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593岁的盐步老龙在大沥起龙出水,再次唤醒一段跨越数百年的文明记忆。在这过程中,为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100余位记者及百度公司等巨头纷纷来到实地聚焦?答案似乎并不难猜。
5月17日,593岁的盐步老龙在大沥起龙出水,再次唤醒一段跨越数百年的文明记忆。在这过程中,为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100余位记者及百度公司等巨头纷纷来到实地聚焦?答案似乎并不难猜。
百度公司相关项目团队到场开展龙船饭美食直播活动、报道。
作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龙舟,盐步老龙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是岭南龙舟文化的动态标本。从祝文诵读、“拜华光”“游三河”的仪式,到与广州泮塘龙船延续400余年的“结契”情谊,这套完整的礼俗体系,便已构成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正如省级非遗传承人邵钜熙所言,盐步老龙不仅是一艘龙舟,也是一种精神,更是广佛两地文脉相通的见证者。其承载的情谊故事、仪式细节,为媒体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提供了鲜活案例。
央视新闻报道盐步老龙起龙。
在古与今的碰撞中,大沥以盐步老龙为核心IP,推出老龙咖啡、文创福袋、限定雪糕等20余款文创产品,将龙舟元素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文化实体;主题IP市集融合茶饮、艺术、“村菜”秋茄,吸引年轻人在“国潮”中感受氛围;“祈福五境”则通过互动设计,让传统仪式成为文旅打卡的新潮流。
盐步老龙文创福袋发布。
“传统民俗+商业场景+青年创意”的组合拳,不仅让传统IP“可喝、可吃、可晒”,更通过味觉、视觉、触觉的多维体验,将龙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起龙当天的集市中,不少摊主都是年轻的90后或00后,他们正是第一批因盐步老龙文化而聚集于此的新一代文化传承者,他们不一定是老龙礼俗文化的参与者,但却从曾经的“围观者”变为“创作者”,为盐步老龙这一IP注入了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正如大沥镇党委书记罗伟海所言:“没有年轻人参与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缺乏年轻人的城市也是缺乏竞争力的。”当年轻力量参与到古老IP的新发展中来,盐步老龙自然成为“潮龙”。如此一来,盐步老龙打破以往非遗文化传播的圈层壁垒,利于媒体对传统文化作“现代化表达”,扩大影响力。
老龙咖啡。
今年,百度在大沥投入超800万元的“超级舟”项目落地,标志着盐步老龙从文化符号向线上产业IP的跨越。作为互联网巨头,百度选择在此开展龙船饭直播,并将于端午期间通过线上直播五人龙舟和锦龙盛会、互动游戏等将赛事转化为城市文化漫游体验,不仅是看中大沥龙舟的流量潜力,更瞄准了龙舟文化背后的商业生态。
大沥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当前正以1432项目为抓手,推动盐步老城区更新,打造“一涌两街五园十三景”的文旅空间;与学校合作培养文创设计等专业人才,探索“非遗主理人”模式;发布7条研学路线、20多个打卡点,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种种行动让巨头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
年轻一代通过文创产品喜欢上盐步老龙。图为工作人员为小朋友盖上盐步老龙IP系列印章。
在传播层面,大沥构建了“传统媒体+短视频+直播”的三维矩阵。2024年“盐步老龙”全网影响力值达4.16亿;2025年起龙仪式中,快手等平台直播吸引百万级观看,百度直播团队全程记录。这种全媒体聚焦,既源于老龙本身的话题独特性,也得益于大沥对传播节奏的精准把控:起龙仪式的仪式感营造、文创发布的话题设计、研学路线的体验式传播,每个环节都自带“破圈”基因。
盐步老龙的“出圈”之路,表明将历史纵深与时代脉搏结合,让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共振,将更有机会能在全媒体时代赢得关注。随着大沥端午龙舟季的持续升温,盐步老龙,正以“传统为船、创新为桨”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新的传奇。
文/南海融媒记者 吴志恒
图/南海融媒记者 吴志恒 通讯员 李翠姗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