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有很多优秀者,但却很少有能扛得了事儿的人。”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作家余华说:
“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有很多优秀者,但却很少有能扛得了事儿的人。”
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身边的人,包括咱们自己,都不太能扛事。
生活中,碰上机遇或是挑战,先想着“躲”,再碰上点麻烦,就更焦虑。
大人况且如此,孩子们往往就更脆弱。
我有时候想,到底把孩子养成什么样,算对得起他。
给他很多钱?送他进名校?好像都不是。
给孩子一颗坚韧的心,赋予他直面风雨的勇气,才是真的爱他。
具体来说,就是在最细微的日常,做好这5点。
提高容错率,孩子犯点错没什么
武志红老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实习生小丹,刚工作不久,就患上了焦虑症。
细细询问后,发现小丹并没遇到什么大事,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
今天同事提了点意见,明天主管派来份任务,诸如此类。
但小凡的第一反应都是“完蛋了,我可别出错”。
而为了避免出错,最好的办法就是“啥也不干”。
所以,团队的大事小情,她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她为什么那么“怕”呢?
问题根源,还在她的家庭教育上。
打小起,父母就不允许她犯错,否则会上纲上线地猛批。
久而久之,她啥也不敢干,干点事就紧张。
心理学上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被看见。
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害怕“被看见”,总想做个不起眼的人。
在他们的认知里,被看见的,就是被审视、被挑剔。
而这一根深蒂固的偏见,大都源自小时候的严厉管教。
那些不允许犯错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都会:回避错误、过度自省、畏惧权威。
而唯唯诺诺的印象一旦种下,再想争取什么就难了。
所以家长们,孩子小的时候,犯点错,走点弯路,没什么的。
包容下来,告诉他们人生的容错率是很高的,不必束手束脚。
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一切都是对人生的体验。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养出“当仁不让”的小孩。
少操点心,孩子有他的“能量模式”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碰上什么事,你明明想迎上去,解决它。
但就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心力跟不上。
而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的能量早被一件件琐事耗光了。
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也常见。
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有闯劲,真不是他懒惰、胆小。
或许和咱们一样,是能量被分散,精气神无法聚焦的缘故。
就比如,吃喝拉撒上,你不停地叮嘱;学习上,你不停地施压。
就比如,孩子出个门,见个朋友,你都跟在后面啰嗦个没完……
别看这些事不值一提,怕就怕积少成多,压制住孩子的生命力。
美国心灵导师迈克尔•辛格,提出过一个“心脉阻塞”的概念。
他观察到,那些胆小怕事的小孩,大都心脉不畅,能量发挥不出来。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心里的事太多。
中医上也说“不通则痛”,心脉被琐事堵住,整个人就看上去很蔫。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孩子,从早上吃饭就被妈妈一个劲地嘱咐:多吃点,多喝水,别胡闹;
再到一整天下来,被管着,不让干这不让干那,被各种纠正、建议、安排。
他心里就会埋下一个个小疙瘩,又烦又无可奈何。
时间久了,他的生命力被压制,便没什么内驱力了。
若想孩子能扛事,我们先得保护好他的能量。
平常少说少管,孩子心脉通了,勇气也就有了。
让娃吃点苦,养成“反脆弱体质”
教育学者付立平发现:
面对困境时,有的孩子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思考解决方案;但有的孩子就是一蹶不振或垂头丧气。
比如做题时,一遇到难题就不愿动笔;学才艺时,最开始热情满满,但不久就搁置一边;玩游戏时,一旦输了,就会难过大哭或拒不认账……
孩子每次遇到一点困难就想要逃避,对于那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新活动,更是直接宣告放弃。
这一切,其实是逆商低的表现。
那怎么解决呢?
付立平老师给出了培养孩子“逆商”的两个方法:
第一,给予孩子好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成就感和愉悦感。
站在孩子身后,告诉他,你大胆往前走,这是安全感;
做一件事,无论得失,都积累了经验,这是成就感;
教孩子专注做事,感受心流体验,这是做事的愉悦感。
第二,通过ABC理论,改变孩子看问题的视角。
以考试为例:
A代表不好的事情:考试完毕,错题很多。
B代表想法:“我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其他人了”,或“原来我有这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幸亏这次考试发现了。”
C代表后果:“我不想面对现实”,或“我要努力复习巩固”。
我们要帮孩子在B这个环节,启动积极思维,而后影响C这个结果。
没有人生下来就自带盔甲,稳定的内核与坚韧的风骨,更在后天养成。
狠心一点,让“事”教教孩子
日本作家高桥敷先生,在书中描述了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在秘鲁讲学时,他与一对美国夫妇做邻居。
一天,美国夫妇的12岁儿子踢足球,把高桥敷家的门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买了一块玻璃,独自一人到高桥敷家认错,并请求原谅。
高桥敷见孩子既诚恳又有礼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顿饭,并送给他一包糖果。
可是第三天,美国夫妇领着孩子上门还了糖果。
高桥敷十分不解,美国夫妇则认真地告诉他: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不能受到任何奖励。
他们还说,买玻璃的钱是男孩子自己的零花钱。
即使不够,父母也不会代他赔偿,可以先借给他,然后通过打零工挣钱还给父母。
之所以这样做,是让孩子从小就要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
这一点,对孩子将来顺利进入社会,至关重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过: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及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回应。”
对孩子,我们要狠心一点,舍得让他担责。
人教人,教不会的,但事教人,一次就行。
别在孩子这里“护短”,适当让他扛点事,没什么坏处。
不吝啬爱,永远做孩子的后盾
一期《汉声》杂志的采访中,画家蔡志忠问杂志发行人吴美云:
“爱的作用是什么?”
吴美云说: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觉得安全,才会放心地跨出步子,跌倒了也不怕受伤!”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永远支持。
当一个孩子深知有父母撑腰,他才能舒展自己的翅膀,勇敢地飞出去。
一个人的底气,在人生之初,只有从父母那里得来。
父母的鼓励、支持、喝彩、兜底,是一个孩子敢做事能扛事的精神支撑。
心理学上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与世界的关系。
当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倚靠,又如何去相信世界,拥抱美好呢。
所以,我们要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让他无论何时都有“家”这条退路。
也就是说,父母扛住了孩子的事,孩子才能扛住所有事。
写在最后
曾有人问DeepSeek:普通家庭,能给孩子的托举是什么?
DeepSeek回答:风筝飞得最高的秘密,从来不是绳索的牵引,而是风与翅膀的共舞。
我理解的是,孩子是否有出息,不在我们,而在于他自己。
他有本事、有担当、能扛事、能负责,他就走得远飞得高。
而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有本事、有担当、能扛事、能负责”。
我们不必成为孩子人生的承重墙,但要恰到好处地成为他们的支点。
当孩子犯错时,告诉他“没关系,再试一次”;
当他干大事时,主动退后,别用琐事消耗他;
当他受挫时,提醒他换个角度看,失败也是礼物;
当他惹祸时,就推他出去认错,处理问题……
当他焦虑、迷茫、担忧、恐惧时,握着他的手说:
“别怕,爸妈一直都在。”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养出能扛事的孩子,只是时间问题。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