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出门时,有时候会想起面试时回答的自我认知那道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班很晚时,有时候又会想,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答案,是否早已模糊成进门刷脸的“签到成功”?
今天520,朋友圈满是鲜花与转账的浪漫。但有个“伙伴”比恋人更常伴左右——每天相处超8小时、见证我们从懵懂到成长甚至独当一面的单位,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清晨出门时,有时候会想起面试时回答的自我认知那道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班很晚时,有时候又会想,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答案,是否早已模糊成进门刷脸的“签到成功”?
我们总在追问工作的意义,却忘了单位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生命成长的“第三空间”。毕竟,办公室的晨光与星光,总在雕刻着另一个你:那些被我们抱怨的“无力感”,藏着最真实的成长密码;那些习以为常的“存在”恰好是我们与这个时代保持紧密联结的纽带。
【一】
当“我在”沦为“存在”
我们如何弄丢了职场主动权?
到某基层调研,有年轻干部唉声叹气:离家太远,工作本身也是重复了又重复,毫无意义。这种职场“工具人”的羽态,折射出当代职场的普遍困境:
把“岗位”当作“站台”。三十五岁以前,很多同志把单位当作跳板,认为进入职场就算是有工作经历了,再怎么也要想方设法进入更好的单位或者大城市。于是,他们像浮萍一样在这家公司找下一家公司的定位,殊不知这种没有根儿的心态,却是限制自己在本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用“基础”代替“深入”。某一项调研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很快速地背出该村组有多少个留守儿童,有多少个需要帮助的人员。然而,当问到非建档人员的管理,以及数据背后的做法时,部分同志会满足于常规工作,认为能把基础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价值,却忽略了如何贴近群众的需求。
将“复制”等同“完美”。上级的文件,下级需要贯彻落实的时候,一些同志习惯照搬照抄,仅替换时间、地点等“变量”。这种痕迹主义下,“我在”成了文字游戏,而真正的契合本地实际的问题,如一站式通办没有在当地落地落实,却被掩盖在应乎式的文件里。
【二】
“我在”的深层密码
在单位里遇见“成长型自我”
职场的价值,从来不是“别人给什么”,而是“我能创造什么”。那些在单位里真正“活出来”的人,都懂得三种“在场哲学”:
在“麻烦里”种能力。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何斌,退居二线以后主动申请办理100%的案件,以示范诉讼的方式化解当地的房地产纠纷,把维护房地产领域的安全练成肌肉记忆。他的工作日记里,记着一系列“麻烦拆解术”:针对“购房合同条款模糊”等共性问题,制作风险请示清单;选取事实清晰、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作为“示范诉讼”重点攻坚;一些典型的案例,一定要多追问背后的成因。他是一位普通的法院人,却用办理的5500余起案件证明:所谓开挂的人生,不过是把每件麻烦事都当作生命里的练习题。
在“协同中”见彼此。在办理某起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南充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晓波带领专案组详细审阅案件材料,全程参与该案的引导侦查取证和审查起诉,并在上级检察院的指导下制订出全案强制措施适用标准、起诉认定标准、量刑建议指引等,协调6个基层检察院先后办理了14件相关案件,最终,该案240余名被告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他的笔记本里,记着这样一段话:“公诉席上的‘我’是单薄的,但当‘我’学会倾听侦查员的奔波故事、理解律师的辩护逻辑、共情法官的裁判压力,‘我’就成了‘我们’——这个‘我们’,才是守护公平正义的钢铁长城。”他用行动证明:职场中最强大的战斗力,从来不是个体的锋芒毕露,而是群体的美美与共。
在“重复中”找意义。南充市委政法委维稳指导科科长张志,为了一项制度的出台,带领科室同事多次征求30余个市级部门意见建议,从制定方案、沟通对接、督促协调、报送情况,每一项都要反复验证、研究。有同事认为“每天的工作都是大量的重复”,而张志却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嘉陵江上中坝大桥照片,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你们看这座桥,每根桥墩都要经过数十次混凝土浇筑和压力测试,看似重复,却是整座桥屹立不倒的根基。我们打磨制度,不也是在浇筑社会稳定的隐形桥墩吗?”后来,当相关文件落地落实时,同事们才明白:那些看似重复的电话沟通、文件修改,数据核对,实则是在编织一张守护城市安全稳定的精密网络。原来,每一次重复,并不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也不是在做无意义的折腾,而是我们用今日的“千锤百炼”,铸就明日的“铜墙铁壁”。
【三】
时代为什么需要“我在”?
