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2日,《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每周游戏时长3小时以上的未成年人占比为24.9%,较2021年下降37.2%。“防沉迷”等关键词搜索量相比首月下降超90%,超八成未成年游戏用户无消费或月均消费30元以下,未成
12月12日,《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每周游戏时长3小时以上的未成年人占比为24.9%,较2021年下降37.2%。“防沉迷”等关键词搜索量相比首月下降超90%,超八成未成年游戏用户无消费或月均消费30元以下,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根治。
01
看视频名列第一
玩游戏占比下降37.2%
近几年,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未成年网民线上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未成年人喜欢上了刷抖音,听音乐,看短剧等新型娱乐方式,游戏占比也大幅下降。从选择权重来看,看视频、听音乐名列前二。
其实,不仅未成年人游戏占比下降,时长方面也回落明显。从未成年人每周网游时长变化状况不难看出,这几年的游戏防沉迷措施成效显著,2024年每周游戏时长3小时以上的未成年人占比为24.9%,较2021年下降37.2%。这充分体现了“未成年1周只能打3小时游戏”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排名和占比下降,自2021年新规发布以来,“防沉迷”“未成年游戏时间限制”“未成年退款”等关键词的百度搜索量也整体下降,今年11月均值相比首月分别下降了94%、97%和50%,这证明相关问题得到了持续有效的解决。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虽然游戏占比下降,但未成年人看视频、听音乐的时长却明显增长。调研结果显示,有30%未成年人上学期间每日线上娱乐时间超过2小时,其中5小时以上占比达5%,未成年超长时间网络娱乐的情况仍然很严重。
02
网易、腾讯等大厂出手
推出“防沉迷四件套”等硬核技术
新规实施以来,网易、腾讯、米哈游等大厂纷纷出手,积极出台未成年人保护等有效措施。它们通过技术手段严管“硬防线”,并通过加大人脸验证力度等手段,进一步筑牢游戏内外防护网络。比如,腾讯游戏升级“防沉迷四件套”管理工具,首推“暑期人脸巡航”、“防代过人脸巡查”、人脸识别“炸弹锁”等防护措施,解决了账号冒用和租借等问题。
在消费限制方面,各大厂商主动完善后台监控和人工巡查,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进行游戏和充值。腾讯游戏甚至主动加码,禁止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值,成为行业唯一一家严于主管部门关于“8岁以下禁充”要求的头部厂商。
此外,游戏厂商还连续多年在假期开展专项行动,不仅提升了未成年人假期防沉迷及社交安全水平,还在打击游戏黑灰产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它们还充分利用游戏的号召力,进行科普等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网易在《蛋仔派对》游戏内上线防诈地图,还发起“公益主题地图”,吸引5亿玩家参与,为留守儿童贡献了100万公益基金。
更值得关注的是,米哈游等游戏厂商,还致力于发挥游戏的正向连接作用,探索非遗的现代化表达和游戏世界观下的趣味科普等路径,它们以“游戏+”模式,通过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中科院研究员、专业科普达人等作为嘉宾,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让玩家对科学概念产生了兴趣,这积极促进了游戏多元价值的实现。
03
压下葫芦浮起瓢
未成年防沉迷关键在家长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未成年人的很多习惯,大多是在家庭中养成的。我们想想,那些痴迷短视频和游戏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大多数也爱玩手机,平时下班回家吃饭也刷抖音,睡觉也刷抖音,孩子能不照猫画虎吗?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自律性格,就必须要从父母做起。最近热播的电影《抓娃娃》,沈腾和马丽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惜“爆改”装穷,决定隐藏自己的真实财富,搬到破落大院里生活,做法虽然十分夸张,却难掩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
目前很多孩子沉迷网剧,尤其是一些富二代的豪华生活,动不动就几个亿的台词,对未成年人的三观影响很大,他们有些人甚至不满现状,对自己的父母进行刁难,造成了价值观的缺失。对于这种压下葫芦浮起瓢的想象,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小心孩子重蹈覆辙。
当然,这也不能说责任全在家长,平台的监管方也很有责任,他们应该学习游戏厂商的一些做法,对平台进行年龄分级与条件限制,确保未成年人不会刷到类似内容。另外,手机厂家也应该顺应监管形势,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从而在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04
结语
其实,手机沉迷问题,不仅未成年人有,成年人也普遍存在。无论是游戏,还是短视频,或者是网络短剧,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肯定不能压下葫芦浮起瓢,而是要从根源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根治的目的。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要求手机厂商生产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并在技术算法上加以控制,达到多方共治的目的。
来源:战神无双剑影