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虑包装的补课,只会掏空孩子的热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07:33 1

摘要:别的孩子奔向操场,而有些孩子直奔下一场战斗:补习班。比打工人还打工,连喘口气都要掐点。不是没想过反抗,可架不住爸妈一句:“别人都上,你不上就掉队了。”

放学铃一响,教室飞出一群“社畜未成年版”。

别的孩子奔向操场,而有些孩子直奔下一场战斗:补习班。比打工人还打工,连喘口气都要掐点。不是没想过反抗,可架不住爸妈一句:“别人都上,你不上就掉队了。”

我小时候也补过。补着补着,悟了:补课不一定是学习的捷径,有时候更像智商税的充值通道。有的孩子是因为成绩太差去补课,结果“差”是补上了,成绩却没补上;还有的孩子压根不差,但在家太闲,被爸妈送去“牢里体验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上的数学辅导班特荒谬。

老师讲的题比教材厚三层,听不懂也不能问太多,否则会被冷漠地扫一眼:“这题连小升初都考。”

我一听,秒懂:原来我小学还没毕业,心理已经提前退学了。

一、不是补习没用,是用错了方向

补习就像健身,有人想增肌,有人只想躺平拉筋,但健身房统一配套餐,不管你多壮都要硬拉一波“瘦身课”。

所以,有的孩子在补课,实际上是在“自毁兴趣”。

我表弟当年英语不及格,家长花了大价钱给他找个一对一名师,效果立竿见影——把他本来不喜欢英语,变成了现在连英文字母都想举报。

老师那口音自带美剧特效,一句话里至少三个单词不认识。

表弟听着听着,精神开始出窍,有次直接在笔记上画了个“WiFi图标”,说:“希望我脑子能联网接收知识。”

三个月过去,分数没涨,耳朵倒练成了“被迫海归模式”。

家长怒了,质问老师:“为什么越补越差?”老师缓缓抬头:“他的问题不是知识,是不够热爱学习。”

表弟听完秒懂:

原来,爱学习还得自带buff,补课只负责提供“充值渠道”,不提供“游戏体验”啊。

我邻居家娃“吃不饱”,班里第一,还天天嚷嚷“太简单了”。

结果家长一狠心,报了个奥数营。结果第一节课学完,孩子写日记:“我以前觉得数学是游戏,现在它是游戏通关前的广告。” 老师教解题方法时,举了个“公鸡下蛋”的题,孩子当场懵了:“我以为鸡蛋是鸡下的,不是套路出的。”

再往后,孩子开始用“病假卡”逃课,连发烧都觉得比上课幸福。到最后,数学成绩没掉,心理防线塌了。

从前的“学霸”,成功转型成“躺平高手”,补课补出个学科创伤综合征。

二、不是孩子不爱学,是大人太爱焦虑

孩子本来在学校能听懂80,剩下的20,靠自己复习也能啃下来。

可一到家,焦虑型父母上线,立刻开始自我复读机:“你看别人都报班了!你不上,怎么竞争?”

我有个亲戚家的娃,学习很稳定,成绩中上,没报班也不拖后腿。结果有天妈妈刷短视频,看了一个“别人家孩子寒假在上竞赛班”的内容,受刺激了,立马拉着孩子报名。

第一节物理奥赛课上完,孩子一脸懵:“妈,刚才那个摩擦力公式……是不是我们高中了才学?” 他妈回答:“你现在补补,说不定初中提前升华。” 孩子皱眉:“那能不能顺便提前退休?” 第二节课没等下课,孩子肚子疼。第三节课,带着假条来的。

第四节课,全家放弃治疗:

花了三千块,终于确认了一个事实——“焦虑是病,误诊害人。”

我妈当年也很焦虑,总觉得我比别人差点意思。

看邻居家孩子补语文,我立马被扔进一个作文提高班。老师讲得激情澎湃,但每次让我写命题作文,我就脑袋宕机。

题目《我最崇拜的人》,我写了邻居家狗,因为它有饭吃就吃,有觉睡就睡,从不写作业。

老师一边批改一边发笑,最后在作文角落写了一句评语:“这狗是谁?”

我回去一看,笑了两秒,妈气了一周,说:

“你看你,连狗都崇拜,能成才吗?”

三、不是补课无效,是补课太随便

现在很多补课机构表面专业,实则“圈钱操作”。

大班制、流水线、题海战术,连讲义都像印刷错版小说。家长交了钱就像点了外卖,根本不知道孩子吃下去的是营养,还是方便面调料包。

小学时我上过一个英语补习班,老师讲课气场很足,全英文教学。

但有一回讲到“future”时,他板书写成了“futrue”。我举手纠正,老师沉默三秒,说:“这是变体。” 我顿悟:原来错误也能被包装成“创新”。

再后来讲“动词三单”时,他掏出一道填空题:“He___appleseveryday.”选项居然是run、eats、fly、catches。我选了eats,他说:“你做对了,但不够思维跳脱。”

课后我妈问我学了啥,我说:“我学会了如何用错也能被夸。”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考试错题了,怕的是解释不够艺术。

朋友家娃报了个“高端语文班”,上课地点在五星级酒店,门口还有香薰。第一节课我朋友陪着去,回来一脸懵:“他们学了一节课的《送东阳马生序》。”

我问:“哦,那讲啥了?” 她翻出讲义,一眼望去,全是“考纲分析、出题规律、万能模板、关键词打卡”…… 我笑了:“这不是学语文,是在打副本。”

朋友沉默良久:“花了一万块,我儿子现在会背了,但他说东阳马生估计不爱读书,因为‘他太苦了’。”

课是上了,知识没沉淀,感受全跑偏,成了现代版的“有文化没文化”。

怎么补?不如先补一补观念。

补习是个工具,不是万灵药。焦虑型家长的“报班冲动”容易让孩子掉进“教育陷阱”。不如回归学习本身,去看孩子到底缺的是什么:知识、动力,还是方法。

说到底,真想补出效果,至少得符合三点:

一对一匹配:孩子缺什么,补什么,不搞“套餐制”。 过程透明:家长要参与,不是交了钱就等出分。

培养能力:不是刷题冲高分,而是帮孩子找到方法、激发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学会,去补课也学不会;如果在家不自觉,报班也不会勤奋。

因为补课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保险箱。

真正的学习,是在兴趣和主动中建立的,不是在恐惧和焦虑中堆出来的。

来源:建琛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