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48岁大姐吃二甲双胍降糖,2年后患尿毒症,医生:无知!

B站影视 2024-12-17 16:51 17

摘要:资料来源: 1.王文华, 刘晓琳, 李辉. 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机制及其临床对策[J]. 临床内科杂志, 2020, 37(6): 421-425. 2.张健, 刘洋.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干扰及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21,

资料来源: 1.王文华, 刘晓琳, 李辉. 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机制及其临床对策[J]. 临床内科杂志, 2020, 37(6): 421-425. 2.张健, 刘洋.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干扰及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21, 24(4): 123-126. 3.孙刚, 陈颖, 李雪梅. 糖尿病与尿毒症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 16(5): 455-459. 4.刘伟, 陈月, 赵强. 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保护的医治策略及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29(2): 94-98. 5.赵磊, 黄珊.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策略[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9): 825-830.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见的降糖药物,因其降糖效果出色、有较高的安全性、良好的副作用控制和额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目前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医治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成为不少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用药。然而,二甲双胍真的安全无副作用吗?又该怎样正确用药呢?

48岁的刘芳是一名普通的超市收银员。由于工作性质,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站立和走动,虽然很忙,但她的体重常年维持在150斤左右,这得益于她最钟爱的高热量零食、甜点和油炸食品。旁人劝她吃健康点,她总不在意地笑称:“这辈子没别的欲望,就好吃。”

2022年3月10日,刘芳结束工作回家,刚准备给丈夫洗菜做饭,却感觉自己的双腿有点迈不开,连洗菜切菜都没什么力气,好不容易提起劲儿做完饭,还被丈夫说矫情,为此两人还大吵一架。

转眼2个月过去,5月15日这天,刘芳和同事一起逛街买衣服。按照以往的习惯,刘芳一上来看的都是XXXL码的长袖,可这次她试穿时,却发现码数不对,小一码才适合自己。“看来我这是瘦了?”她窃喜地想着:“胃口不减,体重下降,这是好是坏呢?”但同事知道这件事后,都表示羡慕不已,她也就没太在意。

更令人担忧的事发生在8月20日,这天晚上,刚入睡的刘芳总觉得嘴巴特别干,她起身来到厨房灌下2杯水。可没多久,剧烈的口渴感和喉咙处的灼烧感,又迫使她醒来继续喝水。这次她起床的声响,吵醒了丈夫,为了不干扰丈夫第二天的工作,她索性把一大壶水拿到卧室。天刚刚亮,这一大壶水就被她喝得见底。但她以为是天气变热的缘故,等天气转凉就好。

其实这些不适都是高血糖的“预警”。血糖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多次排尿来排出多余的糖分,而为补充排尿失去的水分,身体会迫使刘芳多次喝水,但因水分依然会通过排尿排出体外,所以多喝水也无法解渴。另一方面,血糖异常会使得身体代谢紊乱,营养无法被人体正常利用,从而出现乏力疲倦、体重减轻等症状。可刘芳忽视了这些症状,直到她的身体发出了更强烈的警告信号。

2022年11月28日,刘芳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从收银台站起来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人差点摔倒,她赶紧抓住桌子,稳住身体。但情况并未好转,她随即感觉脑袋嗡嗡作响,眼前一片模糊,头晕感愈发剧烈,几乎让她无法站稳脚步。刘芳内心突然涌出一股强烈的不安:“不行,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得去看看医生。”

刘芳来到医院后,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症状,并建议她做血常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肾功能检测、脑部ct等项目,脑部ct和血常规并无异常,但其他检查结果显示:血糖高达10.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6%;尿糖为阳性,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为0.3 g/L正常值(

听到诊断,刘芳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呆坐在椅子上自语:“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好吃而已,没想到这么严重。”随即她抬头紧盯着医生,痛哭道:“医生,我现在该怎么办啊?你一定要帮我!”医生温和地开口,安慰道:“你也别太担心,只要你按时吃药,管住嘴迈开腿,定期监测血糖变化,情况还是可以控制的。”说完,医生就给刘芳开了二甲双胍,并叮嘱了些注意事项。

