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5月父亲所属部队由青海高原的海南共和县移防天山脚下的吐鲁番、达坂城一带,肩负守护从甘肃柳园到乌鲁木齐的铁路隧道和大桥的任务。在当年比较艰苦的环境里,官兵们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精神,坚持与恶劣的天气斗、与疯狂的风沙斗、与夏热冬寒斗、与无边的孤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守护和奋战在边疆一线最可爱的人及他们的家人们!*
1969年5月父亲所属部队由青海高原的海南共和县移防天山脚下的吐鲁番、达坂城一带,肩负守护从甘肃柳园到乌鲁木齐的铁路隧道和大桥的任务。在当年比较艰苦的环境里,官兵们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精神,坚持与恶劣的天气斗、与疯狂的风沙斗、与夏热冬寒斗、与无边的孤寂斗。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确保了“咽喉要地”的绝对安全,也给自己谱写了人生光辉的篇章。
铁路大桥的卫士
70年代前后,坐火车进疆,必须经沿祁连山的甘新铁路,铁路上有唯一的东、西红柳河、煤窑沟铁路三座大桥。这三座大桥气势磅礡、高大壮观,分别座落甘肃柳园尾亚地区和吐鲁番地区。东红柳河铁路大桥在甘新交界的戈壁滩上,西红柳、煤窑沟铁路大桥在天山脚下千佛洞附近。三座大桥是1959年建成,其经济、政治意义巨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部一分队年轻的战士们分别驻守在这三座大桥上,肩负着保卫大桥绝对安全的艰巨任务。
父亲在柳园段得火车头上留影
1970年在火热的夏天,父亲同20多岁,高大勃发的参谋李连生到东红柳河驻守的分队蹲点,亲自经受了战士们在人烟稀少的戈壁上和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的艰苦生活。分队官兵住在桥东山坡上简易的砖房内,窄小的房间,简陋的营具,夏闷、冬寒,四周荒凉连一棵树都没有。在早晚温差大,无电、缺水、孤独的环境中,英姿勃发、虎气生生的战士们,坚忍不拔、勇于坚守,忘我的奉献着自己。
东红柳河大桥地理复杂,沙尘多、风力大,沉寂、荒莽是最艰苦的一个守护点。官兵们生活很单调,每周能吃到一些青菜、吃上一两鮮肉,一两个月能看到家乡亲人的一封来信,能看到一次小电影,都觉得是一种幸福。
这里都是十八九岁的战士,个个虎气生生、纯真无邪。一次我同战士聊天,他们都自豪地说,能穿上军装,戴上红领章、五角星,扛了枪、站了岗,都感到骄傲。说自己吃点苦,换来是大家的甜。几位刚入伍的新兵还亲热的告诉父亲,父母、亲人让他当好兵,不要想家,保家卫国重要,要严守军纪、多奉献。一些老兵在队里两三年了,没有回过家,很安心守边,把思乡、念亲之情都深深埋在心窝里,把爱和情散在保卫祖国的大地上,而无私奉献着自己,让我敬服。
西红柳河铁路大桥和煤窑沟铁路大桥,由另外小分队驻守,这两座大桥在吐鲁番地区以北,气候多变、狂风很多,生活很艰苦,周日都在宿舍里外闲聊,或趴在床边学习,写日记。单调和艰辛,都有不同的寂寞感。
1972年中秋,父亲在煤窑沟小分队,和战士们一起过中秋节,分队发的月饼有的战士都舍不得吃。这天晚饭大家蹲在地上,各班围成一圈小会餐,吃上了一点鲜肉、瓜果,个个喜笑颜开都高兴不已。夜里父亲睡在战士床上,盖着战士的被子,和年轻战士们一起,父亲也觉得回味到自己初当兵的生活,也觉得年轻了,更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守护点住房不远,有一条溪沟,沟旁两边有树有水,在炎热的夏天,避暑比较舒适,但战士都不能随便去,表现了遵守纪律的高度自觉性。
