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忆一下,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分门别类的问题(比如电脑坏了,不知道买哪个保险、宝宝餐具哪个好用),上网搜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开篇真心话:你喜欢抄作业吗?
莫慌,不是小时候抄同桌的那种,而是咱成年人和朋友间互相「抄作业」。
回忆一下,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分门别类的问题(比如电脑坏了,不知道买哪个保险、宝宝餐具哪个好用),上网搜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A. 拖一拖,没准时间长了问题就消失了
B. 花更多时间埋头钻研
C. 找个懂行的朋友问问怎么办
哎,选 A 的同学,你是挺有人生智慧的。
但选 C 的同学,更要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一种成年人好好生活的省力路径——拿不准的事情,找对的人抄个作业。
图片来源:《生活大爆炸》
那个能让你抄作业的「对的人」,在英文里称为 go-to person,可以理解为:
(某领域的)专家
值得信赖的人
遇到问题找 ta 就对了
(某领域的)专家
值得信赖的人
遇到问题找 ta 就对了
最近在播客里听到很多博主提到这个词,研究了一下发现,生活中遇到难题、困惑时,找到一个可以 go to(寻求帮助)的人,是成年人最重要的、最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go-to person 会在我们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以及,比拥有 go-to person 更爽的是,成为别人的 go-to person。
找到对的人抄作业
也是一种智慧
Go-to person 这个概念多用于职场。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当你新入职一个公司,问旁边的同事,自己该去哪里领办公用品,该找谁请教业务问题,该找谁设置电脑常用软件。Ta 一定会给你推荐三个不同的同事,ta 们属于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
图片来源:《穿普拉达的女王》
在职场里,这些 go-to person 构成了一个高效的支持网络。在生活中,go-to person 也同样重要。
从表面上看,找 go-to person 抄作业是在偷懒,但高质量的抄作业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判断和信任的综合智慧。
能抄好、抄对作业,需要调动三重心理动作
1️⃣ 意识到自己处在问题情境中,难以靠自己获得最优解
很多人遇到问题习惯了自己埋头苦查、死磕到底。但如果这个问题本质上超出你的能力圈,自己摸索不但低效,还可能出错。
而且,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指出,越是知识和技能不足的人,越难判断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水平,因此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意味着能察觉「靠自己我搞不定」,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2️⃣ 找对人,判断谁的作业值得抄
不是谁的建议都值得听。你要有对这个领域的基本调研,也要了解朋友们各自的特长与经验,才能判断谁能给出社交圈内的最优解。
同时,还需要你具备信任他人与合作的能力。
3️⃣ 愿意求助是一种心理成熟的体现
很多人不愿意开口,是因为怕被看轻、被拒绝。但事实上,人们往往会低估他人愿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1]。
而且,求助反而会提升你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当你勇敢求助,别人更容易觉得你信任 ta 们,从而更愿意建立连接。
图片来源:《重版出来》
尤其当你遇到这些类型的问题,不要死磕,马上去抄作业!
1️⃣ 专业门槛高的问题
比如:法律问题、财务问题……
这些需要在专业领域专精才能解决的问题,外行小白哪怕花几小时、几天研究,也常常因为缺乏经验而有疏漏。
2️⃣ 高试错代价的问题
比如:租房、跨城市搬家、装修、办签证……
这些事情一旦做错,代价不只是时间金钱的浪费,还可能持续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和心情。真正走过这条路的人才知道哪里该避雷。
3️⃣ 高度依赖经验或是个性化的问题
比如:相机选购(看你想拍什么)、护肤品推荐(看肤质)、2岁宝宝分离焦虑怎么处理(看孩子性格)……
这些问题在网上搜到的信息往往是标准答案,但你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懂行 & 了解你、考虑你实际情况的人,给出个性化建议。
4️⃣ 情绪支持 + 思路整理类问题
比如:对工作特别焦虑,不知道是环境还是能力出了问题;恋爱中频繁争吵,想确认是不是自己太敏感……
这类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有不同视角、有更多经验的人,帮你厘清需求和方向。
求助 go-to person 的过程
对双方都有许多好处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遇到问题就去找朋友求助,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伸手党」?
