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李邕家学深厚,少年成名,历任校书郎、左拾遗、户部郎中、殿中侍御史、括州刺史及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李邕以碑颂、碑刻知名天下,是史上撰文碑颂数量最多的书家。李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李邕家学深厚,少年成名,历任校书郎、左拾遗、户部郎中、殿中侍御史、括州刺史及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李邕以碑颂、碑刻知名天下,是史上撰文碑颂数量最多的书家。李邕虽交好宰相李适之,却遭中书令李林甫陷害,含冤杖毙,享年七十,实在令人唏嘘。
《宣和书谱》述评:“李邕资性超悟,才力过人,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邕学书初取法二王,既得其妙,复有创造,自成一格,书法风格奇伟倜傥,笔法丰富严谨,气韵自然酣畅。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写碑,而且亲自书写、亲自镌刻,开创一代先河。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一句“学我者拙,似我者死”,警醒了同期书家,更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无不受其影响。“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董其昌更将李邕与王羲之并举。
李邕的著名传世作品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神道碑并序》。此碑于唐开元八年(720)六月立,在陕西蒲城县桥陵。此碑为李邕44岁时所书,瘦劲有力,兼具方圆之美,犹是盛唐风范,为历代书家称道。明王世贞评述“李北海(书)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如蒋子文佻达好洒丹青,竟为神也。”
北宋拓本《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是李邕在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贬为岭南钦州遵化县尉时,道经现湖南长沙,应当时代理潭州刺史窦彦澄所请而自撰自书。此碑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旧址护碑亭内,故亦称《岳麓寺碑》。此碑书法气势纵横而齐整,笔力雄健浑厚,谨严而开合有度,结体宽博,中宫紧缩;行中有楷,楷中有行,和谐自然;字形或正或斜,或疏或密,生动多姿,跌宕有致,为其存世法书的代表。北宋黄庭坚评其:“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务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 不过如此。”
北宋拓本《麓山寺碑》苏州博物馆藏
《法华寺碑》
宋拓本《法华寺碑》上海博物馆藏
《法华寺碑》又称《秦望山法华寺碑》,《法华寺碑》刻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是李邕五十七岁时所书,已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以中锋行笔为主,笔画遒劲挺拔,骨力丰沛,庙堂气十足。原碑与法华寺毁于火,明万历年间陶文简复建寺,并重镌法华寺碑。清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传世,1980年入藏上海博物馆。
《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李邕撰并书,郭卓然横勒并题额,侯慈敏等镌,刻于唐天宝元年(742)正月。此碑书法雄遒,具二王之妙。碑石原在河北良乡县,石断后改毁为石础,明万历初宛令李荫在署中掘地得六础,又云砌署壁购得,又移京兆尹署。万历间王惟俭携汴四础,亡于黄河水患,余二石础。清康熙三十一年,京兆尹丞吴涵专心访求此碑,于荒烟蔓草中得之,遂置于文天祥祠中。
《宋拓唐云麾将军李秀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此碑未凿成础形前之宋拓本仅存三本:一为李宗瀚“临川十宝”之一的宋拓最善本全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为孔广陶藏莫是龙宝墨斋宋拓残本,现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三为莫是龙宝墨斋宋翻宋拓残本,现藏于大陆私人藏家。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