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12)长篇纪实散文《父母时代》第七章:寻根路上(5)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07:08 3

摘要:落叶叩问泥土的方向,恰是新芽仰望的故乡。每个脚印都是根系生长的年轮,每一步后退都在丈量前路的光。

(长篇连载12)长篇纪实散文《父母时代》

之第七章:寻根路上(5)

第七章:寻根路上

(之五)

落叶叩问泥土的方向,恰是新芽仰望的故乡。每个脚印都是根系生长的年轮,每一步后退都在丈量前路的光。

在时光的小径徘徊,

寻根的脚步不能停歇。

心向那遥远的源头,

追溯家族的温暖脉络。

岁月长河中往事悠悠,

祖辈的身影在记忆中驻守。

寻根路上,灵魂不再漂泊,

血脉的力量,永在心头。

这几天头痛欲裂,多次往返于重庆图书馆,专心于族谱研究,在有关的《史志》中跋涉,在浩瀚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可能是用脑过度。

光看书,不行,得走现场,得去实地,最美的风景在脚下,最真的情感在心里。

于是,我寻根平陆,瞻仰延安;寻脉怀化,朝拜韶山。

NO5,再见遵义

4月2日,“而今川黔从头越”大型全融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遵义车务段举行。

为什么选择遵义?懂的都懂!

一周以前,中心又一次召开采访研讨会,叫我写诗助兴。去年,毛主席诞辰131周年之际,我用131篇文章、131万字,献给毛主席诞辰131周年。可不要小看这131万字,她可是我6年心血在结晶。作为毛主席的“迷粉”,深入研究毛主席,背诵毛主席132首诗词,自然对他遵义会议之前创作的这首词耳熟能详——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想到延安,想到韶山,想到遵义,想到娄山关战役,想到川黔铁路,灵魂迸发,几分钟,《忆秦娥•预祝川黔铁路采访取得圆满成功》脱颖而出——

铁龙越,

乌江劈浪千岩裂。

千岩裂,

娄山雁过,

汽笛惊月。

当年凿隧埋霜雪,

今朝复线追星晔。

追星晔,椽笔起处,

钢轨续写。

注:

1. 模仿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铁龙,借指火车,呼应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意象。

2. 乌江劈浪:化用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典故,暗喻铁路建设者征服天堑。

3. 娄山雁过:暗嵌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词意,雁阵象征建设者队伍。

4. 凿隧埋霜雪:指1950年代建设者用钢钎对抗喀斯特地貌的艰辛,凉风垭隧道建设曾牺牲数十人。

5. 复线追星晔:喻指电气化改造后的列车如流星赶月,綦江段复线工程使运力提升300%。

6. 椽笔:借苏轼“大手笔”之意,喻采访团将续写新时代钢轨上的史诗。

见缝插针,再见遵义。多次来遵义,每次各不同。

穿过遵义老城巷口的晨雾,那幢青灰小楼突然撞进视线。门楣上的黑匾金字在薄雾里泛着微光,像未拭净的旧铜镜。檐角垂着几串红灯笼,风过时轻轻摇晃,恍惚是当年红军战士草鞋扬起的尘。

木楼梯的吱呀声在空廊里荡开。二楼会议室仍保留着1935年正月的模样:八仙桌蒙着白布,长条凳规矩地列着,墙上挂钟的铜摆早已锈蚀。讲解员说这是复制品,真正的座钟在转移途中摔碎了齿轮。我望着停驻在三点十分的指针,忽然觉得时间在这里裂成了两截——左边是千钧一发的抉择,右边是永不停歇的洪流。

玻璃柜里的煤油灯盏残留着焦痕。当年会议持续三天三夜,这些灯火该是舔舐过多少紧蹙的眉峰?雨水突然敲打窗棂,檐角垂落的雨帘中,我仿佛看见马灯摇晃的光斑穿透八十余年,落在今日游客的智能手机屏幕上。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面孔,是否也曾在某个雨夜推开这扇木窗,望向苍茫群山?

展厅尽头立着棵老银杏。讲解员说它见过会址从黔军私邸变成革命圣地,又变成红色地标。金黄的扇形叶扑簌簌落满石阶,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弯腰拾捡,说要夹在日记本里。他们嬉笑着跑过朱漆剥落的廊柱,柱础上的弹痕像沉默的句点。

离开时雨已停歇。阳光斜斜切过会址灰墙,把“转折”二字拓印在湿润的青石板上。转角卖糍粑的老妪揭开木甑,白汽腾空而起,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的分界。

其实,我知道,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一点没错。但毛主席真正“控盘”,要算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后来在党的七大上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这次全会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因而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离开会址,感慨良多,情不自禁地写诗明志。

之一,《谒遵义会议会址作七律》

危楼深锁旧烟尘,铁画银钩认未真。

残灯曾照眉峰蹙,断壁犹弹弹雨痕。

帷幄星移三夜火,乾坤斗转一窗春。

莫惊廊下纷纷叶,犹带霜天剑气真。

注:我的仿写创作思路是捕捉历史现场的细节与精神共振。通过“残灯”与“弹痕”的实景勾连峥嵘岁月,“三夜火”对应会议持续天数,“一窗春”暗喻历史转折。尾联以银杏叶作结,既呼应会址真实存在的古树,又让剑气化入秋声,赋予红色记忆以永恒的生命力。

之二,《访遵义会议旧址作五律》

苔侵旧阶冷,雾散晓钟新。

烛泪凝兵策,窗棱刻弹尘。

危楼星易柄,深巷日回轮。

银杏纷飞处,青衿拾岁痕。

之三,《观遵义会址》

圣地寻遗迹,遵城忆昔年。

筹谋惊暗夜,决策挽狂澜。

伟绩千秋颂,英名四海传。

会堂凝正气,敬意永心间。

之四,《赞遵义会址》

遵义光芒耀,旧址忆嵘峥。

决策开新局,英魂铸伟程。

红旗飘圣地,壮志刻碑铭。

伟业传千古,精神永继赓。

之五,《颂遵义旧址》

遵义留痕处,精神永世存。

会堂谋远略,烽火定乾坤。

岁月铭功业,山川颂党恩。

光辉昭日月,旧址耀昆仑。

之六,《咏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城中址,当年定运程。

明灯驱暗夜,妙策引光明。

伟业千秋载,英名万代荣。

旧痕含壮志,敬意自心生。

(未完待续)#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大道巴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