高效、循环、可持续性地利用本地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在漾、塘等类型的水域范围内逐渐形成鱼-蚌混养、鱼-蚌-藻混养和多种鱼类立体养殖等丰富的复合养殖模式,既实现物质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又在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上成效显著,堪称中国淡水珍珠复合养殖模式的“天然博物馆”。在更广阔的水-陆空间范围,“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以农户为纽带,将水域与周围的耕地、林地有机结合起来——水域产生的塘泥等废弃物作为肥料提供给耕地和林地;水域周围的耕地、林地上开展的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和林木管理等生产活动形成的作物残渣等作为营养物质为水域提供物质补充,既在物种资源层面上实现了水域内的淡水蚌、淡水鱼,耕地、林地上的粮食、桑、竹、茶等作物,以及湖羊、鸡、鸭等牲畜的多尺度、多层次的复合经营,又在景观层面上构建起漾、基塘、耕地、林地和村庄的镶嵌分布和互利共生,成为低洼地区多种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的“集中展示区”。

成就全球淡水渔业绿色发展的典范。德清县作为中国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其生态渔业创新实践具有突出的示范意义。“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始终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产品类型上以珍贵的淡水珍珠为特色,以淡水鱼类为核心,以稻米、蔬菜、蚕桑、虾鳖、畜禽、竹笋和绿茶等为补充,在满足农户食物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经济收益的稳定维持;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基于淡水珍珠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多渠道销售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和休闲渔业、研学教育等多种经营形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多元、灵活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和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内维持较好的生计可持续性。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有效保护着原产于中国的三角帆蚌,以及褶纹冠蚌等10余种淡水育珠蚌品种资源;以中国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为代表的40余种淡水鱼类;以及涵盖淡水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植物等在内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淡水蚌类和淡水鱼类品种资源库。同时,该系统还为水稻、大麦、小麦、番薯、玉米、黄豆、蚕豆等多样的农业物种资源,南方红豆杉、银杏和朱鹮、白颈长尾雉等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水杉、金钱松等珍贵的古树名木资源提供着优良生境。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德清县始终是杭嘉湖平原蚌、鱼、粮、桑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入选中国首批51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2019年成为中国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突出的生产、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作为淡水珍珠技术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全球淡水珍珠深加工的示范基地,位于德清县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势必将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全球水网平原地区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来源:中国渔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