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小人”(2)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6:14 2

摘要:“小人”是“不成人之美”,是“成人之恶”的。从一些电视剧上看过,有些人想上山当土匪,非得做几件坏事不可!要不,这样的人就不能入伙,这就是“成人之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自己的存心不正,不仅自己做坏事,还成全他人做坏事,以自己的坏作用促使他人为非作歹,这样

《论语》中,“小人”是无德之人,他会帮助别人做恶事。

《论语•颜渊篇》记载:“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小人”是“不成人之美”,是“成人之恶”的。从一些电视剧上看过,有些人想上山当土匪,非得做几件坏事不可!要不,这样的人就不能入伙,这就是“成人之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自己的存心不正,不仅自己做坏事,还成全他人做坏事,以自己的坏作用促使他人为非作歹,这样,他的心理才平衡啊。

“小人”会破坏别人的好事,成全别人做坏事,这凸显其道德的缺失。

三、《论语》中的“小人”是与“大人”相对而言的。这个意思主要是针对人的地位和见识而言的,地位低下或见识短浅的人,称为“小人”。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小人”应解释成普通人或修养不够的人。

孔子是“不怨天,不尤人”,即使遇上困境、逆境,他依然固守正道,绝不会更改自己的志向去迎合他人。这种在困境中能一如既往保持下去的东西,才叫“操守”。

逆境非常考验人。君子固然免不了有困窘的时候,但君子能坚持操守,小人是没有原则的,不会顾及任何道德底线,狗急跳墙,什么事他都能做得出来。

《论语•子路篇》记载:“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说:“言语一定守信用,行为一定果断,只管固执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这里的“小人”,显然不是说道德坏的人,也不是指老百姓,而是指不知道大仁大义,不知道权衡的人,这些人虽然见识短浅,却还比当时的从政者好多了。一个人总是以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凡事不知变通,只认死理,这是“必”的表现,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世上没有绝对化,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具体情况,不知变通的固守某种承诺,尽管“言”也“信”了,“行”也有“果”了,但还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在古代,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尾生抱柱”。

《论语•雍也篇》记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与“君子儒”相对应的是“小人儒”。“小人儒”中的“小人”,不是现在骂人的话,不是说这个“儒”的品德上不好,道德上有污点,而是说他的志向不够远大,做人的境界不够高远。

“小人儒”保存了“儒”的外表装束,懂一些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制度,他们以相礼、治丧和教育学生,维持生计。如此来讲,“小人儒”是把“儒”当作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他们做“儒”,洁身自好,关注更多的是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兼善天下”,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事宜,他们基本上不会给予更多关注的。

用现在的一句广告词,他们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搬运工”。说心里话,这样的人也是不错的,这样的人不是孔子最想培养的人才。孔子办教育是培养“君子儒”的,而不是培养“小人儒”的。

《论语·宪问篇》记载:“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和“小人”,这里不是指尊卑贵贱,如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相应地,地位低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小人”。孔子这里是从道德修养角度来阐述的。

“君子”是践行自然规律之道,一步步走向圣贤的人;“小人”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人,道德修养低下的人。“小人”指人的心胸狭窄,肚量小,可以理解为思想境界不高,追求的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如名利、财货、官位等。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下达”者,他们缺乏理想,也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眼睛盯的、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里的“小人”的概念是从道德修养的境界来诠释的。

小人道德低、修养差、知识少,自然不可“大受”,孔子这句话反映出道德的重要性。虽然道德不能决定一切,但千万不能忽略道德的作用。

三国时期,吕布骁勇善战,他的武艺可以说是天下无敌,刘、关、张三个人一起合力打吕布,都没有办法战胜他。可吕布是个“小人”,他不忠不孝,反复无常,这人就不能“大受”。他跟董卓狼狈为奸,最后因为争抢美人貂蝉,亲手杀死了他的义父董卓,最后,曹操擒住吕布也把他杀了。

孔子这里不是说“小人”不能用,而是不能“大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材不可大用”,这一点我们需要说明的。“小人”还是能做一些事情的,但“小人”由于德行有一定的缺陷,如果赋予他以重任,他将不堪重负,注定是要误事的。

《论语•子路篇》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理解的,樊迟跟着孔子学习仁义道德,也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实行儒家的学说,老师这一辈子的日子可以说“累累如丧家之狗。”自己跟老师相比差的太远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学习一些技能,学习一点谋生的本领。

我们现在要说,某某某是个“小人”,这是骂人的话。孔子这里说“小人”,不是讲樊迟的品德有什么毛病,没有贬损之意,而是说樊迟不求上进,缺乏远大的志向,只重视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是个做小事的人。类似于现在人骂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

孔子为什么说“小人哉,樊须也!”是因为樊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弘扬道义。三千弟子跟着老师学习,学习的重点在于是如何立人伦,振纲常,弘道不已!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里的“小人”,可以理解成思想境界低的人,或者是宗法制度下的“小人”这个含义。

孔子说:“只有未嫁的女子和小人最难教养了。和他们亲近,他们将不逊让,违背礼制;和他们疏远了,他们便会怨恨于你。”

孔子说:“只有未嫁的女子和小人最难教养了。大宗和小宗的他们(女子和小人)保持距离远了吧,小宗埋怨说我们是一家人,不理我;近了吧,他忘了对大宗的尊重。”

“小人”一词在儒家经典中也多有出现。

如《书·大禹谟》记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这段话的大意是,相传舜命大禹征伐三苗之君,禹会师诸侯,历数三苗罪状,谓三苗之君昏庸不敬,道德败坏,贤才得不到重用,卑鄙者却占据高位,引起民怨天怒。

“小人”之“小”,起初并没有道德的含义,是社会地位地下的贵族,后来逐渐有了道德品质方面的概念,再后来又有了格局小,气量小等方面的含义,也可以用来形容身体矮小的人、儿童或古代人对自己的谦称。这些不同的含义,反映了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来源:沐浴墨香张一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