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忆:成长记录袋——贺文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07:00 1

摘要:值此2025年温州市第四中学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以垂丝海棠见证的旧廊为卷,将三尺讲台镌刻的星霜作序。自1925至今,藤蔓攀过十二万个月升日落,那些晨光中执卷的身影曾点燃求知星火,暮色里批注的红痕仍在续写育人长歌,廊前青砖铭刻着少年的奔跑足迹,粉笔灰里沉淀着师者与

推荐:贺文璞

百年校庆|校友回忆

值此2025年温州市第四中学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以垂丝海棠见证的旧廊为卷,将三尺讲台镌刻的星霜作序。自1925至今,藤蔓攀过十二万个月升日落,那些晨光中执卷的身影曾点燃求知星火,暮色里批注的红痕仍在续写育人长歌,廊前青砖铭刻着少年的奔跑足迹,粉笔灰里沉淀着师者与四中共生的年轮。百年校史并非泛黄纸页,而是代代师生以梦想与期盼书写的鲜活叙事——此刻邀您共启时光锦匣,聆听青丝与白发的教育诗篇,见证每个四中人共同镌刻的百年星辰。

贺文璞

高等教育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硕士、温州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专家

贺文璞,高等教育学者,温州四中(外国语)2004届5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硕士,从事高等教育、产业经济、就业发展等领域研究十余年,温州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同时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校外导师,杭州学军中学生涯导师,温州瓯海中学顾问,CCTV央视一套《青年中国说》演讲嘉宾,出版有《新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决胜新高考》《瞄准就业填志愿》著作,多个省级课题和期刊论文发表。

在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杭州学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温州中学、瑞安中学、瓯海中学、平阳中学、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南浦实验中学、鳌江中学、文成中学、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等校累计开展过数百场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在世界温州人家园、鹿城团区委、瑞安团区委、瓯海区府办、瓯海区图书馆等地累计举办上百场公益社会讲座。

成长记录袋

校友回忆

2004届校友 贺文璞

成长记录袋

近日收到蒋为坚老师的邀请,让我写一篇回忆四中的校庆文章。不同于我的高中三年所见的千姿百态,初中三年唯有一个灰暗的色调:学习。每一天都沉寂在学习里:清晨朦胧中听着英语磁带起床,上学路上在车里拿着书朗读和背诵,每天中午在英语小教室背英语纠音,下午课后是奥数竞赛班辅导,晚饭后立马开始晚自习,晚自习回家后继续在台灯下刷题到半夜,周末则赶场式的充斥着各学科补习班……

而身边人谈论的都是学习,一切都在冲着考试和成绩去,同学对我疏离和冷漠貌似都取决于我的学习成绩。少有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在那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也鲜有校内外的各式各样社交活动。似乎这就是本应当五彩斑斓豆蔻年华的沉重全部。

这也是导致我四中(外国语)毕业后近20年来很少回忆那段岁月,如行色匆匆的路人般浮光掠影,随风而逝却不带去一丝涟漪,每每论及也只是平淡无味,并无内容可嚼可品可感可叹。直到我在老宅的木书架上发现了“成长记录袋”,瞬间打开了一段静谧而细腻的时光逆旅……

思绪回到了2004年的初秋。尤记得刚升入初中时全市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理念,“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段首先在名字上进行了变更: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所以踏入七年级的教室少了些违和感,与其说是从小学升入了一所完全不同的初中,倒不如说是六年级过完暑假后换到了七年级的新教室。

七年级的第一天学校就为每位同学发了这样一个绿色的隔层塑料文件夹,还有一个一时令人捉摸不透的名字“成长记录袋”,乍一听带着些许潘多拉魔盒的玄幻。咋以为是用来分门别类整理各科试卷的,毕竟是开学第一课,“必先利其器”,发了课本后便是发教辅。可时任班主任汤亦纯老师却告诉大家,“成长记录袋”装入的都是日常学习考试以外的东西,值得自己纪念的标志,或者各类荣誉奖项,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想法去丰富和记录自身的成长。

“成长记录袋”的外观交给同学自己来DIY,自己来设计出专属本人的“成长记录袋”LOGO。包内的目录分类也是每人自己来做,分门别类地给自己设置不同的目标。我编码了综合类、学习类、科技类、文学类、演讲类、体育类、艺术类、劳动实践类、考级、课外学习这10个门类。用现在教育的话语来说,这就是提前的学业生涯规划,制定综合目标。但是在二十年前校方就有这般超前的教育尝试,现在想来实属不易。