其实,不论从维系友谊还是解决问题的角度,真诚的互助能为双方都带来积极的体验。
互相帮助,是维系和增进友谊的绝佳方式
积极的回应方式是关系质量提升的关键。当一个人向朋友求助时,对方投入情绪、陪自己一起面对难题,就是一种积极回应。
提供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 也在传递一系列重要信号:我在乎你、我愿意为你花时间和精力、你对我很重要。
尤其在成年人的关系中,大家各自忙于工作、家庭,少了很多互动交流的机会。彼此成为 go-to person,会在关系中不断创造有意义的交集,让友谊更好地维系。
图片来源:《破产姐妹》
可以减轻认知负担,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在社交网络中,如果每个人都熟悉一部分领域、承担不同的专家角色,整个小群体就能形成认知资源共享系统,就像是建立一个分布式大脑。
这种结构也是稳定的人际支持网络的一部分。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体应对生活压力的重要资源,它能帮我们缓冲压力、提高幸福感、增强应对重大生活事件(如生病、失业、情感创伤)的能力。
更可贵的是,被需要本身也会带来心理满足与幸福感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会体验到「我是有价值的」「我在这个关系里,是有意义的存在」,这些都是利他行为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让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世界。
当然,我们要意识到,求助 go-to person 不等于无条件、无节制地消耗对方的好意。
尤其当你的问题涉及专业领域,比如朋友是医生、律师、财务专业人员,请尊重他们的时间和专业价值。
建立有界限、讲分寸的互助关系,才能让彼此更愿意在未来持续互相支持。
图片来源:《亲爱的仇敌》
抄作业的最高等级——
成为自己敬佩的人
让 go-to person 的网络流动起来的最好方式,就是能够和朋友们成为互相的 go-to person。
不用担心自己不够资格为别人提供建议或支持,每个值得请教的人都是通过不断积累和积极表达,慢慢成长起来的。
如何成为别人的 go-to Person?
在某个领域持续积累知识
在某个领域持续积累知识
成为 go-to person 不意味着你要什么都懂,只需要在某个具体方向上持续学习与积累。
再小的领域,都可以成为你独特的技能点:摄影、穿搭、健康管理、理财、办公软件、烹饪、植物种植……
积极向外表达你的知识,乐于解答他人的小问题
积累再多知识,如果不表达,大家也不会知道你擅长什么。不管是发朋友圈、还是和朋友聊天时自然分享经验,都是在建立你擅长某个方向的标签。
不必等到足够专业再开口,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当你表达得足够多了,你不知不觉就会真的成为那个大家眼中的 go-to person。
反复 go to 的最大意义,是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卢靖姗最近在综艺里分享了一个观点,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好评——要成为自己敬佩的人。
我们选择把谁当作自己的 go-to person,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选择「我想成为的样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仰慕某些朋友、恋人、长辈——因为 ta 们身上有我们渴望拥有的特质:果断、温柔、坚定、专业……
Ta 们会将我们理想的标签在现实中具象化,比如: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遇事可以果断做决定、勇敢面对选择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当身边有一个擅长于此的人,就可以学到 ta 的决策过程、如何应对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及过程中细小的步骤拆解、心态的调整。
从一个自己认同并欣赏的人身上获得的积极影响,是深刻的、主动的, 和 ta 们建立起连接,便能更好地完成理想自我从投射到实现的过程——
你靠近谁、模仿谁、向谁学习,决定了最终会塑造一个怎样的自己。因此,在现实世界里,选择、敬佩、接近一个你欣赏的人,不失为一种成长最快的方式。
拥有一个 go-to person,是成年人的幸运。
成为别人的 go-to person,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
在一个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关系里,你既可以偶尔偷懒做个「伸手党」,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对方伸出手。
早一点搭建属于自己的 go-to 网络,互相分担重担,一起岁月静好、轻装前行~
——这,才是成年人「抄作业」的终极奥义。
如果你身边有可以当成 go-to person 的「贵人」,一键 转发,趁机谢谢 ta~
今日互动
你会经常主动寻求帮助吗?
获得的反馈如何?
References:
[1] Flynn, F. J., & Lake, V. K. (2008). If you need help, just ask: Underestimating compliance with direct requests for hel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1), 128.
本文关键词:社会支持、利他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 / 薄荷拿铁
来源: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