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群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从品牌到营销的生态都在重组。我们刀法身处在行业上下游,一边研究一边实操,终于为「成就中国好品牌」沉淀出一整套新打法。
最近我连续写了好几篇文章,其实就是想和大家讲一件事:
人群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从品牌到营销的生态都在重组。我们刀法身处在行业上下游,一边研究一边实操,终于为「成就中国好品牌」沉淀出一整套新打法。
但一下子说不完,未来我会一点一点分享。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先和大家聊聊,人群时代,怎么用内容驱动增长。
今年 618 快到了,品牌们都有一个明显的体感,就是红海竞争,流量焦虑,经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人发生了改变:
1、人以群分是关键趋势,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圈层,长出了无数个细分人群。 过去的品类逻辑正在失效,因为对同一个品类,不同人群的需求偏好可能截然不同。
2、品牌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从过去品牌单方面占领用户,到现在双方平等共舞。 新一代人群不喜欢喊话,不能被教育,撩拨和共鸣才有用。
3、人的多元化和细分化必然导致营销的碎片化。 新营销场域是一片大海,饱和式投放效率低,核心沟通介质变成了点滴渗透的内容。
所以大家会发现,无论是这几年增长迅猛的新品牌,还是世界 500 强,无一例外地都在拥抱内容转型。
上一周,我去参加了巨量引擎的深度对谈,发现品牌、行业、机构的负责人也全在讨论这件事。聊完以后,大家产生了一个共识:行业的大浪淘沙早就开始了,品牌今年想要打赢 618,同时获得持续的生意增长,必须深刻地理解内容。
但在我看来,内容营销过去的几个关键词——大创意,大渗透,大心智,彻底失去了作用。 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小内容,超级小渗透,超级小心智。
01
超级小内容,超级小渗透,超级小心智
什么叫超级小内容,超级小渗透,超级小心智?
用一句话概括: 从关注抽象的人到对话具体的人,从炮弹轰炸的广告到撩拨心弦的内容,从粗暴的心智占领到真正的心智共鸣。
我们先来说其中最关键,也是贯穿生意始终的因素,“人”。
我一直认为,人群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从物以类聚到人以群分。
过去是供不应求,品类主导,大家先要满足差不多的刚需。当年品牌只需要想象一个人群,比如“一二线女性、精致人群、注重内在美”,就可以拍广告,然后把产品卖出去。仔细想想,这背后的 TA 非常笼统,说直接点就是”女的”。
但现在是供大于求,人以群分,多元的价值观之下,涌现了不同的需求。比如品牌会发现,即使都是精致女性,我们对美各有定义——我认为美拉德风是美,你认为多巴胺风是美,她觉得五金风才是美。
巨量引擎的最新数据是, 现在一个抖音用户平均每天要看 50-300 个视频,内容跨度超过 6-10 个品类,被 10 个品牌种草成为 A3 人群。 听起来很夸张,却是实打实的数据。
所以,如果像过去那样,对所有人说一套话术,铺海量的内容,不可能再有效了。 内容驱动增长,首先要找到属于品牌的精准人群,做颗粒度更细的超级小内容。
平台正在发生的变化,跟我的思路不谋而合。 今年 618,在原有的抖音八大人群之外,巨量引擎新推出了重点人群,帮助品牌“找对人”。 而这些人群的定义方式,不是人口学,而是从消费习惯和内容偏好推导—— 用户为什么买我?他们在什么场景使用我?
