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华与“伤痕文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06:49 1

摘要: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刊登了首篇反映"文革"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动人的故事情节,声泪俱下的深情描写,让成千上万刚从"文革"中过来的人们泪如泉涌。

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刊登了首篇反映"文革"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动人的故事情节,声泪俱下的深情描写,让成千上万刚从"文革"中过来的人们泪如泉涌。

当时甚至有人把《伤痕》和苏联作家爱伦堡的《解冻》相提并论,盛赞它"表达民心、传达民意、伸张民权"。当时有种说法:"全国读者的眼泪足以流成一条河。"这篇作品是当时还在复旦大学一年级就读的卢新华的一篇习作。正是这篇习作发表所产生的影响,使得他成为中国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创始者之一。

卢新华于1954年出生于南通如皋高明镇卢西村,从小随军人父亲在山东读书。1968年,他插队到老家如皋。5年后,参军入伍于山东曲阜某部。1977年退伍,分配至南通柴油机厂工作。

恢复高考后,他考进复旦大学,攻读中文系评论专业。在校期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伤痕》,轰动了复旦校园,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文坛。该小说荣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上海解放40年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使他与当时的著名作家刘心武(发表伤痕体小说《班主任》)齐名,成为中国新时期"伤痕文学"运动的创始人。后他步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殿堂,成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作协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

卢新华写作《伤痕》,直接起因是缘于一次作品分析课。一位姓邓的女老师讲鲁迅的《祝福》,提到许寿裳先生在评论《祝福》时曾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对卢新华启发很大。当时,由于“文革”的破坏,国民经济倒退。他感到,如果说破坏,更可怕的还是对人们的精神、心灵和思想的巨大摧残,于是便涌起写《伤痕》的强烈愿望。

第一天动笔,写了一页多便搁下了,第二天重写了两页多,仍然没有完成,主要是因为要完成功课和作业。第三天是星期六,他来到未来的岳父家,趴在他家阁楼的缝纫机上从晚上6点写到凌晨2点多,几乎是一气呵成。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从面前流过。写到最后,他自己也渐渐由泪流满面转而泣不成声,稿纸都被打湿了。完稿后他相信它和当时的小说风格有所不同,一定会打动人的。他抱着这样的想法把稿子誊好,交给老师,并请老师帮忙推荐给相关文学杂志发表。

过了几天,老师把稿子还给卢新华,委婉地说,凭她在编辑部帮过忙的经验,这篇稿子有很多问题。他便去系资料室借资料。看过恩格斯等有关典型相概括的论述,他又有了信心,觉得自己作品中的王晓华这个人物也是有典型意义的。请了几位同学看稿提意见,他们都说写得蛮感人的,但一用理论去套,好像又有许多问题。这样一来,卢新华的信心又大受影响,便将小说锁在抽屉里。

后来学校小说组的组长倪镳同学来找他,说第二天要出墙报了,小说写好了没有?因时间紧,他来不及重写一篇,只好将《伤痕》从抽屉里翻出来敷衍交差。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墙报贴出来,走廊里一下子聚满了人,许多人的目光盯着墙报头条位置上的《伤痕》,一边看一边流泪。后来,许多外系的师生也闻风赶来阅读,于是在复旦校园引起轰动。

消息传到《文汇报》后,编辑部托人向卢新华要去稿子,随后打出大样,在上海文艺界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终于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小说发表后,卢新华收到了3000多封读者来信,有些直接寄到大学里他的信箱中,有些寄到报社再转给他。从读者来信反馈的信息看,几乎没有人在读了《伤痕》以后不流泪的。而且常常是一张报纸传阅了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到最后都传阅烂了。

曾有人说过,中国当时10亿人,读过《伤痕》小说,听过《伤痕》广播剧的,不下几千万,流的泪会是一条河。《伤痕》的发表和传播,让历经"文革"浩劫的中国人,痛痛快快地释放出郁积在心中整整10年的冤屈、苦闷和眼泪,不仅唤起了千千万万人,对那恐怖年月的回忆和联想,而且给文坛带来了新的出路,卢新华也由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增添了一个新名词——"伤痕文学"。

1982年,卢新华大学毕业。因为是党员、退伍军人,又有诸多闪光的“头衔”,他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一家央媒点名让他去做团委书记。但卢新华认为自己不适合从政,选择到上海《文汇报》文艺部做记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卢新华向报社辞了职,南下深圳办公司。中新社等多家媒体把他称为“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

1986年9月19日,卢新华远涉重洋,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成为“西飘族”的一员。

身处海外,一切归零,他必须将过去的记忆抛开,从最普通的事干起。因为钱不够花,卢新华在美国踩过三轮车。凭着踩三轮赚来的生活费,两年后,卢新华攻下了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还把妻子和孩子也接到了美国。

毕业后,卢新华到洛杉矶一家图书公司做英文部经理,后来又辞职自己开办公司。1992年年初,卢新华来到洛杉矶一家大型赌场当发牌员。

1994年,卢新华回国办了家服装公司,几年后关门了事。

人生的角色在不断切换,卢新华对文学始终不敢忘怀。1998年,他在国内发表了中篇小说《细节》。评论家认为,这是卢新华复出文坛的标志。2004年8月,卢新华在国内推出长篇小说《紫禁女》。

2008年,卢新华携新作《财富如水》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2013年6月,他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伤魂》在国内出版。从《伤痕》到《伤魂》,他延续着心中不灭的那团火焰。

新世纪之后,卢新华每年往返于中美之间。2019年,他当选为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除却写作和讲学,他的精力更多地倾注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

2023年6月17日,卢新华出现在一场新书分享会上。书的作者是卢新华的南通小老乡葛敏,一位曾经的优秀舞者、现在的重症“渐冻人”。满怀着与渐冻人群体的共情,卢新华两度为葛敏的作品集撰写序言。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文字的力量去推动各种有形或无形创伤的愈合。

资料来源:《南通今古》2009年第一期《卢新华与“伤痕文学”》(作者程太和)、《江海晚报》2023年7月26日《卢新华:从一篇到“三本书”》(作者张坚)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