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娘家人借钱买的学区房,婆婆哭着让我卖掉给她治病,我犹豫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05:14 2

摘要:"我不能卖掉这个房子,这是我娘家人凑的钱,是给孩子上学用的。"我紧握着门把手,声音颤抖。

"我不能卖掉这个房子,这是我娘家人凑的钱,是给孩子上学用的。"我紧握着门把手,声音颤抖。

婆婆坐在沙发上,眼泪顺着皱纹爬满脸颊:"那你是看着我去死吗?"

1993年的夏天,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孩子的未来,一边是婆婆的生命。

我叫林巧云,今年三十五岁,是东阳市一家国有纺织厂的普通女工。

我和丈夫刘建国结婚十二年,有个十岁的儿子刘小东。

婚后我们一直和公婆住在厂里分配的四十平米的宿舍里,四张床几乎占满了两间卧室,锅碗瓢盆挤满了狭小的厨房,转身都费劲。

那年头,谁家不是挤在单位分的宿舍里?一家老小围坐在方桌前吃饭,大人睡里间,孩子睡外间,电风扇呼呼转着,夏天的汗味和煤油炉的油烟味混在一起,就是我们的日常。

那时候买房子还是件稀罕事,大部分人一辈子就指望着单位分房。

我们厂里分房要排队,资历浅的得等十年八年,关键是轮到你时,也不一定能分到满意的。

眼看儿子上小学的年龄到了,一次单位发福利,我拿着两卷花色厚实的纯棉布去售货大楼处理掉,刚好遇到了我的初中同学王丽。

她在实验小学当老师,聊天中她说:"小东要上学了吧?来我们学校啊,咱们学校升学率高,去年有八成多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呢!"

"你们学校能随便进吗?"我问。

王丽笑了笑:"得有学区房才行。"

我回家和建国一合计,我们每月工资加起来三百多,省吃俭用一个月能攒七八十,这么算得存多少年才够首付?

可儿子的学龄不等人啊!

一天下午,工厂的大喇叭响起来,念出一则重要通知: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推进企业改革,单位将不再新建职工宿舍,鼓励职工自筹资金购买商品房......

那晚,我和建国翻来覆去睡不着,两人在被窝里嘀咕到后半夜。

"要不,咱们去问问我爸妈?"我小心翼翼地提议。

建国叹了口气:"他们那条件,哪有余钱?别让老人家操心了。"

他不知道,我早在心里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趁着星期天,我坐了两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回了趟老家。

乡下的土路高低不平,我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一路小跑到家。

"闺女回来啦!"父亲正在院子里劈柴,看见我,放下斧子,脸上皱纹立刻挤成了笑容。

母亲从灶屋出来,头发已经花白,围裙上满是面粉。

"巧云,饿了吧?锅里蒸着馒头,再等会就熟了。"

她的手粗糙得像田里的老树皮,满是岁月的沧桑。

"爸,妈,我有事想和你们商量。"我坐在那张用了二十多年的方桌前,搓着手说。

"女儿,你要钱干啥用啊?"母亲盯着我的眼睛问。

我把儿子上学的事情和盘托出,说到最后,声音都有些哽咽。

屋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挂钟"嘀嗒嘀嗒"的声音。

父亲摸出烟袋,慢悠悠地卷了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眼睛里闪着光:"读书重要啊,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父亲当年是村里有名的"才子",考上了师范,却因为家里穷,没能继续读下去。

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多读几年书。

母亲走进里屋,搬出一个旧木箱,从里面拿出一个线缝的布包,颤抖着手打开,里面是一沓发黄的钞票。

"这是我们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原本想着养老用的。"母亲把钱递给我,"给你五千,小东的学业要紧!"

