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益于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的政策支持、有机产品的需求增长,海藻酸这一品类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技术革新与政策红利共同推动着市场发展,容量不断扩大。但具体到应用与销售表现来看,仍然有成本、推广、实际应用等诸多难题等待克服。
受益于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的政策支持、有机产品的需求增长,海藻酸这一品类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技术革新与政策红利共同推动着市场发展,容量不断扩大。但具体到应用与销售表现来看,仍然有成本、推广、实际应用等诸多难题等待克服。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海藻堆肥的传统,如利用藻礁、浒苔、石莼、紫菜、裙带菜等藻类堆积发酵后作为肥料使用。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海藻酸肥料的品类与功能都得到了很大地丰富。
海藻酸是一个大家族,能够按照原料、加工工艺、形态和功能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种类各有其特点与功能,各种因素互相影响,造就了不同的海藻酸产品。
佳田化学(中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江海向笔者介绍,使用不同原料生产出来的海藻肥的功能差距很大。譬如北欧高纬度寒冷海域的泡叶藻,因为生长的环境更加复杂,制作成原浆或肥料之后,表现出来的抗逆和调土功能也更好。一般来说,南非的原料以促进细胞分裂见长,北欧的则主打抗逆。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我国的种植业面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缓冲性变差、保水保肥功能降低、酸碱不平衡等问题,并且在国家减肥增效的政策指引下,特肥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作为其中的重要品类之一,海藻酸具有改良土壤、调理作物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提高肥效、降低环境污染和农残、提质增产等效果,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
据中经产业信息研究网数据,2017 年,我国海藻肥行业市场需求为 111.91万吨,到 2021 年已增长至 151.26 万吨。根据预测,2025 年,中国海藻酸肥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 240 万吨,在近 10 年间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
在市场规模方面,根据相关调研机构数据,2023 年全球海藻酸肥料市场规模约为 15.3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有望达到 35 亿—40 亿美元。
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不同的统计口径下,市场规模的数据有着很大的差异,也有机构给出了中国海藻肥规模 2021 年就超过百亿的数据。这样的差异,也侧面反映了在快速发展之下行业面临的乱象与阵痛。
江海表示,海藻酸肥料具体的市场需求量、市场规模是很难界定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确切的数据了。但整体来看,海藻酸肥料市场容量巨大是无需质疑的,“甚至会超过氨基酸”,江海这样认为。
麦克斯集团董事长张斌也提出,中国是海藻酸肥料的消费大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生产与出口国,随着行业发展,格局也将从过去的“同质化”逐渐向“差异化 + 功能化”演进。
2014 年以后,原本以“含海藻酸水溶肥”为通用名的海藻肥被归入“有机水溶肥料”,由于官方渠道没有海藻肥的专属品类,市面上有多少登记证与产品也就无从查证。目前市场的主流说法是——我国有海藻肥生产企业 300 家以上,标称“海藻肥”的产品超过 500 个。
即使我国有超过 300 家生产企业,但受限于海藻酸生产研发的高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要求(活性成分提取技术门槛高,酶解工艺成本高),其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有自有原料和完整生产链条的企业也仅有几十家。
因此,说中国海藻肥的未来会是“强者的游戏”也不为过,其中,又以青岛海大、青岛藻源、开门子、北京雷力、上海芳甸、海鲸灵、麦克斯、澳大利亚思索国际等企业为“领航员”,无论是品牌认知力还是产品力,都得到了较高的市场认可。
标准“迟到”,市场“混战”
海藻肥在国内已经走过了 20 余年的发展历程,但与之相反,海藻肥的管理标准目前还是缺失的状态。
2017 年 4 月 1 日,由恩宝和开门子等企业参与起草的《海藻酸类肥料》和《含海藻酸尿素》两份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海藻酸肥料市场才告别了无标准可依的时代。2025 年 3 月,由北京雷力牵头的《含海藻酸水溶肥料》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含海藻酸水溶肥料的产品质量做出了一定规范,也可以作为此类产品质量仲裁和评定的依据,是海藻肥品类良性发展的重要一步。
然而,虽然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先后出台,但标准缺失、溯源混乱仍然是品类发展最主要的痛点。到目前为止,海藻酸肥料仅有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缺乏国家统一标准。
此外,国内对海藻肥的检测标准也存在漏洞。江海提出,海藻酸肥料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以海藻酸的含量来定义划分的,但是海藻肥的检测标准是氮元素,这就造成了其中的一些漏洞,譬如一些劣质原料通过工艺的调整,就能够通过检测。