一天清晨,一只老鼠突然掉在伙房刚煮好的玉米粥里,炊事班班长请示分队领导咋办,这锅粥是倒是吃,指导员张发善难以判定。那时粮食仍定量,为了不浪费,仍瞒着战士,都喝了这锅玉米粥。2015年4月,老战友相聚中父亲和张指导员还谈到此事,觉得那时也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天山铁路隧道的守护者
天山铁路隧道在天山脚下的半山上,原先都是单线来往列车都要错开通行,从天山后沟到达坂城,长约4.45公里,共有12座隧道,统称天山隧道群。其中三座长达0.5到1.2公里的隧道由父亲部队二分队驻守在隧道之间。
达坂城环境恶劣,隧道之间一年中六级以上风灾超过250天,也被称为“中国风谷”。隧道之间的黑色山崖上到处是风蚀洞,给人一种静寂洪荒之感。夏季淡热难耐、冬季寒冷缺暖,战士们不怕艰险、困苦,长年守护在这里,奉献出青春,保卫了安全。
父亲多次到达坂城,穿隧道、挨着道壁走黑路,同指导员徐振全和分队干部一起体验了战士的守护生活。该分队二号点驻守在一座1.2公里长隧道外与一个隧道相隔仅有几十米的两山之间,战士每天看不到东升的红日和西下的夕阳。只有中午见到阳光亮丽的一两个小时,天阴时总是黑蒙蒙的;战士们长年在此训练、执勤、站岗,通宵达旦坚守在这里,很是艰苦。一次寒冷的冬天父亲到三号点,出了隧道遇到狂风,不能行走,站着就会把人吹倒。父亲始终背向大风,坚持五六百米到了驻守点,到伙房见战士正在洗切冻白菜和萝卜,准备加粉条熬烩菜,当天父亲也有点饿,看到热呼呼的菜就觉得很香,在同战士一起吃了这顿晚餐时感觉很幸福。
达坂城二分队为了节约开支、改善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在附近和白杨沟开荒种菜解决了吃菜困难。为能让战士们逢节过年吃到鲜肉,各守护点都养了猪,哪头长的快、长的肥先杀哪头,由司务长负责平分送往各守护点。先杀猪的守护点,除平分的肉外,能多吃一个十几斤猪头的优惠。有的守护点还养了些小鸡,因无法圈养,小鸡乱跑,还被列车压死多只,战士们都非常心疼。
驻守达坂城天山铁路隧道,之所以苦,是人烟稀少,山高行走不便,风多且又大,生活单调,文化生活奇缺,有时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寂寞感。但我们的官兵有一棵赤诚的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铁路职工爱军的精神,在生活上的经常给予关怀。铁路职工称驻守的战士是一支不愧为忠贞不渝、刚毅不屈的人民战士。这是他们的骄傲,这更是他们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
喜逢当年驻守的战友
1973年秋,父亲调离这个部队到南彊塔里木工作,44年了再没见过他们。2017年的“八一建军节”有幸在乌鲁木齐与当年守护铁路大桥和隧道的部分官兵相会,他们都已是六七十岁的爷爷了,如今知名却不敢相认。当年在最艰苦的东红柳河分队排长郭顺义、守护达坂城隧道棑长唐顺昌,及指导员徐振全,副连长李含昇等三十多位战友相见,让父亲激动万分,甚至眼睛都湿润了,大家回往过去,喜谈今日,真是热泪盈眶,高兴得不能自已。一些仍骨架结实、精神矍铄的老战士他们相见时那股亲切、热情的相拥场面真让人感动。
战友们与父亲攀谈
战友们热情与父亲握手
战友们在乌鲁木齐火车站接待父亲时
部分战友在212部队旧址前合影
当年守桥分队长张贵武,指导员张发善等战友和父亲曾在西安相见。同他们一起回想守护的往事,都有一段个人艰辛和幸福的回忆。如今都年老了,健康的生活着,更觉今日美好,也充满一种满足和幸福感。
212部队战友聚会合影
40多年了,如今进疆的铁路大桥,旧的隧道已不复存在,更坚固、雄伟的铁路大桥和隧道己经建起,也让我们当年守护的官兵们高兴万分,齐声称赞祖国的建设,繁荣昌盛的今天。
来源:嘟嘟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