我对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做这样的分类,自然也是带着我的目标和憧憬的。心底也是默默想着我在四中(外国语)这三年应该学到些什么,做到些什么。我小学六年并无任何文艺或体育特长爱好,演讲、辩论、航模等各类登台的比赛更是距离我非常遥远。而我内心也曾试想过能克服怯懦和紧张,登上舞台侃侃而谈张弛有度。此刻眼前的“成长记录袋”恰如一个树洞,可以大胆向里面喊出目标和理想,又不必担心旁人听到后耻笑我的“不知天高地厚”。

“综合类”用来收录“五好学生”“优秀学生”之类的全面嘉奖。我学习上的目标一贯坚定,从小就立志高中一定要考上一中,从未有一中以外的任何一所高中出现让我动摇过目标。那我平时各种大考小考的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学习类”这一栏就用来收入成绩单和日常学习和考试上的荣誉证书。“课外学习”则是留给数学竞赛的,我在六年级时在温州市第一届“数学家摇篮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得奖,认定自己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都要走数学竞赛这条路,也自信自己会在各级比赛中硕果累累,特此准备了专栏用于收录竞赛奖项。

科技类、文学类、演讲类、体育类、艺术类都是我初中前从未接触的东西,我想大胆去尝试:参与小发明小创新活动、参加征文大赛、参加演讲比赛、参加运动会、参加文艺演出……

后来就正式启航了四中(外国语)的学习。这三年六学期的学习情况和心路历程,恰恰也在“成长记录袋”里挖掘出了:

初一上花了较长的时间去适应,加之第一次数学单元考的意外低分,以及新同学关系的不甚融洽,内心更多时候感觉自卑,沉默寡言且郁郁寡欢,曾经自己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如今变的不足挂齿。当时众多学科里最喜欢社会课,陈立钢老师时常对我上课回答问题的“偏门答案”表示赞赏和鼓励,进而期中考后自己的学习的自信逐步重新建立。期末的成绩单上基本都是B,只能说学习情况在当时班级里中不溜秋。

在班主任寄语中提到的“科技节上,你有勇气参加比赛”,及对应了我开学第一天在“成长记录袋”来设定的科技类目标。入读四中(外国语)的第一次科技类比赛叫“鸡蛋撞地球”,既通过自己设计和安装防护配件,将鸡蛋从四楼平台上抛出至一楼,鸡蛋完好为胜。我当时结合课堂内外所学的数学和科学知识,首先用三块硬纸板构成一个立体的三角锥,将鸡蛋置于其内。因为三角形最稳定。之后在三角锥外贴上了几个气球,经模拟测试成功了。

于是胸有成竹走上科技节的比赛现场,结果装置检验没过:根据比赛规则,比赛设备的长宽高不得超过20*20*20cm,可我这几个气球早就超限了。现场无奈,为了参赛只能扎了2个气球缩小体积,然后的比赛结果自然是失败告终。作为全班唯一一位自愿报名参赛了,以及赛前信誓旦旦自己能赢,这一失败结果让自己感觉很“塌台”(丢人),觉得同学都在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可班主任汤亦纯老师的这句“你开动了智慧的体现”让我保持了斗志,也吸取了这次没注意看比赛规则的教训,努力在下一次科技节上赛出成绩。

初二的两个学期和表现似有些许提升,成绩单上放眼望去A更为密集了,总体上稳中求进。然而自己的性格还是一如既往的内向,埋头苦学,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总是独来独往不合群。

在平平稳稳风平浪静的初二这一年,忘不了老师们给我的各种鼓励和自信:语文孙立群老师在《智取生辰纲》课前刻意点我起立默背水浒一百单八将;数学汤亦纯老师鼓励坚定了我的中学数学竞赛必胜信念;英语黄伟丽老师在《走进非洲》课上请我当众用英语说出众多非洲国家名;科学孙健老师一次次耐心为我解答科技节“水火箭”和“生态球”的比赛技巧;社会戴志富老师每每遇到大家回答不上的历史知识都会点我回答来打破课堂僵局……

后来方知老师们的用心良苦,一方面肯定和挖掘我的“最强大脑”,另一方面锻炼我的胆量和沟通能力,并让班里同学能看到我的闪光点,助我更好融入同学之中。

转眼到了初三,竞赛路径和中考路径的双重压力让一直一度迷茫且出现失眠,学习成绩更是进退起伏频繁,整个人的学习状态非常不稳定。平时依旧是内向胆怯话不多,但与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略有改善,互帮互助更显友好,同学们也在老师们的引导下逐步接纳了我。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的体育弱生而言,中考前三个月的坚持体育训练,居然能够得到1000米跑到3分33秒,体育三项全满分的成绩。

