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遭官媒点名批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7 18:59 1

摘要:在商界,董明珠一直是个自带光环的话题人物,她雷厉风行的作风、果敢的决策,带领格力电器在市场上披荆斩棘,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她本人也收获了“商界铁娘子”的称号。然而,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她的一番言论却让自己陷入了舆论的风暴眼。

在商界,董明珠一直是个自带光环的话题人物,她雷厉风行的作风、果敢的决策,带领格力电器在市场上披荆斩棘,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她本人也收获了“商界铁娘子”的称号。然而,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她的一番言论却让自己陷入了舆论的风暴眼。

当天,董明珠以100%的支持率成功连任董事长,这本是值得庆贺的时刻,大家都期待着她对格力未来发展的宏伟规划。在谈及格力如何推进管理层年轻化以及用人标准时,她先是阐述了重视人才培养,不以年龄、资历来衡量,关键在于人才的思想要保持年轻化,要有创新能力、责任心及敢于拼搏的观点,这部分言论得到了不少认同。可话锋一转,她突然抛出“我们绝不用所谓的‘海归派’,谁知道他们里头有没有间谍”,瞬间让全场震惊,也让整个舆论场炸开了锅。

此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传播,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支持者中,一部分人从企业安全角度出发,认为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商业竞争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确实存在,企业有权利采取保守策略保护自身核心技术 ,董明珠的言论是出于对格力技术安全的担忧,无可厚非。但反对者的声音更为强烈,他们指责董明珠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是对海归群体的歧视。海归群体大多是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带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理念回国,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怎能因为可能存在个别间谍,就将整个群体拒之门外。

很快,官媒纷纷下场表态。《新京报》率先发文,言辞犀利地指出董明珠的言论“背离常识”。文章强调,企业虽有自主选择人才的权利,但将海归与间谍划等号,既毫无事实依据,又违背国家人才战略,这种无端揣测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会对海归群体造成严重的污名化,还会误导公众,破坏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正确认知。人民日报客户端也罕见发声,用详实的数据表明全国科创公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海归,华为5G团队中30%的成员有海外背景,以此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交流是大势所趋,“闭门造车要不得”,董明珠的言论背离了开放包容的国策 。

著名媒体人胡锡进也加入战局,从法律和社会影响层面进行分析。他指出,董明珠宣扬格力“绝不用海归派”,只用国内高校毕业生,这是明显的身份歧视,违反了《劳动法》中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的规定。把出间谍的风险作为海归人员的集体标签,在就业上排斥、歧视他们,严重抵触国家政策,诋毁了海归群体声誉,董明珠应为格力的品牌形象以及海归群体的声誉作出道歉 。

回顾历史,钱学森、邓稼先、詹天佑、茅以升、黄大年等众多海归前辈,他们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如今,国家一直大力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出台各种政策吸引海归人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也让格力的人才战略备受质疑。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是企业创新和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海归人才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像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国际化发展。格力若一味排斥海归,不仅可能错失高端人才,还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限制自身的发展空间。

此次事件也给其他企业和公众人物敲响了警钟。企业在制定人才战略时,应基于理性和客观的判断,避免因片面认知而错失优秀人才;公众人物更要注意自身言行,尤其是涉及到可能引发社会争议的话题时,要谨慎发言,因为其言论往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能会对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