我眼泪就下来了:"妈,太多了,我不能要。"

母亲摇摇头:"巧云啊,这钱是借给你的,不是给你的。你和建国要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还上。"

就在这时,大哥和二哥也回来了,得知我的来意,二话不说各自回家拿钱。

大哥做小生意,手头宽裕些,给了我三千;二哥在乡镇企业上班,工资不高,也硬是塞给我两千。

我红着眼睛一一记下:"这是借的,一定会还的。"

回厂的火车上,我把钱揣在贴身的口袋里,心里又沉重又温暖。

接下来,我和建国东拼西凑,跑遍了认识的人,又借了几千块,终于在实验小学附近看中了一套六十平米的二手房。

那是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楼房,六层没电梯,我们买的是四楼的,进门是个小客厅,两室一厅一卫,比起宿舍简直是天堂。

付完首付,我们背上了六万元的债务,每次想到这个数字,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那时候厂里一个技术员平均月薪才一百七八十元,我们家两人加起来三百多,六万元相当于我们十几年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啊!

拿到儿子的入学通知书那天,我和建国却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为了尽快还债,我下班后去附近的国营饭店洗碗,每天晚上九点到十二点,一个月能多赚六十块。

建国周末去建筑工地搬砖,一天能赚十五块,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每月省吃俭用,连早点都舍不得买,我凌晨五点起床,用前一天剩的米煮稀饭,拌点咸菜就是一家人的早餐。

公婆对我们买房的事情并不知情,他们只知道我们借了很多钱,但不清楚具体用途。

我们打算等债务还清一些,再告诉他们详情,也免得他们担心。

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我们搬进新家两个月后,一个雨天的晚上,婆婆突然捂着肚子倒在了厨房。

医院检查出是胆囊炎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费用预计一万多。

那年的医疗费还是很吓人的,工厂的医疗卡只能报销一小部分,大头还得自己掏。

我和建国手头拮据,勉强凑了三千元,远远不够。

公公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双手颤抖地掏出一个有些开胶的旧皮夹子,里面只有几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

他眼眶湿润:"这是我和你婆婆这些年的积蓄,全在这儿了。"

医生催着交钱,护士在一旁提醒手术不能再拖。

四周都是病人家属焦急的脸,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刺鼻而冰冷。

建国看着我,眼中充满期待:"巧云,要不...把房子卖了吧?"

"卖房子?"我如遭雷击,"可那是我们好不容易才..."

"我知道,"建国打断我,"但现在妈的命更重要啊!"

回到家,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看着昏暗的灯光下陌生的天花板,一边是借了巨款买的学区房,一边是垂危的婆婆。

卖掉学区房,意味着小东将无法在实验小学继续读书,我辜负了娘家人的期望;不卖房子,婆婆的病情可能会恶化,我又怎么向公公和丈夫交代?

我想到了娘家人辛苦凑的那一万块钱,想到母亲临别时布满老茧的手,又想到婆婆每次偷偷给我和小东留出最好的菜...

一夜的挣扎后,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婆婆的病床前。

她憔悴地躺在那里,脸色蜡黄,看见我来了,挣扎着要坐起来。

"别动别动,妈,您躺着。"我赶紧扶住她。

婆婆虚弱地拉着我的手:"巧云啊,昨天建国跟我说了房子的事。"

我的心一沉,以为她要责怪我。

没想到她接着说:"我不同意卖房子,那是你们给小东读书用的。"

我没想到婆婆会这么说,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妈,您的病要紧..."

婆婆摇摇头,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我这把年纪了,活一天是一天。小东还小,前途无量,不能耽误了他的学业。"

她微微侧头,望向窗外:"你知道吗,我年轻时也想过上学,那会儿村里女孩子很少有机会读书。我爹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啥,早晚是别人家的人'。现在不一样了,国家提倡男女平等,小东这一代更要好好读书。"

病房里寂静无声,只有点滴落下的声音。

这时,建国走了进来,他应该是听见了我们的对话,表情有些复杂。

"妈,您别这么说。您的病一定能治好。"建国握住婆婆的手,"我已经去找厂长借钱了,他答应先借我们五千元,其余的我再想办法。"

我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回家的路上,初秋的风已经有些凉意。

建国拉着我的手说:"巧云,对不起,我太着急了。妈说得对,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就放弃孩子的未来。"

我点点头:"建国,咱们一起想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建国开始四处奔走借钱。

厂里的老工人李师傅听说了我们的困境,二话不说从他的养老钱里拿出两千元借给我们。

"年轻人,苦日子我过过,知道个啥滋味。钱啥时候还我不着急,先救人要紧。"他拍拍烟袋,笑呵呵地说。

同车间的小张也主动借给我们一千元:"嫂子,我刚分了奖金,暂时用不着,你们先救急吧。"