初三下时数学竞赛成绩不尽如人意,方才如梦初醒,下定决心一心冲中考。可又赶上那年温州中考改革,考纲与往年变更较大,也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明明知识点我都懂可为什么考分却不高”的持续挫败。窗前书桌台灯下的无数个挑灯夜读的不眠夜,多少次心态炸裂直接撕了考卷,又有多少次疲惫至极后咬咬牙重新振作起来学习……

行百里者半九十,直到初中的最后阶段平心静气,蓄足了劲,胸有成竹地迎接最后的中考。走进中考考场的那两天恍如隔世。当第二天下午最后一门社会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后,内心压着了多年的石头瞬间感觉落下了,结果是否能考上一中在那一刻似乎已不再重要,毕竟也无法改变结果。但是内心又是害怕中考出分的,内心似乎也有征兆结果的惨淡不尽如人意,初中三年的煎熬和苦楚,只不过都是徒劳。所以还是暂时安于中考出分前淡淡的焦灼吧。

“成长记录袋”的“考级”里藏着我初中时独自去报考并自学的两张考级证书:PETS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合格证书、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报考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是因为听说有这个证书就可以在中考前参加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提前校招,报考中小学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省二级是因为听说这个证书能在温州中考加分。虽然当时我希望通过数学竞赛途径进一中的初心从未被撼动过,但自己其实也在通过有限的渠道和机会,了解各大重点高中的招生计划和方式,在那个自己都没有手机的时代,在那个和同学都不怎么说话每天独来独往的年纪。

可是,到我初三那年时,才知道之前所“听说”的证书捷径现在压根就不复存在了。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系统学习了英语二级和计算机知识,还收获了两本证书可以装入“成长记录袋”,虽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对于那年的温州中考并无半分的立竿见影的裨益。但是也隐隐在我内心播下了一颗种子:学业和升学,是可以提前规划的,关键在于要及时准确获取有效信息,以及配合上正确并果断的行动,或许就能智取捷径,实现弯道超车。这个小小的念想,为我之后的生涯埋下了伏笔。

“成长记录袋”里的“劳动实践”栏目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一位风风火火的“任我行”老师。出于对四中的不舍,任老到退休年龄后依旧坚守在四中的工作岗位上,负责政教工作,主抓同学的纪律和卫生,高要求对待,也不免遭到了一些同学的误解。我也是在后来才理解任老师的良苦用心,希望培养我们这一代独生子所缺乏的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当时四中全校也出了德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鼓励同学们在非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在我的“成长记录袋”这一栏目中就翻出了十几张志愿活动证明。不得不说,全国上下现如今方才提出和尝试“劳动教育”,四中早在20年前就已经贯彻普及了这一教育模式。期间对四中学子人格和行为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

“成长记录袋”的“课外学习”栏目里是我在四中(外国语)读初中时,每周日上午雷打不动去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素质提高班学习的经历。初中三年,我除了在每天下午课后和周六上午参加四中(外国语)学校的数学竞赛集训班,周末还参加了温州师范学院的中学数学素质提高班,也是经过了两轮的入学考试方才录取,记得初试时候是在温师院的食堂里进行的,报名参加者众多。该班也是自2003年“温州数学家摇篮工程”启动以来的举措之一,旨在为奥数国赛和省赛选拔输送选手。

温州师范学院的周日数学提升班,每个专题由不同的数学名师来执教。在课堂上先后见识了温师院教务处长张焕镇教授、温师院数学学院院长杨万铨教授、温师院数学学院赵焕光教授、温州市教研员谢树光特级教师、温州中学陆忠权特级教师、温州四中曾小豆特级教师的智慧与风采。现在回首看来,一个周末的补习班居然是清一色的正高级教师亲自执教,这在对于许多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而言都实属罕见了,更别说我们这些初一学生就能享受到这般顶级的学术礼遇。那几年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着实是浓重沾了“温州数学家摇篮工程”的一大笔光。 我也十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每周日早上风雨无阻乘坐近1小时公交车坚持去温师院学习,也因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嘉奖。

很巧的是,初一初二时周日在温师院执教我的曾小豆特级老师,初三在四中(外国语)又成了我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可以说我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都深受曾老师的教诲,在校内数学竞赛班和校外数学提升班,都是我的竞赛教练。惭愧的是我在初三的省市数学竞赛中表现失常,初中三年竞赛努力化作泡影。后来在那年简单的中考中数学得了满分,总算没愧对曾小豆老师对我一路的数学栽培。