张斌也表示,目前市面上产品海藻酸含量表述不一,甚至有些企业以颜色、气味、黏稠度等感官指标代替有效成分检测,原料来源也不透明,行业缺乏有效的溯源机制。
持续攀升的热度遇上标准缺失,自然就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青岛藻源植物营养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肥料是一个准入门槛比较低的行业,海藻酸肥料的竞争秩序也比较混乱,很多中小企业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导致市场端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时有发生。
其实,即便是行业规范、标准清晰,海藻肥也难逃“混战”格局——因为市场需要,并且有利可图,就像海大生物董事长单俊伟形容的,海藻肥行业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行业。能在其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也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
应用表现仍需精进
在渠道端,海藻肥是一款让人“又爱又恨”的产品 :爱的是它功效突出、利润可观,恨的是推广销售难。
实际上,即使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仍有部分种植户对海藻肥认知不清晰,甚至没有接触过海藻肥,为产品推广造成了很大障碍。即使接触过、使用过海藻肥的用户,也仍然对这一品类充满怀疑。
海藻肥该如何推广应用,已经成了困扰行业发展的大难题。
从理论和实验数据上来看,海藻酸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土壤调理、抗逆增产、减肥增效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但在这些功效背后,一大痛点就是应用表现不够明确。
开门子的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海藻酸肥料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可能因为作物、土壤等因素的差别产生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很多专业的指导培训。张斌也提出,当下市场上大多海藻酸产品仍然停留在“泛功效”宣传阶段,缺少基于作物生理需求、阶段特性、环境因子的精准功能定位。
就像笔者在云南市场走访调研中了解的一样,现在许多特肥在推广应用端出了问题,“万金油”式的推广对特肥的发展有弊无利,海藻酸品类也是一样。不同的原料功效不同,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原料,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也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作物上,使用的阶段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此,海藻酸品类想要真正推向市场,让种植户看到它的价值,还是要沉下来做专业的服务,在应用端不断精进,让海藻肥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数据上。
例如张斌表示,麦克斯正在加大推广系统建设,以“试验 + 示范 + 观摩”为核心策略,形成从效果验证到市场成交的闭环推广模式,在多个核心农业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 ;思索国际也在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功效验证和田间实验等系统工作 ;开门子则继续通过服务深耕来巩固头部地位……
特肥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类,而是要与其他品类进行结合,更好地帮助种植户与服务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海藻肥也是如此。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海藻肥市场也在不断进化,当下的主流做法是,将海藻精制后作为生物刺激素,添加到传统肥料中,或是与氨基酸、腐殖酸、微生物菌剂、中微量元素等物质进行结合,更好地发挥海藻的功能。这样的做法,也能不断拓展海藻肥的应用场景与市场规模,是大多数企业都在走的路径。
澳大利亚思索国际市场总监贺凯介绍,思索国际未来在农业应用端将加强海藻酸肥料产品的开发,譬如与氮磷钾肥料结合的复合型肥料。
海大生物的特肥之“芯”SEAD - 30 功能因子,是海大生物三大核心增效产品中的关键一员,属于新一代生物刺激剂产品,即适用于复合肥、水溶肥的添加,也能在农药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产品的优化,海藻肥的适用对象也已经从高端经济作物拓展到大田作物,譬如水稻、小麦、花生等。
可以看出,在各大头部企业的努力下,海藻肥的发展道路已经越走越宽。
除了应用场景的拓展,研发技术也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个外来品类,在发展初期,进口与国产的海藻肥的品质与效果还存在很大差异,即使现在,市场上也仍有进口更好的声音。要打破市场偏见和推广难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
开门子、海大、藻源、恩宝等市场主流企业,都在依托各自的研发平台加强研发力度,或是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或是与国际企业加强沟通,抑或在田间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改进,来提高产品的活性与兼容性,使产品更加适配市场需求。
来源:农资与市场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