具体来看,抖音的重点人群可以分成三类:第一层是破圈起点的 行业特色人群 ,主要为需求购买;第二层是 圈层场景人群 ,主要为兴趣购买;第三层是 平台全量泛人群 ,主要为情绪购买。
其中,行业特色人群和圈层场景人群,是最值得品牌关注,也是最需要渗透的关键人群。
举个例子,美妆的行业特色人群,她们不仅是八大人群的精致妈妈,也是格调鉴赏家,又或是美潮文艺咖、惠选生活家等等。针对场景和圈层,抖音把人群分为户外人群、运动人群、时尚人群、医美人群……这些人群是生意的基石,完成对他们的精细化运营,品牌就赢在了起跑线。
但这也意味着,找对人还不够。接下来,品牌还得想办法针对不同人群,用合适的内容,让用户也反选你。
抖音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内容 IP 和平台资源。据我所知,抖音今年为高热的圈层人群,提供了超过 20 个以上的内容 IP。比如针对功效党医美人群,抖音打造了皮肤学专家背书的“护肤尖子生”,针对运动圈层,还有“今天好好运动”的特别企划等等。
而泛人群,虽然是广大的受众,尚未有明确的需求兴趣,但同样可以被过海量的短剧、电影、音乐节等明星流量 IP 辐射。
对品牌来说,有了精准的人群、与人相关的好内容,后续一切生意才有了基础。
正如前面说的,超级小内容,超级小渗透,超级小心智的背后,其实是——
从关注抽象的人到对话具体的人,从炮弹轰炸的广告到撩拨心弦的内容,从粗暴的心智占领到真正的心智共鸣。
物以类聚的时代,以刚需为中心。大家的价值观相对统一,品牌只需要大广告炮轰,击中所有人。
人以群分之下,以激发为中心。无数个细分人群之下,有无数个具体场景、无数个具体需求。品牌要生产上万条小内容,反复撩拨,去激发无数需求。
举个例子,我最近刷到“解决后背出痘”的短视频,刷得越多,种草越多。最后不仅买了沐浴露,以油养肤的精华、祛痘的果酸,甚至下单了个清理角质的浴刷。如果不是被内容激发,我绝对想不到这么细致的需求。
我觉得对品牌而言,这其实是巨大的机会,因为还有非常多场景词没被占领。
正因为捕捉到消费趋势的变化,抖音率先升级了流量机制。原来的自然流量,一分为二,变成内容流量和电商流量。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产品只是在抖音卖得好,只能叫畅销品。如果它既能卖得好(有电商流量),又能引发和转发(有内容流量),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爆品。
不过,对产品来说,内容流量的带动力究竟有多强?
一个数据是,抖音年发酵的热点已经超过 2 万多个,每个热点的播放量都在 1 亿以上。
从品牌过往实践可以看到,与热点相结合的商品,可以在抖音拿到更多的自然流量、更高的 GMV——在服装配饰、母婴日化两个类目,热点商品的爆品率比整体大盘高出 70%,在美妆数码行业,热点商品的爆品率是整体大盘的 3 倍。
在流量机制升级背后,是品牌与平台的双向选择:
你既可以 follow 平台的热点日历,快速抓住已有的热搜、词条,将产品优势与趋势风潮巧妙结合。
又可以选择做热点的主角,去捕捉用户兴趣背后的“风口”,做联名,造,在平台的助攻下进入下一个 level。
这也是我说的要做超级小内容,反复撩拨用户。 只是我没想到,平台不仅鼓励,还拿出实实在在的流量,帮助大家全方位撩拨。
不过,具体怎么个撩拨法?
巨量引擎官方运营的负责人告诉我,抖音跑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特色内容,叫做爆单内容直播间。今年他们分别从人(重磅嘉宾)、货(超级货品)、场(创意场景),对爆单内容直播间做了归纳,包括明星/总裁/达人进播、新品发布会/联名直播、工厂/实验室溯源等等。
举个例子,某茶饮品牌就借着今年春茶季的热点,打造茶山溯源的爆单内容直播间。它以现采现产为核心卖点,搭配春季出游的定制化赠品,让整个自然流量 GMV 提升 10%,品效期提升了 120 倍。
看起来品牌只是给产品开了个特色直播间,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在我看来,还是在于对内容的理解到了next level—— 抖音把直播间变成一个个超级小内容,每个直播间都有一个心智标签,然后反向用内容跟最精准的那群人交互。
之前的直播就是:主播开播,用户进来听听讲解,到下单就结束。
现在我去看抖音就发现,品牌围绕直播创造了持续发散的内容。无忧传媒副总裁刘甜,就举了个团播的例子:今年无忧为某品牌搭建一个 7 人男团,7 个人代表 7 款产品,连直播间色彩和男团服饰,都跟着产品搭配颜色。粉丝进直播间,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给自己喜欢的小哥哥。
这个案例,让人不禁感慨,高明的品牌从不在有限的品类卷。而是用更会撩拨的方式,激发水下十倍、百倍的需求。
03
与其占领心智,不如占领时刻
当然,爆品只是一方面,这几年很多品牌的难点其实是:我产品卖得还不错,但我的品牌始终没有留下心智。
没有心智,就没有溢价,没有心智,就没有忠诚度。没有心智,我今天卖完这波,明天不知道还能不继续能卖下一波。
巨量引擎的平台数据显示,品牌心智其实是大促同品类,同价格带商品竞争的超强 buff。
那么,如何解决心智问题?