我甚至找到了住在隔壁的李大姐,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听说婆婆生病,二话不说就借给我们三千元。

"病要紧,这都是邻里之间应该做的。"李大姐的话朴实无华。

李大姐的女儿小芳和小东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经常一起写作业。

有一次放学后,小芳来我家玩,她聪明伶俐,说话特别有条理。

我给两个孩子切了一个苹果,问小芳怎么学习的这么好,她说多亏了学校的王老师,教学方法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王老师说了,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小芳一本正经地说,像个小大人。

听着孩子们的对话,看着他们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我更加坚定了不卖房子的决心。

小东必须留在这所学校,这不仅关系到他的学业,更关系到他的未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凑齐了手术费。

婆婆的手术很成功,医生说休养一段时间就能恢复。

看着婆婆脸上重新泛起的红润,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还债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除了原本的房贷,我们又多了一笔医疗债务。

为了多赚钱,我开始接一些手工活回家做,就是给服装厂缝纽扣、打辅料之类的。

每天晚上,等小东睡下后,我就坐在昏黄的台灯下,一针一线地忙活到深夜。

建国也找了份夜班工作,在附近的印刷厂做装订,每天回来手上都是油墨的痕迹。

日子虽然清苦,但充满了希望。

小东知道家里困难,变得懂事许多。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缠着我们买玩具,而是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

有一次,我深夜回家,发现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作业本上写满了工整的字迹,桌角放着两个用糖纸包着的硬糖,旁边有张小纸条:妈妈辛苦了,这是老师奖给我的糖,给您吃。

我轻轻把他抱到床上,心里又酸又甜。

公婆出院后,我们把买房和借债的情况和盘托出。

公公听后沉默了许久,最后拍拍我的肩膀:"你们做得对,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资。"

婆婆更是感动不已,她主动提出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帮忙照顾小东,让我和建国能专心工作还债。

"房子是小东读书用的,我就更得来照顾这个家了。"婆婆执意要来,我们拗不过她的固执。

就这样,我们一家五口挤在六十平米的房子里。

虽然拥挤,但充满温馨——公公在阳台上种了几盆吊兰和绿萝,婆婆掏出自己的老缝纫机,给家里缝了新窗帘和沙发套,屋子一下子亮堂起来。

每天傍晚,楼下的广场上播放着喇叭声,街坊邻居纷纷出来乘凉,孩子们追逐打闹,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谈。

这种烟火气,和我长大的乡村有些相似,又多了几分城市的现代感。

有一天,我正在厨房烧晚饭,婆婆走过来,神秘地递给我一个蓝布袋。

"这是我和你公公这些年的积蓄,不多,两千块钱。拿去还你娘家的债吧。"

我惊讶地看着她:"妈,这..."

婆婆握住我的手,那手上的老茧和我母亲的一样厚实:"巧云,这些年你辛苦了。我知道你娘家借钱给你不容易,你心里一直有负担。拿着吧,就当我们也出一份力。"

我眼眶湿润,却坚决地把钱推了回去:"妈,您和爸留着养老吧。债我们会慢慢还的。"

婆婆不由分说地把布袋塞到我手中:"拿着!你们已经为我们花了那么多钱,这点钱算什么?再说了,小东也是我的孙子,他的教育我们老两口也有责任。"

她的话让我哽咽,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婆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婆婆",她更像是我的亲人、我的母亲。

我紧紧抱住她:"谢谢妈..."

那天晚上,我把婆婆给的钱和我们攒的钱一起,邮了一张汇款单回老家。

这是我第一次还钱,虽然只有三千元,但迈出了第一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们省吃俭用,却从不在小东的学习上省钱。

学校组织春游,报名费十五元,其他孩子都带零花钱,我硬是给小东塞了二十元。

"妈妈,这么多钱干嘛?"小东睁大眼睛问。

我摸摸他的头:"妈妈希望你能和同学们一样,开开心心的。"

小东郑重地把钱收好:"妈,我会把剩下的钱都带回来的。"

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老师经常夸他思维敏捷,性格开朗。

看着儿子一天天进步,再苦再累也值得。

公婆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尽己所能帮忙减轻我们的负担。

公公每天去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菜,常常在收市前去捡人家不要的菜叶子回来;婆婆则负责做饭和照顾小东的生活起居。

有时候邻居会问:"哎呀,你们家老人还挺能干的,不享清福非要来受累啊?"

