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水情缘—结婚的礼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8:56 1

摘要:皖西北最隆重的事情就数结婚娶媳妇了。定过婚的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就会出面请人看个结婚的日子,那时虽然穷,但结婚的事情还是特别的认真,要按习俗和礼仪,办得喜庆热烈而隆重。

(平水韵,押先韵)

家有婚期乐空前,左邻右舍岂能闲!门欢庭院树含笑,窗喜厅堂尽喜颜。

炮铳和鸣震天地,烛秸红火驱邪奸。夫妻双跪爹娘拜,珠合璧联休戚关。

皖西北最隆重的事情就数结婚娶媳妇了。定过婚的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就会出面请人看个结婚的日子,那时虽然穷,但结婚的事情还是特别的认真,要按习俗和礼仪,办得喜庆热烈而隆重。

跃进上小学初中时期的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农村青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就要结婚,十八九岁结婚生孩子的很普遍。超过22岁说不着媳妇定不好亲,爹娘都会很着急。在结婚之前一般都是早早定好亲的。1975年以前,定亲只是七八件衣服就行了。慢慢开始有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之说。男方定亲拿的少,新娘的嫁妆也不多,一般只有一个柜子,其实就是下面放一个木架子的大木箱子,用来盛新娘的嫁衣,放在新房的床头上。到后来嫁妆有一桌(带抽屉的桌子)一柜两把椅子,盆架,罩子煤油灯等。新郎家要根据新娘的嫁妆多少安排接亲,有很多事情都是媒人出面,帮助调停。迎娶新娘时新郎是不去的。

文革前后提倡破四旧立四新,接新娘子不用轿子,轿子都被作为四旧砸掉了,而是用生产队拉庄稼的大车,经过一番装饰后做婚车。先把大车里外打扫擦干净,用三、四道细竹竿两端固定在大车的车帮上扎成拱型,或用拉庄稼用的两只仰角子,弧弯弓背向外,边框分别顺着车帮绑紧,上面两边框并拢绑在一起,形成一个茅庵状。在上面滚上箔,箔固定在竹竿或仰角子上,再蒙上大红席子固定牢。扎好的车厢两头挂上布帘子,外面贴上纸剪的红双喜。车厢里铺上干净的红席子,再铺上干净的被子,供新娘子御寒。扎新车、固定箔、席子、拉车牲口的撇绳、抬嫁妆用的所有绳子,都是用颜料染红,很是喜庆!家里从里到外,都贴上大红的双喜、对联,整个院落呈现红红火火的欢乐气氛。

牲口使用生产队的,也不掏费用这是约定俗成的,谁家能娶几次媳妇,路途远的,新娘子家要安排为牲口补充一下草料。

娶媳妇放炮是有规矩的。一般是新郎的哥哥、表哥或叔放炮。要准备几盘炮事先要算好,按规矩应该是:起床集合、发车、到新娘子家、催新娘子上车、新娘子上车、到家下车、拜天地一共七盘炮。上车和拜天地这两盘要突出的长一些。还有就是一些单只的散炮,每逢桥、路口、经过的村庄进村前、出村后都要放一个。散炮要准备的多一些,一般到了新娘子家,还有个抠炮眼的风俗,就是庄上看热闹的男青年,拿放炮的开玩笑,就是摁着放炮的把炮给你掏走。所以放炮的要事先做好准备,把炮安排另外的人拿着,以免到走时无炮可放,那就难看了!