离开医院后,刘芳下定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除每天按时吃药外,甜点、薯片、炸鸡等高糖、油炸食物,她坚持不碰,每天只吃菠菜、油麦菜等蔬菜和全麦食品;以前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她,开始逼自己围着湖边晨跑,从一开始的一圈增加到三圈。不到3个月,她就明显感觉自己不再多次感到乏力和口渴,头晕的症状也大幅度减轻。

可厄运偏寻苦命人,2024年6月20日,刘芳刚准备上床睡觉,抬脚时却发现脚踝肿胀得像个气球。“这是怎么回事?”丈夫看到这幕后也凑了过来,并用手指按了按她腿上浮肿的地方,发现居然能留下一个个清晰的印子,一点回弹都没有。

不明原因的刘芳赶紧拍掉丈夫的手,让他正经点,自己起身来到厕所准备洗漱,却在上厕所时,发现自己的尿液像红茶一般,甚至有了几分血尿的痕迹。刘芳顿感不好,整个人直接瘫软在地,恐惧得颤抖,闻讯赶来的丈夫赶紧拉起她就就往医院冲。

医生立刻安排刘芳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检测和肾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显示:血糖高达10.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2%;血清肌酐为180 μmol/L;尿液蛋白质含量为1.2g/L,红细胞计数为20个/µL,尿素氮升高至12.5 mmol/L。医生无奈地诊断她的糖尿病已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即尿毒症。

刘芳听完医生的诊断,双眼空洞无神,大脑嗡嗡作响,一时说不出话。旁边的丈夫强撑着过来抱紧妻子,“医生,您刚才说的那些,我没听错吧?我妻子的肾脏已经……到了尿毒症的地步?”刘芳丈夫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

医生点点头,叹了口气:“哎,是的。”再次从医生嘴里听到确切的结果,刘芳的丈夫也一时慌了神,但是他知道妻子需要自己,自己不能垮。他紧握妻子的双手,不停地揉搓妻子此时冰凉的小手,带着哭腔说道:“不急,芳芳,我们一定好好治,不急。”

丈夫的安慰给了刘芳更多的力量,但她还是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她忍不住颤抖地痛哭,声嘶力竭,语气充满了无助:“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在控制糖尿病,不吃甜多运动,还早睡早起。怎么可能病没好反而得了尿毒症呢?”听完,医生也觉得蹊跷,带着疑问又仔细询问了刘芳平常的服药习惯,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医生震惊道:“无知啊!为什么这几年如此多的高血糖患者都采取这种吃药方式,难怪肾脏功能损害、尿毒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么吃二甲双胍,不尿毒症才怪!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也是犯了这两点个错误,才使得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没有定期检查肾功能

医生了解到刘芳自服药以来,一直没有检查肾功能,她单方面认为是浪费钱。而糖尿病患者是很容易出现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二甲双胍恰恰就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约90%的药物需在肾脏中清除,如果肾功能不全,药物蓄积体内,就很可能出现乳酸中毒,进而加重肾脏负担,使得肾脏进一步损伤,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另外,据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在权威期刊《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发生乳酸中毒的危险系数是正常肾功能者的5到10倍。因此,对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检查肾功能尤为重要。

未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40%的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而202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轻度至中度肾脏损害的糖尿病患者,若未能及时调整二甲双胍剂量,发展为尿毒症的概率会增加约65%。

同时,对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不仅能有效减少尿毒症的发生,还能显著降低其他肾脏相关并发症的危险系数,尤其是在减轻肾脏负担、降低蛋白尿及控制高血糖方面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二甲双胍作为医治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虽然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且价格亲民,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而刘芳的情况恰恰揭示了这类药物使用中的两个常见误区。因此,在服用二甲双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定期检查肾功能,同时及时就医并遵从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了解到这些后,刘芳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与痛苦,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尽管一切为时已晚,但她深知,只有从这段经历中汲取教训,才能防止更多的患者重蹈覆辙。目前,刘芳在丈夫的鼓励下,积极配合医院医治中,她表示这次她一定谨小慎微,不因糖尿病是慢性病而疏忽大意。

(注:《回顾:48岁大姐吃二甲双胍降糖,2年后患尿毒症,医生:无知!》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小萱医生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