“成长记录袋”的“演讲类”栏目记录了我初二时主动报名参加“希望之星”英语口语大赛温州赛区二等奖的记忆。小学暑假时每每守在CCTV9台英语频道观看“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幻想自己是否有朝一日能登上舞台一展才学,可是内心的胆怯又不自禁把自己从这一“大胆”幻想中拉回到了现实。通过四中(外国语)近两年高强度的英语学习,和自己自学备考PETS英语二级的经历,我第一次怀着自信主动报名了演讲类比赛。感谢黄伟丽老师帮我的多次改稿,感谢江友谊老师帮我调整语音语调和发音,感谢孙立群老师教我如何培养台风,最终获得了温州赛区的二等奖。

虽然和幻想里登上央视舞台的全国赛区一等奖选手还相去甚远,但是至少对于我自己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曾经的我是一个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的人。也是在四中(外国语)学习中,我知道了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小时候说话口吃,声音浑浊,在辩论时常被对手压制,被众人嘲笑。为了克服口吃,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面朝大海练习说话;为了克服气短,他一边攀登高山一边朗诵;为了克服耸肩,每次练习演说时他都在双肩上方悬挂两支剑。五十年如一日,德摩斯梯尼终于质变了,变拙为巧、化笨为灵,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演说家。

于是我也相信,只要我在学习、专业、知识面、口才、心理素质等方面保持锻炼和进步,持续的积累和提升,终有一天会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优秀同龄人一样,登上央视的舞台镇定自若。因为相信,因为坚持,在十年之后,我真的站在了CCTV央视的舞台上作为了演讲嘉宾。当然这是后话了。

“成长记录袋”后面的”综合类““文学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在四中(外国语)求学的三年光景里确实是空的,因为时间和能力所限,无暇估计的上,或者自己当时实力尚不足以支撑。但是仅在初中毕业不到大半年时间内,这四个栏目就实现了质的突破:

从四中(外国语)毕业后,在高中时更加勇敢的去锻炼自己的口才、人际和沟通,高一开始伊始顺利通过校学生会面试成为了学生会干事,后又通过全校的公开演讲投票竞聘为校学生会干部,后又被评选为校学生会优秀干部。有幸见到自己四中(外国语)三年在人际沟通方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终于得到了改变。

四中(外国语)和我家距离较远,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上学放学的通勤上,而高中的寄宿制恰恰为我节约了大量时间,可以广泛阅读和发展爱好。四中(外国语)毕业不久后,我在高一的校艺术节比赛上摘得了摄影比赛的第一名,更是在全温州市的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因为以我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都能在体育中考1000米练到满分,于是坚信只要加以练习就能跑完3000米。于是给自己定下来更高的目标,高一一上我还参加了校运会的终极项目:3000米长跑,不但坚持跑到了,且还不是最后一个跑到的。

所以说,那些曾经在山脚下看似遥不可攀的巨大挑战和困难,只要坚持敢想敢做,加上正确的方法和思考,无一不会被克服,最终都是被踩在脚下,山高人为峰。这也是四中(外国语)在我求学和成长过程中,教会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说起四中(外国语),我内心更多的还是感恩,短短三年令我蜕变,把我塑造成一个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同步进步、演讲艺术体育共同发展、沟通力领导力实践力协调进展、对未来有规划有方向有目标的有志阳光青年。

除了前文中所提到的陈立钢老师、曾小豆老师、汤亦纯老师、孙立群老师、黄伟丽老师、江友谊老师、孙健老师、戴志富老师,数学竞赛班教大家玩魔方的叶兆新老师、带大家走进实验室的林仙仙老师、“语法之王”的吴桦老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江毓忠老师都曾担任我的任课老师,感谢在长大成人的这个重要阶段,给予知识的养分和做人的道理,助我茁壮成长。

当然还有那些虽没教过我,但是久负盛名的四中(外国语)名师:穿越古今中外历史的林岚特级教师、数学竞赛压轴题大神白云生老师、普通话播音员水准的杨丽老师、“一中专业户”尤丽云老师、九山湖畔接地气的潘小勇老师等,也都曾一睹芳容和人格魅力,留下无尽的音容笑貌回忆。

我的四中(外国语)岁月仅三年之须臾,不及九山湖畔百年之教书育人承载。忠心祝福母校的百年校庆。

推荐者:贺文璞近照

来源:大院子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