新娘子的嫁妆,先由娘家人抬出来,一般是送出村庄,再由新郎的一方按分工接过来抬。这是事先安排协商好,男方要安排多少人来抬。那个年代没有车拉,而且路途都不远。新娘的所有物品都贴上大大小小的红双喜,气氛红火而又喜庆。

在皖西北的泰阳娶新娘子有个特殊的规矩,要放三眼枪。使用三眼枪大约从六十年代末时兴,延续至今。三眼枪只装火药不加钢珠和铁砂,当作驱除恶魔邪物的工具。装足火药的三眼枪燃放时的三声巨响,震得周围地动山摇,人们感觉驱魔除邪效果最好。但是燃放时巨大的气流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也很危险,一般要对着坡河或空旷的场地燃放。

婚车到家放完枪炮还有个仪式,就是打麻秸火,据说也是驱邪避灾的作用。一大一小前后两个男孩,小点的前面打着麻秸火,大点的在后面一只手挑着烧热的犁铧(有一定危险,大人时刻关注并实施防护),一只手端着一碗水,围绕着婚车边转边说:小男孩:“麻秸火一照,新媳妇下轿!”大男孩一边往烧热的犁铧上浇水一边说:“犁铧一嗤啦,引个小孩带鸡巴!”周边看热闹的大人和孩子也高声附和,要转三圈才算完成。这个仪式结束新媳妇才能下车。这两个孩子要选两个辈分,而且父母双全。一般是在自家近门内的孩子选,如果没有合适的,再找亲戚邻居的孩子。跃进开始是打麻秸火,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就挑犁铧。这样的事跃进干了四五年。跃进也乐意参与这个打麻秸火的事,因为同时会有一顿好吃的。

新娘新郎拜天地,要在院子里进行,八仙桌早早地抬到正对着堂屋门的外面,后面摆上用红纸封口、正面贴上大大的红双喜,焚燃着贡香的香斗,香斗前面是烛台,点燃着红红的蜡烛火苗欢快地跳动。八仙桌前面地上铺上大红的席子,新郎的父母端坐在八仙桌的两侧,就等着新郎新娘来这里拜天地。随着下轿仪式的结束,新娘顶着红盖头,在司仪的指挥下新郎引领着来到八仙桌前,拜天地仪式,千百年来是结婚最神圣的礼仪。在没有实行结婚登记之前,这个仪式以后,这对男女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焚香点纸后,随着司仪的引领,拜天拜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年代公婆不需要准备上车礼、下车礼、改口红包。

接下来就要开始吃酒席。皖西北结婚时的酒席是比较简单,不下请柬。都是新郎家的亲戚和打慌办事的。主要是姑、姨、姐等,媒人都不一定到场。其余的不来吃饭,一般也就两三桌人。姑和姨,新郎要提前把她们接来,特别是姑,他们也趁此机会回来见见娘家人叙叙旧说说话,这就是所说的座桩客。请村上能会炒几个菜的人来做厨师,也不付费用。这里把厨师称为焗长,一般是东家请谁做焗长,事先拿着烟到家里请。焗长同意后会安排东家买什么菜,这个要看东家的财力。上午办完喜宴,晚上一般要熬上一锅杂烩汤,主要是剩菜,加上丸子、白菜、萝卜、豆腐是少不了的,肉多少会有两块,给周围邻居每家要送上一碗,排场的家庭再送个白馍,给老人孩子吃,让大家粘粘喜气,分享一下喜庆的快乐!焗长那里东家会掂二斤馃子切块肉头送去,以示感谢!

这个待客场面不大,大场面要等到春节过后请亲家时再办,春节前都要把请柬送到受邀的亲戚朋友家中。

上午办过喜宴,下午晚上还有三个主要议程要走。一是开脸;二是上坟;三是铺床撒床。

先说开脸。给新媳妇开脸。这个在兴良叔的弟弟结婚时跃进亲眼看过两个妇女给新婶子开脸。跃进看到新婶子,坐在堂屋的当门靠门口面朝南,脸上额头脖子涂上一层白色的香粉,是三婶和另外一位年长夫人操作的。新搓的红色双线,怎么交叉一下变化成有三个头,两手各拉一个头,另一个头用嘴咬住,线在两手间绷直、拉开,成三角交叉形态。双手上下左右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线贴着新婶子的脸、额头、脖子随着两手的一拉一合将汗毛绞掉。

开脸又称绞脸,绞脸以后,脸面皮肤变得光亮,饰些粉的原因也白了,发型也变了,这就标志着做姑娘的时代结束。年长的奶奶还哼唱着《开脸歌》以示祝贺:

左绞一线生贵子,右绞一线产俊男。

一边三线弹得稳,新媳妇胎胎生麒麟。

眉毛绞的弯月样,生得状元榜眼探花郎。

我们今日恭喜你,恭喜贺喜你做新娘。

再说上坟。开过脸去上坟,这次新媳妇上坟称为上喜坟,讲究的人家是一定要去的,有族里长辈带着,带上纸和炮及贡品。贡品一般是四样,刀头、大馍、馃子、果蔬,外加酒。先从直系亲人开始摆贡,敬祖、点纸、鸣炮新郎新娘磕头。其他不在一个坟茔地的旁系,新人一般不去,有族里主事的去烧几张纸祷告一下。告知先人,谁谁结婚了,保佑他们和和美美,多子多福,世代永昌等等。

吃过晚饭是铺床撒床。主人要准备糖果落生瓜子麦籽等,找来父母夫妇儿女齐全的长辈或新郎的嫂子,担当撒床的事。一般人撒床歌不会唱,这就要事先向有经验长者学习(这里的长者已经不适合担当撒床的事),撒床歌过去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的东西。所以担当者应该是,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就从下面一首《铺床撒床歌》可见一斑:

来到的客不用忙,

请坐屋里吃喜糖。

东家请俺全家三辈来铺床,

都说俺铺床铺得好,

今年晚明年早,一个闺女一个小。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

三铺床,桃李园,夫妻恩爱一百年。

四铺四进财,金银财宝滚家来。

五铺六铺是财富,七铺八铺是金库。

九铺给你铺个大元宝,十铺铺的世代全,

又生女来又生男,生个女来当娘娘,生个男来是状元。

四个床角按一按,生个小孩真好看。

四个床角理一理,生个儿子当宰相。

铺底长被子宽领个小孩做大官。

铺床铺得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

来一个是一座楼,来个仨俩你不愁。

铺床铺得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新娘是月亮,新郎是太阳,

铺出幸福床,早点当爹娘。

来到的客不用忙,请坐屋里吃喜糖。

吃着喜糖喝喜酒,幸福生活年年有。

铺好床,来撒床,

头一把撒的正,先生龙后生凤。

二一把撒的有点歪,叫恁领个双胞胎。

三一把撒到床头根,生个小孩胖乎哩。

四一把撒的床面前,生的小孩考状元。

五一把撒到床中心,北大清华等着您。

六一把撒的有点匀,千万别忘上祖坟。

一辈更比一辈过得好,全家幸福到永远!

家和万事兴!和气又生财!家里的钱,世世代代花不完。

俺们铺床铺的就是好,

今年晚明年早,一个妮来一个小。

一个麦籽一个儿,十个麦籽一小群。

问问他家好不好?

(看客鼓掌齐喊)好!好!好!

晚上是要闹洞房的,这主要是同辈份的兄弟闹腾的最厉害,但都是适可而止开开玩笑。第二天上午一般去公社打结婚证,这在那个年代不太重视,一般只要磕头拜天地,就认为是结婚了,有的干脆就不办结婚证。接下来就是过日子,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结婚证是必办的。

到这里应该说结婚的事应该是办完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事还没算结束,到春节才办喜宴。[1]

注释

仰角子。上世纪80年代前生产队拉庄稼的大车上用的专用装置。三眼枪。其实就是大约从明代开始军队上使用的一种短火器三眼铳,使用铁或粗钢浇铸而成。外形像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与枪膛相连,在小孔处添加火帽。三眼枪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上木把子用以握持,保障枪手安全。使用时,铳口向上装上火药,最上面再装上土,用工具捣密实。燃放时三个铳管轮番点燃炮芯子引爆装填的火药。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打慌。方言,帮忙的意思。肉头。一小节长方体形状的猪肉,通常是列条肉。贫穷年代多的拿不了,就用肉头作为礼尚往来很重视的一种礼物。刀头。祭祀品。敬神或祖先用的带肋骨的猪肉,比肉头稍大,用前要煮。 ↑

来源:情落深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