职场人的“在场逻辑”
在AI替代率飙升的今天,“我在”的不可替代性愈发珍贵:
情感价值不可替代。法治日报记者杨傲多认为,情绪状态直接影响行动效能,当人被负面情绪困扰时,很难专注投入工作,效率与质量都会受影响。因此,她在近三十年记者生涯中,总会多花一些时间倾听采访对象的“题外话”,那些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困惑与挑战、坚守与遗憾,都被她巧妙地收纳进与文字共生的温度里;在与政法单位打交道时,她常常会有“这个角度让人眼前一亮”的肯定,也会有“不着急,不是你的错”的共情。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在无形中搭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相互“被看见”,是多么的珍贵。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耕耘者,而是被托举的同行者。
研判追问不可替代。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员额法官蒙琼梅曾办理一起变更抚养关系案,用多个追问揭开案件的多重迷雾:第一问,女孩母亲主张变更抚养权,女孩本人也愿意,后来为何选择上诉?第二问,单独询问女孩时,14岁的女孩眼神回避,总是往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身后躲,背后有什么细节?第三问,学校老师给了女孩那么多关爱,为何女孩却不愿意去学校?蒙琼梅法官接连六问,并向教育局、妇联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建立涉未成年人案件家校联动机制。她不仅还原了案件真相,更推动了制度完善,生动诠释了“我在”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能力,唯有在具体案事件办理中沉浸式研判才能实现。
文化传承不可替代。日前,阆中市人民法院举办邓天金人物事迹整理开笔仪式,记录邓天金老院长33年的法院生涯中,追逐法治梦想、坚持为民情怀、守护司法公正的故事,以鼓舞一代又一代法院人前行。将这些故事编纂成册,不仅是对一位优秀法官办案故事的整理,更是为后来者树起精神丰碑。青年干警翻阅这些文字时,触摸到的是跨越时空的法治信仰,汲取的是“司法为民”的精神养分。当“邓天金精神”融入当地法院文化血脉,或许会激励一代又一代法律人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司法的温度与力量,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成为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
【四】
如何让“我在”成为生命的注脚?
不晓得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对父母说“今晚我在”时,母亲往餐桌多添的那副碗筷,父亲藏起降压药强撑的笑,都在告诉你:“我在”是屋檐下最暖的灯火。当你对同事说“这活儿我在”时,加班时共享的一杯咖啡,报告工作时默契的眼神交流,都在告诉你:“我在”是并肩而战的责任。“我在”,本质是同一个灵魂的两面,一面是人间烟火,一面是职业信仰,共同筑起我们生命里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做“有刃”的职场人:把自己炼成多面手
在基层的走访中,若听见有同志说话特别有见地,去询问他最近除了工作以外还干了什么事,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学习”。
有人学习法律,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了提升自己,也为了自己再多一些专业;有人学习心理学,更好地跟当事人或者家人、同事打交道;有人自制速记速查手册,收录多个高频问题解决方案;有人把日常遇见的各种金句积累起来,为自身成长积累素材……
如果你愿意,邀请你每周做三件小事:主动帮同事解决一个问题,哪怕是一个问候;记录一个工作感受,哪怕它只有200字;发现一个可以优化的点,哪怕它就是一个标点符号。
这些微小的“在场证据”,日积月累,终将成为你的职业护城河。
做“有感”的职场人:情绪为价值赋能
上一周听到有同志分享,他原本厌倦写材料,直到某次外出调研,看见别人把他的话语挂在嘴边:“原来我的文字能帮到别人。”
职场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被需要”的需求,当人们被需要,他才可以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当你有情绪时,邀请你三分钟“价值追问”:这件事让我不满意的核心是什么?我在不满意事情,还是不满意情绪?我在表达对别人还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果可以倒带,我会怎么样让自己舒服?如果我是单位领导,我会怎么做?
或许,当你多次追问、反复疏理,全局思维会慢慢生长。随着思考的深入,情绪也会在理性的观照下愈发从容。某一天你会察觉:工作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顺畅,情绪的开关已由自己完全掌控。而你,也在不知不觉中,炼就了赋能他人的力量。
做“有光”的职场人:用个体温度点亮集体
有人说,常参与非正式活动的干部,职业幸福感会大幅提升;同样的,他们的晋升速度也会比只是埋头做事的人要快一些。因为,利他行为,不仅可以温暖他人,更能构建职场信任网络,让“我在”获得更多“我们”的支持。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发起一次“午餐分享会”;组织一场公益志愿活动;甚至只是每天多微笑一次。
当你不再等待单位改变,当你愿意成为自己想看到的光,就像萤火虫用微光呼应彼此,当个体的“我在”汇聚成“我们在”,职场就会从“冷衙门”变成“暖职场”。
【五】
在“单位”里看见“大写的我”
今天520,不妨给单位写封“情书”:
感谢它接纳你的青涩——记得第一次汇报工作时,声音颤抖着把“PPT”说成“PPA”;
感谢它包容你的莽撞——曾在某会议上脱口而出“这方案行不通”,却没考虑可行性;
感谢它见证你的蜕变——当你完成某项重要工作,同事说“没想到你能扛下这么大压力”。
职场不是“诗与远方”的反义词,而是“脚踏实地”的同义词。当我们不再把单位当作“谋生工具”,而是视为“成长合伙人”,那些曾被抱怨的“日常”,都会变成生命里最坚实的印迹。
今天,你在吗?
来源:南充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