婆婆会自豪地说:"帮儿子儿媳减轻负担,让他们多赚钱,供小东念书,这不比清福强?"

公公也会接过话茬:"哪里是我们帮他们?是他们孝顺,给我们老两口一个温暖的家啊!"

听到这些话,我和建国常常偷偷抹泪。

1995年冬天,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终于把借父母的钱全部还清。

我专门请了一天假,坐火车回老家,把最后一笔钱亲手交给父母。

母亲接过钱,眼中含着泪水:"巧云,你吃了不少苦吧?"

我摇摇头,笑着说:"妈,一点都不苦。小东在实验小学读书,成绩很好,老师说他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母亲拉着我的手,欣慰地点点头:"值得!这钱花得值得!"

父亲在一旁竖起大拇指:"我就知道我闺女有出息!"

那天,我在家里住了一晚,和父母挤在炕上,聊到深夜。

他们问东问西,最关心的还是小东的学习情况和我们的生活。

我说了实话,包括我们如何省吃俭用,如何四处借钱给婆婆治病,以及现在公婆如何帮我们照看家庭。

"你这个家,处理得不错。"父亲吸着旱烟说,"老一辈帮年轻人,年轻人照顾老人,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

回家路上,我想起了这几年的点点滴滴。

为了一个房子,我们全家经历了太多波折,但也收获了许多感动。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家不仅仅是四面墙和一个屋顶,更是亲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1997年,小东以优异的成绩从实验小学毕业,成功考入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东阳市第一中学。

全家人欢天喜地,公婆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那天,婆婆特意做了小东最爱吃的红烧肉和糖醋排骨,还蒸了一锅大包子。

平时省吃俭用的她,这次破天荒地买了一瓶汽水:"孩子考上好学校,得庆祝!"

公公拿出珍藏多年的二锅头,和建国碰了一杯:"儿子,苦尽甘来了!小东这孩子有出息!"

晚饭后,趁着夏夜凉爽,我和建国站在阳台上,看着窗外的星空。

楼下的广场上,一群大爷大妈跳着广场舞,收音机里传来《走进新时代》的欢快旋律。

"巧云,还记得那时候我们为了这个房子争论的场景吗?"建国轻声问道。

我点点头:"记得。那时候我只想着这是娘家人借的钱,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你只想着婆婆的病情要紧。我们都没有想到最后能有这么好的结果。"

建国搂住我的肩膀:"这些年真要感谢你,如果当初卖了房子,小东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我靠在丈夫肩膀上:"这不只是我的功劳,是我们全家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笑了笑:"你记得那天小芳来我们家写作业吗?她告诉我,小东在班上带头组织了个学习小组,每天帮助几个学习困难的同学。老师还表扬他呢!"

"真的?他没跟我说过。"我有些惊讶。

建国继续说:"小东告诉我,他看到我们这么辛苦地供他读书,他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同学,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更有价值。"

听到这些,我的眼眶又湿润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是照亮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艰难岁月。

那些日子里的汗水和泪水,现在回想起来,都变成了珍贵的回忆。

屋内,公婆正和小东在看电视,他们的笑声不时传来,和谐而温暖。

学区房给了小东一个好的起点,但真正让他成长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亲人间的相互扶持与牺牲。

这也许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任何房子都买不到的。

夜深了,我站在小东的房门前,看着他安静的睡颜,心中充满感激。

感谢这个房子,它不仅给了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凝聚了两个家庭的爱。

还记得刚买下这套房子时,我和建国紧张得几夜睡不着觉,担心背负的债务太重,会压垮这个家。

而今天,看着儿子优异的成绩单,看着公婆脸上的笑容,看着我们这个其乐融融的家,我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这个家,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家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比任何物质条件都重要。

当我轻轻关上门,在心里默默许下承诺:无论未来还有什么样的风浪,我们都会一起面对,因为我们是家人。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