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瞬间点燃外媒评论区,对美、欧、日三方进口的共聚聚甲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最高税率高达74.9%即刻实施。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瞬间点燃外媒评论区,对美、欧、日三方进口的共聚聚甲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最高税率高达74.9%即刻实施。
这可不是个普通的征税行为,它就像是一颗精准发射出去的信号弹。
中美刚刚公布了联合声明,就在一周前彼此降低了关税,好多人都觉得风波已经过去了,可没想到中国忽然使出了“反手一击”。
商务部发文
这次的反倾销税,最抢眼的当然是对美国企业开出的74.9%“满格罚单”,没留一点情面,直截了当,像是在说:“你想打?我也不怕。”
但如果只看到这就掉坑里了,日本的税率在25%到35%之间;欧盟有些企业,将税率降低了。
比如巴斯夫因为“配合调查”这一情况,成功地得到了“温和对待”,再瞧瞧美国杜邦始终很顽固,直接承担了全部税率。
这可不是仅仅“一视同仁”那般容易,而是将“分级惩戒”与“留门合作”融合起来运用的一套组合方式,准确无误乃是这次反制行动的关键要点。
出口港口
更厉害的是选的那个产品——共聚聚甲醛,可不是随随便便挑选的。
它既不是那种很出名的网红商品,也不是农产品,而是属于高端的工程塑料,在汽车、电子、精密器件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024年的时候中国的进口量达到了42万吨,而美欧日加起来所占的比例高达78%。这就表明这一下子切下去,切掉的可是对方“高附加值”的关键重要部位。
时间点也卡得刚刚好,一方面WTO规定的12个月调查期刚结束;另一方面美国一个月前刚把单边加税拉到了41%,中国这边正好“对冲”;
再加上中美刚在日内瓦“谈笑风生”完这波操作就像是——“你敬我一尺,我反手一丈。”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的反应最为强烈,商务部直接站出来指责中国“破坏了谈判氛围”,可话刚说完特斯拉就悄悄地递交了豁免申请,称车载塑料部件过度依赖从中国进口,能不能给个“特殊待遇”?
这就很现实了,嘴上说“坚决对抗”,心里想“能不能通融”。
欧盟那里一方面冯德莱恩大声说着:“我们得研究研究能不能往WTO上靠近靠近”;另一方面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急忙出来“调解调解”:“我们乐意商量商量,可别真闹起来。”
大众汽车已经着手调整供应链了,怕得不轻。毕竟欧洲厂商,谁不靠中国市场?
日本挺有意思的经济产业省专门组建了特别工作组,丰田、索尼、三菱化学这些企业连夜召开会议,开始思考该怎么去应对。
三菱更是干脆地宣布,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马来西亚,就先先躲一躲。
WTO在这件事上这次的表现比之前更“中立”了,总干事伊维拉讲话比较婉转他讲:“期望各方能管控好自己的行为”。
不过紧接着又认可:中国的操作依据程序来看确实没毛病,是符合《反倾销协定》第5.8条规定的。
在日内瓦的多边会议当中,46个参与会议的国家都支持对多边机制进行维护,这就意味着他们默认了:中国所走的这步棋,既符合规定又符合当下的时机。
日内瓦会议
消息一出国内市场立马反应,聚甲醛价格在一日之内上升了12%,像金发科技、云天化这样相关的企业直接就封涨停板了。
欧洲那儿可倒霉慕尼黑的那个宝马工厂,有一部分生产线都给停了,原因那是相当简单,就是缺料呗。
韩国的LG化学以及沙特的SABIC也都快速地行动起来,接连宣布了扩大生产的计划,它们都希望能借着这个时机多获取一些市场份额。
不过在短期内,市场上供应比需求少的情况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中国自己这边也一直在做事,像中国石化就开始搞24万吨每年的新产能建设,估计到2026年就能投入生产。按照这样的进展速度,达到65%的自给率那是很快就能实现的事儿。
而在资本市场美国陶氏化学直接下调了盈利预期;日本宝理塑料预计会损失中国30%的市场份额;欧盟化工股指数,一个交易日就跌了5.3%。
这可不是随便弄弄,而是在产业链这个层面上发生的“结构震动”。
石油开采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打这种“技术反击战”。
2013年的那个中欧光伏大战,欧盟一开始打算给中国的光伏产品加税,没想到中国反过来对多晶硅进口进行了制裁,最后欧盟不得不撤回了制裁,他们一共损失了180亿欧元。
2024年中国针对欧洲的电动车采取了反制措施,这使得特斯拉在柏林的工厂成本急剧上升,从而间接地促使欧盟对《净零工业法案》进行了修改。
但这次不一样以前中国一般在“农产品”或者“低端制造”这类领域采取行动;可这次却径直打入了美日的技术防护区域。
这等于告诉世界:“别再以为中国只敢打‘可替代品’。今天这一刀,是冲着核心技术’去的。”
这也是一次“对西方舆论的反击”:所谓“中国不敢碰高端产业”的叙事从今天起,不成立了。
当全球贸易体系被单边主义撕扯得七零八落,中国用一纸74.9%的关税通知书,划出了一道红线——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重申规则存在的意义。
差异化税率,不是懦弱,而是克制;同步对美欧日出手,不是冲动,而是布局。
这场聚甲醛的关税战,打响的不仅仅是产业之间的争夺,更是对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不是谁声音大谁就可以改写规则,而是谁更懂得运用规则谁就能引领未来。
你怎么看?中国这一次是不是把“反制”做成了“范本”?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老魏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