我认为,还是要回到“超级小内容,超级小心智,超级小渗透”。但进入到平权时代,我们一定要从粗暴的占领心智,走向真正的心智共鸣。
传统时代,品牌像一个大家长,自上而下地灌输理念,试图用统一心智占领用户。
平权时代,更像品牌和消费者在一起开派对,关系平等,只有对上眼了才能共舞。我们需要将无数个超级小心智,渗透进用户的毛细血管中。
在这件事上,巨量引擎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今年 618,抖音把心智拆分成三层:商品心智、场景心智、品牌心智。 不同层次的心智,又分别关联功效/成分/风格,使用场景/产品用法、身份认同/服务体验等各种小心智 。
举个例子,美白是品牌大心智,既修护又美白是商品小心智,户外防晒则是相对应的场景小心智。
看到这里,我相信一定会有品牌问:失去了统一心智,我品牌不会乱了吗?要做这么多小心智,实操起来会不会很困难?
其实并不会。在我看来, 品牌的一头是统领大心智(品牌 DNA),另外一头则是无数碎片化的超级小心智。只要找到那个引人共鸣的 moment(关键时刻),就能将两头串联起来。
举个例子,我发现在新营销环境下,麦当劳的品牌 DNA 传播就用了三步:
第一,结合“平价、快捷、年轻、幽默”的品牌 DNA,麦当劳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用户 Inner Child,也就是内心住着一个孩子的纯真者。第二,针对核心用户,麦当劳找到了“童心时刻”,并基于这个时刻,拓展出家庭朋友的欢聚场景。第三,在欢聚场景下,麦当劳制作非常多的短视频内容。
这些短视频内容,都围绕产品“高性价比”和“随心搭配花样多”展开,讲的是“和朋友聚会吃麦当劳”、“约会吃麦当劳”、“带妈妈去吃麦当劳”,麦当劳始终理解和维护你的童心。
麦当劳通过一个“童心时刻”,将产品心智、场景心智、品牌心智串联起来,用“小内容”去唤起更多共鸣。当真切的情感共鸣建立起来之后,用户们纷纷加入了麦门,成为非麦麦不可的“信徒”。
从巨量引擎提供的 618 大促通案中,我再次看到同频的解法。 平台更进一步,不仅总结出立品牌-抢商品-拓场景的策略,还确立了大促的心智节奏——
大促开启前一个月,灌注品牌心智;大促预热期,抢夺商品心智;大促正式期,拓展场景心智。
除了可以通过“品牌、商品、场景”完成心智的串联之外,平台的运营点位也成为内容转化效果的抓手。
品牌既可以借助自播和达播,做好爆单内容直播间,也可以充分利用达人和短视频,让商品本身与内容相结合。最后,抖音商城作为平台的增量渠道,与内容相联动,能够创造更多增长可能。
说白了,平台就像是一台精密机器,能把人货场一一匹配,通过内容放大再放大,让营销更有确定性。所有播撒下去的内容种子,或早或晚,都会结出一个善意的果。
参加完巨量引擎的两场深度对谈,我有很深的感慨。
与其说这次 618 是生意的大考,不如说它是个检验场。品牌真正要思考的是,或许不仅仅是输赢,而是——有没有找到人群?要如何打造爆品?我有没有留下心智?
这些思考背后,其实就是 618 的机会和难题。
如果你把自己困在卷流量、卷价格、卖卖货,那的确会面临重重难题。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人群,用内容抓住人心,在平台沉淀下更高的品牌价值,就能顺其自然长出生意。
与此同时,我始终认为,营销是完全的开放命题。品牌、平台、机构,每个参与方共处同一个营销生态系统中,所以会有同频的思考,又坚守各自的角色。
我非常期待,更多像巨量引擎这样的平台,一边连着品牌,一边连着机构,帮助品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找到更多新的可能。
来源:资本迷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