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中旬,小米公司连续三次“出拳”,从揭露网络黑公关团伙、胜诉知名自媒体造谣案,再到终审维权成功对抗竞争对手的商业诋毁。
在信息的洪流中,一家企业的声誉有时不是毁于市场竞争,而是毁于暗处的“黑手”。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中旬,小米公司连续三次“出拳”,从揭露网络黑公关团伙、胜诉知名自媒体造谣案,再到终审维权成功对抗竞争对手的商业诋毁。
这三起案件串联起来,描绘出一个更值得深思的全景:我们所处的网络舆论环境,究竟还有多少是“真实”的?
第一幕:谁在操控“流量真相”?
5月15日,小米从司法机关获悉,一起针对其的网络黑公关案件正式告破。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网络水军工程”:自动生成内容、批量操纵账号、成体系地散播谣言,并在关键舆论节点煽动情绪、制造对立。
更可怕的是,这一切的操作仿佛流水线作业。
用AIGC工具编造黑稿,用近万个社交账号集体分发,通过“踩一捧一”的策略,精准打击品牌声誉,形成病毒式传播。
而这背后,不只是对小米的“围猎”,更是一种对公共信息空间的操控。
信息的真假,在转发与点赞中被稀释、被放大,甚至被娱乐化。普通用户成了被操纵的“转发机器”,却浑然不觉!
第二幕:自媒体的边界在哪?
就在此案曝光的前一天,小米另一场“名誉保卫战”也迎来了法院的一审判决。
被告是一家活跃在多个平台的自媒体 “民之力”(又名“网络一兵”)。
法院认定,其长期发布的内容构成侮辱与诽谤,已经实质性地侵犯了小米公司与雷军本人的名誉权。
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米晒出了一封由该自媒体签字的道歉信。
在信中,对方明确承认自己对雷军和小米造成了严重伤害,“深感愧疚与悔恨”。
我们不禁要问:当“博眼球”成为部分内容创作者的底层逻辑时,他们是否还在乎信息的真实性?是否还清楚言论的边界?
第三幕:竞争可以激烈,但不能肮脏
第三起案件,发生在小米与一家电视品牌“Vidda”之间。
起因是后者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系列疑似影射小米的“带刺”文案。
例如,“年轻人第一台好电视”“真正的星途大海”等宣传语,与小米曾用过的口号高度相似,且发布时间恰逢双十一,语境中暗含攻击。
法院在一审、二审中均认定:Vidda公司的行为构成商业诋毁,不仅误导公众,更存在通过贬低竞品来抬高自身销量的恶意,最终判令其赔偿55万元并公开道歉。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口水仗,而是一次界定“行业竞争底线”的法律案例。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企业也不应再沉默
三起案件,有一个共同的底色:小米开始用法律说话,不再“忍气吞声”。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法务部在每一次发声中,都反复强调一个观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在AI生成内容愈发泛滥、自媒体流量逻辑逐渐失控、品牌营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谁来为真相“站台”?谁来为声誉“筑墙”?
小米这三场维权行动,不只是一次品牌反击,更像是一种呼吁:面对黑公关、恶意造谣、商业抹黑,企业不应再沉默。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也因此更容易被声音淹没。
而我们作为公众,也应学会辨识“舆论陷阱”,用更多理性而不是情绪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
来源:小成顾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